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09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01.
本以辐射、热量和水量三大平衡,乱流及水分交换等基本原理为依据,结合内蒙古的气候和植被特点,考虑了暖季白天与超绝热温度梯度时期长度有关的参数β值,对相应计算式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同时引入了波比及别尔梁得辐射计算式,研究了内蒙古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地区的林带(网)气象效应的定量估算式或鉴定方法。如防护区内的防风效能以及蒸发、乱流系数、辐射、温度、水汽输送、土训水分含量和产量的改变率估算式或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2.
申云飞  卢玮  陈莹  程存平 《探矿工程》2016,43(10):253-256
地热资源是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主要通过钻井工程来实现。地热资源量(水量)大小决定着开发利用的价值。实际中,因地层等条件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导致地热井出水量和温度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特别是在山区基岩缺水地区地热资源开发,由于水量和温度指标偏低,严重影响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首次在豫西基岩严重缺水地区通过压裂车和钻井泵分段水力压裂技术,使低产地热井出水量增加3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今后基岩地区地热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增产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3.
本研究对2002—2015年内蒙古春季共16次大范围、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做了调查分析,在分析欧亚范围中高纬地区海平面气压场、500hPa高度场、地面和850hPa温度场的分布及演变特征后,确定了引起内蒙古地区强沙尘暴的影响关键区,重点关注了海平面气压场关键区的环流分布特征,将16次强沙尘暴过程划分为蒙古气旋型、冷锋型和副冷锋型。研究结果显示:三个类型的海平面气压场均为西高东低型分布,蒙古气旋型和冷锋型在关键区中均存在高、低压中心,其强度和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等压线梯度和走向存在明显差异。副冷锋型的低压位置比其他两个类型明显偏向东北,关键区内高压中心不明显。500hPa高度场三个类型的关键区均为西北气流控制,蒙古气旋型中间略偏西北位置存在一个浅槽,冷锋型环流经向度比其他两个类型偏大,副冷锋型的中间略偏北位置存在一个低值中心。在温度场关键区的最大增温线上,从沙尘最强日的前4日至过后1日地面和850hPa温度计算结果显示:各类型在强沙尘暴来临的前几天均有一个增温趋势,前两类温度曲线均在前一日达到最高点,随后明显下降,蒙古气旋型的增温幅度及随后的降温均比冷锋型小,副冷锋型温度变化曲线与前两者有所不同,未表现出降温现象。  相似文献   
104.
我国深层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但煤储层改造工艺技术与深层地质条件匹配耦合性问题亟需解决。为探究深层地质条件下煤储层改造技术,以大宁–吉县区块为地质背景,从该区块深层8号煤层岩石力学参数角度对体积压裂可行性进行评价,并采用室内三轴酸压物模实验进行验证。基于室内实验的基础上,针对此区块8号煤层特征,提出采用“高排量、低酸量、适中砂比”体积酸压工艺技术,并配合“交替注酸、分段加砂、变排量注入”复合工艺。基于此工艺原理开展复合盐酸、氨基磺酸体积压裂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现场11口产气井日产气量累计达20 469 m3,其中10口生产直井最高产气量可达5 791 m3/d;1口生产水平井投产后日产气最高1.1万m3,同时体积酸压工程因素(排量、加液强度)与裂缝监测破裂面积存在较好相关性。提出应进一步提升压裂液排量且应优选在11~15 m3/min;应减小整体用酸量,同时进一步优选酸液浓度;优选低密度支撑剂并优化加砂工艺以提升加砂规模;清洁压裂液加液强度优选在150~250 m3/m;同时应提升配套设备质量,例如提升套管钢级,优化压裂设备等。研究从体积酸化压裂工程角度为该区块及类似地质条件下深层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5.
过去十年,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在全球范围内大幅扩张。水平钻井和多级水力压裂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使得超长水平井成为可能。同时,因为压裂强度不断增加,作业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储层接触面积和对储层的改造体积 (SRV)。然而,完井优化方面的挑战仍然存在,作业者持续不断地尝试和试验各种完井与增产参数组合,以确保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经济可行性。优选最佳的完井与增产参数组合是一项非常关键的任务,应结合油气田的具体储层特征进行优化。本文总结了2014—2020年间北美9个主要非常规油气藏的压裂增产趋势,包括Marcellus, Haynesville, Barnett, Utica, Bone Spring, Bakken, Wolfcamp Midland, Eagle Ford, Scoop/Stack。分析了各油气田几个关键的完井和增产参数的整体趋势,同时还评估了单个参数(如水平段压裂长度、支撑剂强度、段间距等)对井产能的影响。然后对比分析相应的初始井产量(90 天平均初始产量),评估各个参数对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每个完井参数的最佳范围,以实现产能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射阳高空气象观测站采集的球炸后探空仪下降过程中的感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探空仪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同气压层温度差是由摩擦增温、滞后误差、仪器故障、温度空间变化、温度时间变化等原因造成,并就采集的下降资料因仪器快速下降造成的摩擦增温误差、滞后误差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一些获取球炸后探空仪下降过程中周边环境准确气象资料的途径和努力方向,提出了高空观测球炸后继续观测和使用降落伞减缓下降速度的建议,以利获取更多的气象资料。  相似文献   
107.
西安一次夜间异常增温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RF及其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式(UCM,Urban Canopy Model),对2012年12月4日夜间西安地区温度异常演变的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式的WRF系统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西安夜间温度异常升高的局地性特征,考虑了精细化下垫面分类模拟的逐时温度演变更接近实况,平均绝对误差小。天气系统与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的特殊地形是引起西安地区夜间出现温度不降反增的主要原因。首先表现在西北路冷空气推动锋前暖空气从高海拔地区到达关中平原引起的下沉增温效应;其次受秦岭地形阻挡的影响,西安地区近地层锋前的暖空气被急剧压缩出现短暂升温。城区地表温度存在显著的热岛效应,由于城区不透水下垫面的扩大,使得城区地表的水汽通量显著减小,感热通量增大,潜热通量减小,西安城区夜间气温异常升高幅度较其它区县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108.
分析邹城站和参考站1960-2009年的年、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特点,对比邹县电厂的发展情况,研究大型火电厂的热排放对环境气温的可能影响程度和相对贡献比例,结果表明,近50 a来,邹城站和参考站年平均气温序列不断上升,年气温增温速率分别为0.326 ℃/10a和0.19 ℃/10a,电厂投产后20 a内,邹城年平均气温热排放增温率为0.099 ℃/10a,其增温贡献率达19%.各季的增温表现为冬季增温最强,秋季次之,夏季较小,春季微弱降温,火电厂的热排放对邹城站地面气温增温贡献率冬季最大(79%),秋季次之(36%),夏季较小(24%).  相似文献   
109.
兰州市近50年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1956-2005年兰州市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分析了近50年兰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变化,并利用城区和郊区3种气温的倾向率计算了城市热岛强度倾向率和热岛增温贡献率。结果表明:1956-2005年兰州市3种气温的城郊差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0.371℃、0.169℃和0.654℃,其中,最低气温的城郊差上升最明显。近50年兰州市增温主要发生在后25年(1981-2005年),前25年除城区最低气温外基本上以降温为主。后25年中,城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0.789℃、0.997℃和0.625℃,郊区则相应为每10年0.493℃、0.790℃和0.077℃,其中最高气温增温最显著,最低气温增温最少;以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表示的城市热岛强度的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0.395℃、0.188℃和0.674℃,热岛效应对城区增温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7.0%、49.6%和100%。冬季城市和郊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倾向率最大,但热岛增温贡献率最大的是春、夏季气温,而不是冬季气温;这可能主要与兰州市冬季严重的空气污染有关, 因为其对城市热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兰州市热岛效应有增强的趋势,但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热岛增温贡献率除个别季节外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0.
两类极区平流层异常增温的特征及其与850hPa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将冬季极区平流层增温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和Ⅱ型,并分析了两种类型增温的特征、机制及其与850hPa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波动强迫的强度和对流层的热量能否向上到达平流层是决定两类平流层异常增温的两个主要因素。Ⅰ型平流层增温期间,对流层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增温特征,850hPa与平流层温度距平场呈现相当正压结构,极区和中纬度异常表现为反位相的振荡,呈现典型的北极涛动的特征;Ⅱ型平流层异常增温期间,增温异常仅局限在平流层范围内,平流层的中低层与高层呈现反位相的距平分布,850hPa温度距平场呈现无规则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