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09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海冰消融背景下北极增温的季节差异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哈德莱中心第一套海冰覆盖率(HadISST1)、欧洲中心(ERA_Interim)的温度以及NCEP第一套地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资料,研究了1979—2011年33a来北极海冰消融的季节特点和空间特征,并从反照率——温度正反馈与地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方面分析了海冰减少对北极增温影响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在秋季和夏季的减少范围明显大于冬季和春季,而北极地表升温却在秋季和冬季最显著,夏季最为微弱,且夏季的增温趋势廓线也与秋冬季显著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夏季是融冰季,海冰融化将吸收潜热。且此时北极低空大气温度高于海表温度,海水相当于大气的冷源。随着海冰的消融,更多的热量由大气传入海洋用于融冰和加热上层海水,这使得夏季的低空大气不能显著升温。而在秋冬季,海冰凝结释放潜热,且此时低空大气温度远低于海水温度,海冰的减少使得海水将更多热量释放到大气中导致低空大气显著增暖。海水对大气的这种延迟放热机制是北极低空在夏季增温不显著而在秋冬季增温显著的主要原因。此外,秋冬季的海冰减少与北极近地面升温具有非常一致的空间分布,北冰洋东南边缘和巴伦支海北部分别是秋季和冬季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142.
利用1961-1999年中国区域701个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20个全球气候模式(IPCCAR4)在中国区域地面气温的模拟能力;利用三因素统计方法,先确定各模式气温模拟的权重因子,最后对多模式做不等权重和等权重的集合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A2,A1B,B1排放情景下未来时段(2011-2040年)中国区域的气温变化...  相似文献   
143.
不良天气条件下妃子笑荔枝螺旋环剥增产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妃子笑荔枝将要进入花芽分化期时实施螺旋环剥,观测其各生育期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螺旋环剥在不良天气条件下的增产效果明显.其原因是:在秋、冬季气温偏高的天气条件下,螺旋环剥能抑制冬梢抽发,促进花芽分化,有利开花结果;螺旋环剥能推迟花期,有利于避过花期低温连阴雨天气的不良影响;春季气温偏高的天气条件下,螺旋环剥能抑制“...  相似文献   
144.
2009/2010年冬季北极涛动异常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冬季出现了持续的北极涛动(AO)负异常,同时北半球的天气气候也发生了大范围的异常,两者的关系是大家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的分析表明2009/2010年冬季北半球经历了两次显著的AO负异常过程,2009年12月和2010年2月AO指数分别达到了同期历史的最低值.2009年12月的AO负异常过程又可以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于前期行星波上传的增强导致平流层极涡减弱,随后平流层环流异常向下发展造成了对流层的AO负异常;第二个阶段是因为对流层低层高纬地区的温度正异常维持了第一个阶段在对流层高纬地区的位势高度正异常,使得AO负异常得以较长时间维持,这两个阶段的接连发生和共同作用使得对流层低层经历了一个较强的AO负异常过程.而2010年2月的AO负异常过程则是由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所造成的平流层异常环流下传造成的.通过对历史上11个AO负异常事件的统计分析,可以认为AO负异常事件可能由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以及平流层极区弱的环流异常下传造成,也可能来源于对流层内部的动力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2009/2010年冬季持续的极端AO负异常与该冬季北半球大范围的温度和降水异常有密切联系,关注AO异常及其影响是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5.
孟庆佳  施建伟  刘娜  王凡 《海洋科学》2011,35(12):121-126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科学数据库”历史资料并结合Pathfinder 卫星遥感资料, 对中国近海的海表面温度(SST)多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给出了变化趋势。针对1963~1996 年和1985~1996 年两个时间段, 对夏季和冬季中国近海SST 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中国近海除个...  相似文献   
146.
基于数据长程相关性,利用相对变化趋势,构建气温相对变化趋势的概率密度函数及超越概率,研究并计算了1951~2017年中国气温相对变化趋势基于一定置信水平下属于自然变率范畴的置信限,判别相对变化趋势是否由非自然因素引起(增温是否显著),探讨不同地区非自然因素引起的温度变化的阈值、相应的转折时间段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160站温度资料中有10%的站点趋势显著性被传统线性回归方法高估了,这些站点主要位于西北、西南和东部沿海地区。(2)从全国温度趋势的空间分布来看,除新疆中西部地区呈现降温趋势之外,其他地区均为增温趋势,其中东北、内蒙及晋北地区非自然趋势大,增温显著。(3)从不同年代际增温显著区域的空间演变来看,华北、东北地区率先增温显著,之后逐渐向南向西扩展,1966~2001年时段中国大部分区域表现为非自然增温显著;1971~2006年时段,东北地区以及内蒙东北部增温显著区域开始逐渐减少,同时中国西南地区增温显著区域开始逐渐增多;1976~2011年增温显著区域最大;1981~2016年,增温显著站点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及两大流域之间和中国南方地区。综上,中国非自然因素引起的增温显著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折。本研究为中国气温变化的归因及其预测研究,为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向短期气候预测的转化及联系提供新视角、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7.
邹捍 《极地研究》1990,2(2):61-66
本文利用昭和基地(69°00′S,39°35′E)的探空和臭氧原始资料,分析研究了1988年8月下旬的一次南极平流层暴发性增温过程。本文分析了这一增温过程中的臭氧总量、30hPa气温、增温率及西风风速的变化关系。发现在这次南极冬季平流层暴发性增温中30hPa气温、30hPa西风风速与臭氧总量之间存在着非常好的正相关,同时发现臭氧总量的变化与30hPa增温率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滞后关系。而在平流层发生暴发性增温之前,在对流层有一次大的西风扰动。由此,可以认为这次平流层暴发性增温的原因可能是对流层西风扰动引起的行星波上传,而臭氧的加热不可能是这次平流层暴发性增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8.
本文利用地磁台站和卫星磁场数据,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SSW)期间赤道电集流(Equatorial Electrojet,EEJ)中太阴半日潮汐的经度变化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SSW期间秘鲁和印度扇区的EEJ中太阴半日潮汐明显增强,且存在显著的经度差异.秘鲁扇区的EEJ中太阴半日潮汐达到峰值的时间要早于印度扇区,进一步分析发现峰值时间的经度差异与太阳活动和准两年振荡相位有关.此外,SSW期间秘鲁扇区EEJ的太阴半日潮汐峰值强度比印度扇区高.对比不同经度带背景磁场的强度与太阴半日潮汐的峰值幅度的关系,可以看出SSW期间EEJ太阴半日潮汐峰值幅度的经度差异与背景磁场强度有关,但也存在其他物理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9.
息烽新萝地热井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成 《地质与勘探》2014,50(6):1155-1159
贵州息烽县城南新萝地热探采结合井位于洋水背斜西翼南倾伏端,洋水背斜为勘查区主要热储构造,近东西向的区域性白马洞大断层为该区的热源通道。储热单元为寒武系金顶山组(1j)、震旦系灯影组、洋水组(Zbdn+y);盖层为寒武系金顶山(1j)、明心寺组(1m)、牛蹄塘组(1n)的页岩、砂岩、粘土岩;热储层为震旦系灯影组、洋水组(Zbdn+y)粉-细晶白云岩、块状内碎屑白云岩、藻屑白云岩。地热井开采深度2500余米,最大开采量约1500 m3/d,热矿水井口温度46℃,为低温温热水地热资源。热矿水水化学类型为弱碱性水锶矿泉水,勘查类型热储类型为带状与层状组合热储(Ⅱ-3型)。  相似文献   
150.
CH4和N2O作为主要温室气体,自工业革命以来排放量急剧增加,已经被列入《京都议定书》要求控制它们的排放。本文利用高光谱分辨率的辐射传输模式,计算了CH4、N2O在晴空大气和有云大气条件下的瞬时辐射效率和平流层调整的辐射效率,以及它们的全球增温潜能(GWP)和全球温变潜能(GTP),并根据模式结果拟合了CH4和N2O的辐射强迫的简单计算公式。本文的研究表明:CH4和N2O在有云大气下的平流层调整的辐射效率分别为4.142×10-4 W m-2 ppb-1和3.125×10-3 W m-2 ppb-1 (1ppb=10-9),经大气寿命调整后的辐射效率分别为3.732×10-4 W m-2 ppb-1和2.987×10-3 W m-2 ppb-1,与IPCC(2007)的相应结果高度一致。CH4和N2O 100年的全球增温潜能GWP分别为16和266;100年的脉冲排放的全球温变潜能GTPP分别为0.24和233;持续排放的全球温变潜能GTPS分别为18和268。它们在未来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中,影响仅次于CO2,仍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