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52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与公路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为了研究多年冻土与公路相互作用和特征, 青藏公路沿线建立了8个监测场地, 监测内容包括天然状态下活动层厚度、沥青路面下季节冻融深度、多年冻土顶板温度和路基稳定性. 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沥青路面具有强烈的吸热作用和较弱的蒸发过程, 从而改变了地表能量平衡状态, 使沥青路面下的季节冻融深度和多年冻土顶板温度变化均大于天然状态, 并引起了融化下沉和冻胀等工程地质问题频繁发生, 对路基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02.
王绍令  陈肖柏 《冰川冻土》1995,17(2):184-188
据观测资料表明,达坂山地区是青海省境内降水最多的地区,公路垭口段降水量大,冷季降雪多,雪层较厚,稳定积雪时间长达180-200天,雪盖的保温作用占主导地位,加之局部小气候影响,使区内多年冻土下界海拔比邻近地区高约200M,年平均地温偏高,多年冻土层较薄,而且处在极不稳定的状态下。  相似文献   
603.
中国的多年冻土──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国庆  程国栋 《第四纪研究》1995,15(1):13-22,97
中国多年冻土区的总面积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22.4%,达2150000km2。多年冻土的分布特征受气候条件在三度空间的变化所制约。自晚更新世以来,其分布情况已有相当的变化。在东次冰期最盛期,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曾推进到北纬41—42°,在全新世暖期,南界向北退缩,但晚更新世形成的冰楔和多年冻土至今仍存在于大兴安岭北部,全新世中期严寒期冻土有所扩展并形成冰楔。随着气候变化,中国西部高山和高原区高海拔冻土的分布下界已上移800—1000m,但高山和高原的主要部分仍处于冰缘环境,有的地方在全新世还发育了共生型多年冻土。  相似文献   
604.
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一)黄土地层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本文扼要介绍最近几年中国黄土研究中的土壤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气候地层学、第四纪下界及海陆古气候对比等方面的新进展。根据新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国黄土中共可区分出37个土壤地层单位。中国黄土底界的古地磁年龄为2.5MaB.P.。2.5Ma以来,中国北方共经历了37次大的冷暖交替。2.5MaB.P.前后,全球气候出现了一次大的转型事件,它可作为第四纪的开始。中国黄土-古土壤系列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在1.7Ma至今的时段上可以很好的对比;2.5Ma至1.7MaB.P.的气候变化,以黄土记录较为明确。  相似文献   
605.
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形成及演化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王绍令 《冰川冻土》1989,11(1):69-75,99,100
  相似文献   
606.
多年冻土区采暖房屋架空不通风式桩基础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英武  马伟芳 《冰川冻土》1989,11(2):167-171
  相似文献   
607.
对青藏高原演化的科学研究已有80多年的历史。温带沙漠、黄土区、山间盆地、活动构造、冰川和极地外围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以及世界屋脊等复杂多样的环境,向人们提出了重要的科学问题。11年前,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组织了一次青藏高原国际科学讨论会。于1982年分两大卷出版的会议文集,对世界许多地学工作者来说,是关于这块浩瀚而遥  相似文献   
608.
609.
顾乡屯组下界(限)及其测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启晓 《地层学杂志》1990,14(4):315-320
<正> 哈尔滨西郊顾乡屯因出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遗迹,一直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其化石群称之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代表晚更新世一个生物地理区,被广为引用;出土化石的地层——顾乡屯组,在东北第四系划分中占重要地位。近年在人类考古学研究中,把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印第安人及其文化与我国中原文化相联系,将顾乡屯做为中原文化向我国北方→西伯利亚→阿拉斯加  相似文献   
610.
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经验及教训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阿拉斯加北极地区位于布鲁克斯山以北, 白令海峡以东的北坡地区, 属北极海洋性气候区. 区内寒冷( -10 ~ -6 ℃)、连续多年冻土厚度多在200~300 m, 局部达700 m. 地表湖塘和冰楔多边形广泛分布. 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工程建筑活动主要为海军部和商业石油勘探、开发和运输服务. 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 尽管有不少的曲折和教训, 但成功和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多. 最成功的例子当数普如道湾油气田开发、阿里亚斯卡输油管道工程及其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师为了成功和经济地在北极地区修筑和运行工程设施, 必须从"冷"处着想, 并付诸计划和行动. 设计和施工的工程师必须保持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精神, 而不拘泥于中纬度地区的教育、培训, 或行业传统. 从工程勘察、设计到施工阶段, 工程师和从事环境研究的科学家必须密切合作. 工程师需要知道环境参数, 制约因素和可利用的机会; 环境科学家需要知道工程师的施工设计和问题, 理解工程限制条件、设备工作能力, 以及备选方案的经济学问题. 这些相互理解只能在密切合作中形成, 并能创造工程经济效益和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