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3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277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487篇
海洋学   350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8月14日宣布,近期在秦皇岛29-2东构造的两口评价井获得成功,标志着在渤海又获得一个大型油气发现。秦皇岛29-2构造位于渤海中北部海域,平均水深约27米。这两口成功的评价井扩大了秦皇岛29-2地区的储量规模。其中,在秦皇岛29-2东构造中块钻探  相似文献   
992.
黄、东海水母质点追踪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基于数值模型采用质点追踪的方法对大型水母的运移规律及其聚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共设置6个质点释放区,分别从3、4、5月1日释放后追踪至9月30日。主要结论有:(1)采用不含潮汐过程与包含潮汐过程的水动力模式分别对表层质点进行追踪,结果表明含潮汐混合和潮汐非线性效应的POM模式对质点时空分布的模拟较为可靠;(2)基于含潮汐过程的POM模式气候态模拟结果,考虑质点垂直运动进行追踪,质点运移速度较表层追踪大大减慢,进入朝鲜/对马海峡的质点减少;其中济州岛沿岸质点几乎全部穿过朝鲜/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其它释放区质点最终广泛分布在南黄海以及东海中陆架,主要在黄海潮汐锋区和长江口以南沿岸锋聚集;(3)通过分析不同释放时间对质点在9月末分布的影响发现,质点释放时间偏早,即水母幼体形成较早,将使相对较多的质点向朝鲜/对马海峡聚集。  相似文献   
993.
走向多极:碎屑沉积学研究的十对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碎屑沉积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主要热点问题进行概括。碎屑沉积学研究处于活跃时期,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极化趋势,可以概括为"一竖一横""一粗一细""一深一浅""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一远一近""一分一合""一长一短""一热一冷""一急一缓"等十对热点问题。沉积相模式研究方法从垂向剖面分析法向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发展;在对细粒沉积物进行研究的同时,粗粒沉积体系研究取得成果;异常重力流、浅水三角洲研究十分活跃,深海沉积模式不断丰富;研究视野向大到星际研究、小到微生物沉积构造研究两方面延伸;物源和疏松沉积物变形研究不断深入;深时气候和地球未来环境变化研究成为沉积学关注的焦点;分支河道体系和汇流盆地水系研究成为源汇体系研究的新动向;长达数十甚至数百公里的大型冲积体系研究越来越多;不同气候带环境下河流和湖泊沉积的多样性研究越来越深入;季节性河流沉积特征揭示大量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994.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映秀-北川断裂,此次地震沿约300 km地表破裂带触发了大型滑坡百余处,其中大光包滑坡、红石沟滑坡和老鹰岩滑坡发育于绵阳安州区黄洞子沟右岸不到5 km区段内,规模均超过千万方,且大光包滑坡是此次地震中最大滑坡,也是世界罕见的巨型滑坡。本研究通过大量现场照片、遥感影像和实地测绘,结合XRD、岩石薄片手段在此3个滑坡滑源区展开了详细的地质调查。结果表明:(1)先期深埋的中-缓倾构造层带为大光包滑坡提供了潜在侧滑面,与岩体结构面组合触发了大光包大型楔形体破坏;(2)红石沟滑坡发育于含多级角砾、糜棱质次级错动带的碎裂结构坡体,地震中这些倾坡外的次级错动带快速贯通形成滑坡底滑面;(3)老鹰岩滑坡主控于厚层陡倾构造带,地震中该带沿走向拉裂破坏,加之两侧陡倾结构面组合切割触发了老鹰岩大型楔形体破坏。研究进一步发现,红石沟斜坡紧临大水闸背斜轴部、老鹰岩和大光包斜坡位于其两翼,认为该背斜构造对研究区斜坡地震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本研究仅揭示了3个典型地质构造滑坡类型,汶川地震百余处大型滑坡地质构造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5.
吴红刚  武志信  谢显龙  牌立芳 《岩土力学》2019,40(10):3844-3854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微型桩组合结构作为一种新型柔性支护结构,研究其在地震作用下对土质边坡的支护作用成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为此,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以混合加载的方式,研究了微型桩组合结构在加固土质边坡中的动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微型桩组合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对土质边坡的加固达到了理想的结果;加载时随着El波加速度峰值的不断增大,前、后排微型桩桩身加速度峰值及桩身动土压力随之不断增大;随着输入的El-Centro波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测点动土压力响应效应也越显著;微型桩滑面上、下1/3位置、悬臂端顶部及锚固段底部处,动土压力及加速度常常达到最大值,在实际工程设计及应用中应重点关注这些位置。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同类地区治理类似滑坡提供抗震设计支撑。  相似文献   
996.
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的川滇黔铅锌集区是我国重要的贱金属生产基地之一。矿集区中部的毛坪大型铅锌矿床,累计探明铅锌金属储量超过300万吨,Pb+Zn平均品位12%~30%,局部达45%,是矿集区内第二大铅锌矿床。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或脉状集中分布于猫猫山背斜NW倒转翼及其倾伏端NE向层间断裂带内。主要发育3个矿体(群),其中I号矿体(群)赋存于上泥盆统宰格组白云岩中,II号矿体(群)赋存于下石炭统摆佐组白云岩中,III号矿体(群)赋存于上石炭统威宁组白云岩中。矿石主要由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等矿石矿物及白云石和方解石(少量石英和重晶石)等脉石矿物组成,具有块状、浸染状或脉状构造及粒状、交代、共边、胶状、集合体或碎裂结构。可见,该矿床后生成矿特征明显。纳米离子探针(Nano SIMS)原位S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细粒草莓集合体状黄铁矿和胶状闪锌矿明显亏损34S,其δ34S值变化范围为-20. 4‰~-8. 7‰之间,具有典型生物成因S特征,暗示经历了海相硫酸盐细菌还原过程(BSR);而自形粒状黄铁矿和他形粒状闪锌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22. 1‰~25. 6‰之间,明显富集重S同位素,表明经历了海相硫酸盐热化学还原过程(TSR)。由于BSR和TSR过程主要受温度控制,因此,还原态硫离子的形成最可能是原地还原的,并先经历了相对低温的BSR过程,再经历了相对高温的TSR过程。飞秒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fs LA-MC-ICPMS)原位Pb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方铅矿的Pb同位素组成相当均一,暗示其来源单一或混合均匀,对比显示其成矿金属主要由赋矿沉积岩提供,受到一定程度的下伏基底岩石影响。此外,方铅矿的原位Pb同位素组成有随着标高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暗示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很可能是向上的,且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富放射性成因Pb的赋矿沉积岩贡献了更多的成矿金属。综上,本文认为毛坪大型铅锌矿床是流体混合作用的产物,其深部可能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这是因为富含金属元素的基底岩石对深部贡献更多。  相似文献   
997.
《地理教学》2008,(7):43-44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造价最高的科学实验,建造在瑞士与法国交界地带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于4月6日最后一天向公众开放。从4月7日起,对撞机将进入封闭阶段,科研人员将完成最后的准备工作,而宇宙大爆炸之谜也有望被这个“巨无霸”解开。  相似文献   
998.
《地理教学》2008,(12):43-44
历经10年建成的世界最大的强子对撞机,于9月10日在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成功启动,第一束质子流注入对撞机并实现贯通。大型强子对撞机由三个关键词组成:大型、强子和对撞机。“大型”是指尺寸,它的周长达27公里;“强子”是因为它加速质子或重离子,这些都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对撞机”是由于它要把两束强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并且在其中对撞。  相似文献   
999.
围垦对长江口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1年4—12月,采用生态学的方法,选择了长江口横沙东滩成陆区、促淤区和自然潮滩三种生境,研究了围垦对其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横沙东滩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8种,物种分布为自然潮滩(22种)>促淤区(19种)>成陆区(7种),优势种为自然潮滩(6种)>促淤区(5种)>成陆区(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均丰度为促淤区(118.68ind/m2)>成陆区(100.67ind/m2)>自然潮滩(57.56ind/m2),而年均生物量为促淤区(35.71g/m2)>自然潮滩(27.56g/m2)>成陆区(1.52g/m2),三种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其种类组成有关。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J、d)为自然潮滩>促淤区>成陆区。群落聚类和MDS分析显示横沙东滩三种生境的底栖动物群落之间存在较明显差异,同时ABC曲线也证实了成陆区和促淤区的底栖动物群落有明显变化,而自然潮滩的群落结构相对完整。以上结果表明,围垦导致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000.
于2006、2007和2009年台州大陈岛猪腰屿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前、后,对该保护区内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群落结构及增殖放流品种对保护区建立的生态响应.结果显示:保护区建立后,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和丰度均比建区前有明显提高;增殖放流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