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26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海上钢管桩施工定位及其精度监测是港珠澳大桥埋置式承台足尺模型工艺试验研究关键及施测困难的工序之一。通过自行研制的工具式导向架沉桩系统,对钢管桩振沉过程施以约束来提高钢管桩定位精度,满足钢管桩平面定位±5 cm、垂直度1/400的精度要求。根据工程实践,提出影响定位精度的误差来源并给出减小误差的建议。  相似文献   
292.
吴迪军 《测绘工程》2021,30(6):46-49,55
针对跨海长桥GNSS控制网精度要求高、测量难度大、无统一的精度标准等问题,以确保海中桥墩的精确定位为原则,从海中桥墩施工的平面坐标允许偏差出发,采用测量误差影响分析和配置方法,推导跨海长桥首级GNSS平面控制网必要精度的估算公式,即首级GNSS控制点的平面坐标精度不应低于海中桥墩平面坐标允许偏差的0.22倍.据此,进一步推导出最弱点点位精度、最弱边边长精度、跨海长边相对精度和同岸短边相对精度等基本精度指标.最后,通过港珠澳大桥首级GNSS控制网的精度设计和实际精度的统计分析,验证文中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93.
近年来海洋极端天气频发,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地处外海,与其相连接的桥梁非通航跨的桥面高程较低,容易受到海浪侵袭,威胁到岛桥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结构自身安全。针对西人工岛桥结合部周围的复杂地形条件,采用OpenFOAM®开源程序,分别对S、SSW和SW三个方向的极端波浪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测量值的比较验证了的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不同方向入射波的波高和沿岛体斜坡爬高的变化规律。随着波浪入射角的增大,人工岛南侧斜坡的波浪爬高呈逐渐减小,但在岛体西端靠近桥梁的位置处,波浪爬高逐渐增大;同时也反映了越浪和桥面上水风险的大小。研究旨在为实际工程的管理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4.
大桥坞铀矿床位于赣杭构造带东段,其赋矿围岩为一套流纹质火山-侵入杂岩。目前对该套杂岩成岩时序的认识仍有争议,且缺少精确的年代学数据。因此,本文对大桥坞铀矿床火山岩及花岗质角砾开展锆石形态学和年代学的研究,以厘定本区的火山喷发旋回。扫描电镜形貌研究结果表明,黄尖组火山岩中锆石晶型主要为S24、S25、P3、P4和P5五种。晶型频率统计显示黄尖组上、下段火山岩岩浆性质不同,分别为碱性和亚碱性到碱性。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两者成岩时代也不同,分别为128 Ma和133~135 Ma。以上特征表明黄尖组上、下段火山碎屑岩是不同期次、不同来源岩浆喷发的产物。火山碎屑岩中花岗质角砾的成岩时代为138 Ma,代表了大桥坞地区最早的岩浆作用,暗示该地区可能存在花岗质侵入岩基底。综合年代学、岩性特征以及钻孔资料,本区岩浆作用可分为如下阶段:(1)花岗质侵入岩基底形成(138 Ma);(2)早期火山作用(136 Ma),形成劳村组红色砾岩和火山沉积岩;(3)强烈火山喷发期,第一阶段(135~133 Ma)形成黄尖组下段巨厚层熔结凝灰岩。第二阶段(128 Ma)形成黄尖组上段灰白、灰绿色沉凝灰岩和含砾晶屑凝灰岩;(4)脉岩侵入阶段(128~125 Ma),形成花岗斑岩脉和辉绿岩脉;(5)晚期火山作用(123 Ma),形成寿昌组页岩、细砂岩、沉凝灰岩和晶屑凝灰岩。赣杭构造带长英质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且东段火山作用明显强于西段。赣杭构造带东段的火山岩型铀矿床赋矿层位较西段年轻,时代主要集中在135~127 Ma。  相似文献   
295.
“两跨”(跨越杭州湾天堑,跨世纪)、“双百”(营运时间超百年,投资总额逾百亿)已尽显世界跨海第一长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气吞山河的景象。在远观其浩大气势之余,我们试图走近杭州湾大桥,去解读大桥的百年梦想究竟将如何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296.
按粤赣公路设计方案,拟建的新丰江大桥将从河源断裂附近通过,桥址是选在断层上盘抑或是下盘,关系到大桥的稳定性。经考证,桥址应选在下盘硅化岩上,其理由为:(1)按规范要求,桥址在断裂附近通过时,应在同一侧,最好是下盘;(2)河源断裂虽然是一条活动断裂,但断裂面已经东移至红层与硅化岩交界处,硅化岩是中生代断裂活动标志,到新生代与砂岩花岗岩都已成为断裂下盘,已不是断裂活动标志;(3)硅化岩是坚硬而强度大的岩石。  相似文献   
297.
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为例,对施工控制网建设和4期复测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统计分析;在施工控制网建网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期成果,分析了控制点发生较大位移或沉降的原因,并解决了在控制点破坏的前提下如何确保工程施工控制网基准统一的问题.结合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合理选用了复测成果,并围绕长周期建设提出了控制点保护措施.项目实践表...  相似文献   
298.
张跃  杜洁莉 《热带地理》2023,(7):1275-1287
立足于旅游供需空间系统视角,运用旅游流引力模型及GIS集成方法分析港珠澳大桥建成前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居民出游力的格局,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旅游一体化趋势。研究表明:1)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使得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旅游流潜力分布更加均衡,有利于珠江口两岸地区的均衡发展,推动港珠澳大桥绿色政策通道建设,打破行政壁垒以实现旅游要素的自由流通,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从均衡发展走向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的关键。2)大湾区11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居民出行力的变化幅度与大桥开通后交通可达性的提升幅度显著相关,并呈现明显的空间距离衰减特征;大桥的开通降低了两岸之间的旅游抗阻力,显著加强了珠江口两岸城市的旅游合作关系,尤其是东西岸城市群(香港、深圳、澳门和珠海)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3)港珠澳大桥影响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竞争力和居民出游力的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大桥直接连接的香港、澳门和珠海;中山及珠海的部分区域被高值邻居包围,受扩散的机会较大;而广佛和深莞的部分区域为低值聚集区,呈现一定的边缘化趋势。大桥对港澳核心城市群优势的加强作用明显,广州及附近区域的相对地位被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