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459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993篇
海洋学   47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21.
南海中部和北部地壳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根据1980年中、美联合调查南海时所获得的声纳浮标测量结果,探讨中国南海中部和北部各个地貌单元上的地壳结构、性质以及新生代的发展简史。  相似文献   
122.
迄今所获的地质证据,包括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大陆冰盖、山地冰川以及南北两极冰芯记录,均表明最后一次冰期终止始于14000aB.P·前,先于米兰科维奇天文理论推算的最大太阳辐射率的出现。地质记录同时表明,冰期-间冰期振荡以时间上不对称的100000a周期为主。这一非对称性以漫长的冰盖建造和迅速的冰盖消融为特征。而轨道要素引起的太阳辐射率波动以41000a、23000a和19000a周期为主。因此,地质记录显示冰期气候对太阳辐射率变化并无严格的直接响应关系。本文在讨论经典冰期气候理论的同时,着重评述近来发展的大洋环流-气候关系模式。该模式以能量、水体质量和大洋盐度平衡为依据,强调大西洋环流传送带对气候的影响。根据深海沉积物的化学记录该学说认为,冰期期间的大洋环流型式与现代不同。新仙女木寒冷事件可为大洋环流型式转换对气候影响的一个例证。就目前存在的有关冰期气候理论的一些问题,文中最后也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3.
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蒙古中西部大陆由一个微大陆、三条弧后盆地和三条火山岛弧,即华北微大陆、白云鄂 傅弧后盆地、白乃庙火山岛弧、温都尔庙弧后盆地、苏尼特左-锡林浩特火山岛弧、贺根山弧后盆 地和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火山岛弧组成。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微大陆和火山弧的裂解、弧后盆地 的消减衰亡及弧-陆和弧-弧碰拉等构造演化,才最终形成今天所见到的这种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24.
王俊国  刁桂苓 《地震学报》2005,27(2):178-183
千岛岛弧地区属于全球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本文利用哈佛大学测定的千岛岛弧地区地震的矩心矩张量(CMT)解, 分析该地区震源机制的一致性特征, 提出利用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的一致性参数a进行地震预测的思路. 研究结果表明,MWge;7.5地震之前, 都有一致性参数a降低的现象,a的低值起始的时间在发生大震之前的10多天至110多天, a的低值截止的日期距大震在30多天至2天. 相互之间虽然并不完全一致, 但是差别不大. 这种现象的稳定性, 尚需时间的检验, 但是设想在长达数百公里的地区, 连续发生MWge;5.3的地震的震源机制都与构造应力场一致, 应当不是随机的现象, 而是一种具有预测意义的现象. 当积累的震例足够多时, 则有可能确定统一的评判标准和预测准则.   相似文献   
125.
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 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是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交界时的一次全球性的气候突变事件。它造成了大洋环流模式的突然倒转和海水盐度、大气湿度的迅速上升。海洋表层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迅速上升,许多属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活范围向高纬区扩大;大洋底栖微生物发生集群灭绝。现代哺乳动物的主要属种(灵长类、奇蹄类及偶蹄类)产生,哺乳动物演化进程发生重大改变。地球表层碳循环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碳同位素负偏移,全球碳循环系统发生大规模搅动。对于PETM的触发机制,主流的观点认为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突然释放造成巨量甲烷迅速进入表层系统引发的碳循环系统内部反馈。而对于甲烷释放的原因,又存在着减压释放和热释放两种解释;此外还有科学家用岩浆作用和地外星体撞击来解释PET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6.
随着我国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工作的蓬勃开展,各时代地质遗迹包括第四纪冰川遗迹均广泛地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此同时,一些不实的报道,如浙江省庆元、新昌、上虞等地区发现冰臼群、冰石河等冰川遗迹的消息多见诸报端(叶隆生,2006;刘忠永,2005;韩同林,2007)。与浙江庆元、新昌、上虞毗邻的缙云县大洋山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在主峰石鼓尖也有人发现了与庆元、新昌等地相类似的“冰臼群”。对于这些“冰臼群”的成因进行深入的探索,可为揭开上述地区所谓“冰臼群”的神秘面纱提供有力的证据。1地质背景大洋山地区位于丽水-余姚深断裂东侧、上陆-…  相似文献   
127.
用逐日的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ERA)风应力,和由Haney公式结合ERA海表资料与预报海温计算出的热通量强迫一个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并用逐日的模拟结果与TOGA-COARE(Tropical Ocean--Global Atmosphere--Coupled Ocean-AtmosphereResponse Experiment)浮标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中暖池海区上层海洋热量平衡对西风爆发(WWB)的响应.在第一次WWB过程中,模拟与观测的主要差异在WWB期间,而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模式中由下沉运动引起的增温和由强的纬向温度梯度引起的暖平流.初步认为下沉增温可能是差分格式本身和模式分辨率不足造成的.从热量平衡的结果看,第二次WWB事件的模拟比第一次更成功,两次差异可能与两次WWB事件的季节背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28.
东天山板块构造分区、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总被引:111,自引:9,他引:111  
围绕东天山找矿的基础地质构造问题,编制了新的1:50万东天山地区大地构造图和1:100万东天山地区成矿规律图。划分出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确认了中天山结晶轴的存在。将东天山地区显生宇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划分为洋壳扩张、俯冲岛弧、弧后盆地和碰撞造山期及造山期后伸展5个阶段,各阶段分别形成了对应的矿床和矿床组合,明确了主要矿床如土屋铜矿(泥盆纪-早石炭世增生弧背景)、黄山-香山铜镍矿(早二叠世同碰撞背景)的成矿时代和成矿环境。  相似文献   
129.
北祁连山东段新元古代火山岩的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5万石门川幅、老龙湾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北祁连山东段上吊吊坡地区存在一套不同于下奥陶统阴沟群的火山岩,经全岩样品Sm-Nd同位素测定,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723±25.0)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说明当时北祁连东段仍处于洋壳俯冲挤压环境。  相似文献   
130.
西藏冈底斯岛弧及其铜多金属矿带的基本特征与远景评估   总被引:64,自引:10,他引:64  
冈底斯岛弧带属冈底斯活动大陆边缘的组成部分。带内早自中侏罗世、晚至第三纪的中酸性火山岩以及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有成因联系的Ⅰ型中酸性岛弧陆缘碱性侵入体(40-100Ma)和陆内汇聚造山引起的S型花岗岩体(15-50Ma)广泛发育。研究证实,冈底斯岛弧带属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主要矿种的矿床类型有:海底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喷流沉积型(Cu多金属)、海底热水沉积型(Cu、Pb、Zn等)、斑岩型(Cu、Mo)以及接触交代岩浆期后地下水热液充填的复合型(Cu、Pb、Zn)等。这些多期、多阶段复合叠加成矿作用和多种矿床类型的“同带共存”格局,展示了冈底斯岛弧带的巨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