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31.
前人研究认为,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向西延伸,越过六盘山盆地与河西走廊连通,其相关地层可以相互对比,但上述研究成果一直缺乏高精度、高可置信度的同位素地层年龄数据的支持.本文对靖远县宝积山地区南营儿群底部较厚的一层凝灰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获得两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39.3±4.1Ma和244.1±3.8Ma.前者是继承锆石结晶年龄,而后者是该层凝灰岩的沉积年龄.通过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底部的凝灰岩沉积年龄对比,发现它们的沉积年龄在误差范围内相当一致.也就是说,可以用靖远宝积山南营儿群底部的凝灰岩及其延长组7段底部的凝灰岩,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层,这一研究成果为上述相关地层进行精确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2.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过两阶段演化,晚侏罗世发育了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展布的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早白垩世西侧叠加了北北东走向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在医巫间山剪切带及其变形下盘中侵入了大量的晚侏罗世花岗岩脉,其所含的锆石包括古老继承锆石、新生岩浆锆石、热液锆石等多种类型.根据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相似文献   
133.
我队于2010年9月对新疆巴里坤小青踞羚山地区开展了预查工作,经后续的室内整理,在该区圈出了综合异常区,其中尤以Cu元素的富集情况较好,具良好的成矿条件。该区Cu元素异常区相对集中于石炭系哈尔加乌组第一亚组(C2-3h*)。其中该组地层出露在矿区中部,组成矿区背斜的核部,其裂隙较发育,为Cu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4.
四川盆地东南部志留系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缺少成藏和破坏阶段的直接证据,丁山地区志留系石牛栏组储层内沥青和方解石脉体记录了储层内流体演化的信息,对研究油气藏油气成藏演化过程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运用显微岩相学、阴极发光、微区原位元素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确定了古流体来源和活动时间,并恢复了甲烷包裹体古压力,结合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和地质特征揭示了石牛栏组油气成藏演化过程和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丁山地区石牛栏组储层内发育两期方解石脉体,原油充注发生在两期方解石脉形成之前。第一期方解石脉形成于距今约127 Ma,阴极发光颜色为褐红色,方解石脉形成于偏还原环境,成脉流体来源于同层位成岩流体。第二期方解石脉形成于距今约83 Ma,阴极发光颜色为褐黄色,方解石脉形成于偏氧化环境。龙马溪组烃源岩大量生油阶段在距今190~150 Ma之间,生成的石油充注到石牛栏组储层中并在距今约135 Ma裂解成气藏。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为51.77~57.46 MPa,储层压力系数为1.26~1.40。石牛栏组古气藏在燕山期以来,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地层抬升剥蚀和断裂发育,促使天然气泄漏。   相似文献   
135.
南京幕府山地区依山傍江,地处南京市规划战略发展中心位置,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早期采石等原因,地貌景观破碎,地质灾害情况比较严重.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发现整个幕府山地区存在着较多的滑坡灾害隐患区.同时,近年来还发现该区蕴含较丰富的地热资源.调查表明,幕府山地区存在的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废弃白云石矿坑的西部、西北部和东北部的高地.  相似文献   
136.
炭山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部,区内含煤地层延安组厚度大,煤层发育;煤层具有镜质组含量低,惰质组含量高的特征。通过对该区构造、沉积地层和煤岩特征分析研究,并与邻近的六盘山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进行对比,认为炭山地区煤系地层主要为网状河道的冲积平原沉积环境和沼泽环境形成,早期存在的浅湖相沉积;说明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连通,是同处在鄂尔多斯盆地残延克拉通内的叠合盆地,但沉积了相对周边地区较厚的延安组,形成的煤层层数多,单层厚度小;结合该地区的构造背景,推断炭山地区是处在鄂尔多斯盆地残延克拉通内叠合盆地基础上的断陷盆地。在清水河大断裂和青铜峡—固原大断裂之间炭山地区以外的区域,与炭山地区具有相同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推断应具有找煤前景。  相似文献   
137.
崤山地区原“太华群”由15%的变质表壳岩和85%的变质花岗岩组成。变质花岗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通过对变质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崤山地区太古代变质花岗岩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TTG岩系类似。根据野外接触关系和一组锆石Pb-Pb蒸发年龄(2451Ma),确定其成岩时代为太古代。  相似文献   
138.
湘西南苗儿山地区早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侵入于加里东期花岗岩(构成苗儿山岩体主体)和印支期花岗岩中。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粒  相似文献   
139.
通过对区内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特征的分析,阐述了本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秦岭构造带北侧与太行山新华夏系隆起南延部分之复合部位;矿体主要产于太古宇太华群斜长角闪片麻岩、片岩地层中;区内岩浆活动强烈、断裂发育、矿化明显,充分证明了该区成矿条件良好,找矿远景乐观.  相似文献   
140.
冯佐海 《地质学报》2009,83(4):528-541
采用Rf /φ法对姑婆山-花山花岗岩基及其热接触变质围岩进行了系统的应变测量,共测量了153个三维有限应变测量点、1.5万余个应变标志体。结果表明:(1)姑婆山-花山花岗岩基热接触变质围岩和早期侵位的牛庙、杨梅山独立侵入体及里松和望高单元以压扁型应变为主,晚期侵位的新路单元则为拉长型应变。(2)姑婆山-花山花岗岩基的平均应变强度和平均压缩率均小于热接触变质围岩的平均应变强度和平均压缩率,且岩基内从早期单元到晚期单元(除新路单元外)平均应变强度和平均压缩率均逐渐减小;热接触变质围岩内应变强度和压缩率向岩基接触面方向递增,存在较明显的应变强度梯度和压缩率梯度。另外岩基南侧以碳酸盐岩为主的热接触变质围岩的压缩率远高于北侧以碎屑岩为主的围岩压缩率。(3)姑婆山-花山花岗岩基应变型式表现为近接触变质围岩及各花岗岩单元边部的应变椭圆长轴多与接触界线相协调,最小主应变轴与接触界线多呈大角度相交;各单元中部的应变椭圆展布则比较凌乱、定向性不明显。上述特征表明,姑婆山-花山花岗岩浆的多期脉动侵位在岩体及其围岩内产生较强的应变叠加,而岩浆内部的主动侵位动力应是造成岩体及其热接触变质围岩变形的主要动力,且在岩浆多次脉动侵位过程中,岩体内早期单元及其围岩主要遭受的是径向挤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