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84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云南省单台地震预报6年报准了12次5.2 ̄7.3级地震。总结了反映孕震过程的矢量凹形,应力凹形,地电凹形等3种凹形震兆,阐述了水汞,水氡突跳,形变相关系数和地磁最大相关系数等前兆图像及其预报作用。认为:按照以场求源的思路,追踪孕震过程,是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2.
本文从胎体金刚石的侵蚀性,胎体对金刚石的包镶力,胎体的耐磨性等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以Fe代Co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以Fe代Co的关键在应用于镀膜金刚石,即以金刚石表面的碳化膜隔绝铁族元素对金刚石的侵蚀作用,并以碳化物膜作为过渡层实现金刚石与胎体的冶金结构,而胎体的耐磨性则可从优化胎体配方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63.
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波速场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彬  胡毅力 《地震研究》1998,21(3):256-260
含硬包体混凝土试样在底面支撑侧面双轴加压至主破裂的情况下波速场的变化图象为:加压初期,试样上的纵波平均速度在4175~4615m/s之间变化,随着压力升高,出现小于4175m/s的低速区,但范围甚小,位置在两个包体之间。随后出现大于4615m/s的高速区,范围大致与包体位置一致。随着σ1的增加,低速区在逐渐变大,高速区逐步减小后又重新变大,高速区与低速区在平面上相互重叠,在空间上看,高速区被低速区包围着。临近主破裂时,低速区变小并逐步形成条带,高速区也变小,主要集中在靠近未来出现破裂的一个包体位置上。最终的破裂面出现在此高速区与低速条带交界附近,包体也局部破裂了。  相似文献   
64.
地震活动的标度性表现出与统计物理中处于临界点及附近的其他复杂系统的显著的相似性。这导致了作为临界现象的孕震过程的各种物理模型的发展,包括由大量离散单元组成的物质中存在的局部非线性动力机制,表现出不稳定性和雪崩式过程的简化的流变性。特别是有人认为,地震可作为“自组织临界现象”的一个例子,类似于沙堆在持续地从顶部供应砂粒的情况下自然形成临界角的情况。在这个处于稳定边缘的状态下,雪崩能量的分布满足幂律,等价于古登堡-里克特频度-震级定律,并且其动力学行为对于动力学细节相对不敏感。在此我们回顾了以下几种不同尺度的模拟孕震过程的复杂物理模型的结果:(1)断层上的动态滑动;(2)断层扩展;(3)断层形成。每个物理模型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比如在常应变率构造加载作用下的动态能量流、强烈的局部相互作用和由动态的或固定的物体不均匀性产生的涨落。但是它们在假定的动力机制细节上和数值方法上差异显著。然而,所有这些模型都存在临界或近临界特性,定量上具有与所观测的脆性断层及地震的分维或多分维标度律相吻合的性质,包括古登堡-里克特频度-震级定律。有些结果对于动力机制细节很敏感,因此不是自组织临界性的严格例子。不过,这些不同的物理模型的结果具有一些普遍的统计特性,类似于在许多临界现象中所见的普适性。这些普适性在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的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各种自组织临界性(或近临界性)概念为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作为第一步的“稳态”的假定提供了一个科学基础。无论是在观测中还是在模型中,古登堡-里克特定律(能量或地震矩的幂律)只适用于有限尺度范围。相应地,频度-震级分布可以用能量或地震矩分布的伽玛函数来表示(其中包括了一个幂律和一个指数衰减的尾)。这允许频度-震级分布的外推和由所测地震矩或构造矩释放率来估计最大可信震级。对提出的其他问题的回答不太清晰,例如在有强烈局域相互作用的系统中预先作泊松过程假定有何影响,以及用光滑的多边形对多分维的震中分布进行分区的影响。有些模型的结果给出了可以作为主震前兆的地震活动性的预警图象。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于可靠的中期预测的可能性及有关问题,仍没有达到共识。  相似文献   
65.
流体(水)在孕震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DD模式和IPE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体(水)扩散造成失稳的想法。对孕震过程的四个阶段给出了初步的定量讨论,突出了流体(水)的作用。以波速比前兆为例,求出了孕震时间的计算公式,发现孕震时间和余震区特征长度的平方并不严格成正比,可能含有一个三次因子。在作了适当近似和简化后,本文以实际数字对所求得的公式作了检验,计算结果和经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介绍了根据近地震直达波到时资料确定震前波速异常区(简称孕震区)的方法,并给出了我国西部地区某些较大地震前波速异常区(孕震区)的初步测定结果。探索并讨论了孕震区的一些基本特性,即孕震区的形状、大小,孕震区的定向,主震在孕震区内所处的部位,孕震区内部波速异常状态的分布与发展等。最后还导出了孕震区线度与震源区尺度间的关系式,并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67.
68.
金刚石钻进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与合金、钢粒等钻进方法比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特别对于可钻性等级高、研磨性高的岩层,更显金刚石钻进优势。但在小口径金刚石钻进中,孔内烧钻事故的处理一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难题,一旦处理不当,不但影响生产进度,还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我队小口径金刚石钻进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69.
地震和断层物理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断层带结构与地震滑动方式之间的联系。地震是滑动行为的一种端员模式,在断层动态破裂过程中,摩擦融化和假玄武玻璃为高度局部滑动提供了野外的证据。无震滑动是另一种端员,该过程发生的蠕变与断裂带内部常见的剪切滑动  相似文献   
70.
基于地壳形变观测研究,概略回顾了中国大陆地壳形变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与强震孕育过程关联的多尺度地壳形变动态特征,以及震前各类形变异常信息提取方面的进展和认识。目前能给出明确时间尺度(10年和更短)强震预测的地壳形变有效依据仍不足,需有效识别孕震晚期强震源逼近发震的过程,推进中国大陆强震预测在较短时间尺度的进展。结合几次强震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到的较显著的地壳形变转入非弹性变形状态的分析,讨论了在观测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条件下,逐步实现对孕震晚期强震源逼近发震过程有效识别的可能性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