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75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研究海萝的非繁殖季节孢子育苗方法,进行了2个实验来研究海萝种藻冷冻保存对其释放孢子量及孢子附着的影响。1)6组不同风干程度海萝种藻在18℃冷冻保存6个月后取出在16℃水中进行孢子的释放,种藻风干到干重为原鲜重约25%的组,孢子的保存效果最好,该组种藻释放孢子量约为对照组(未经风干和保存的种藻)的77.6%,且孢子的附着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性不显著;2)风干到重量为原鲜重约1/4的种藻分别保存于18℃、36℃、80℃,在保存8个月后,每一保存温度下的种藻分别在8℃、12℃、16℃、20℃水中释放孢子,种藻在水温12℃下释放的孢子量最多;保存于36℃、80℃的种藻较保存于18℃的释放孢子量多。本实验结果为海萝的非繁殖季节孢子育苗找到一种简便的方法,也为该属藻类的种质保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2.
Documenting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modem pollen is fundamenta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ssil pollen, which will assist researchers to reconstruct th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a particular geologic period.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ollen morphol- ogy of 20 species of tundra plants from the high Arctic of Ny-Alesund, Svalbard, using ligh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plants used in this study belong to 12 families: Brassicaceae, Caryophyllaceae, Cyperaceae, Ericaceae, Juncaceae, Papav- eraceae, Poaceae, Polygonaceae, Ranunculaceae, Rosaceae, Salicaceae, and Scrophulariaceae. Pollen grain shapes included: spher- oidal, subprolate, and prolate. Variable apertural patterns ranged from 2-syncolpate, 3-colpate, 3-(-4)-colpate, 3-(-5)-colpate, 3-colporate, 5-poroid, ulcerate, ulcus to pantoporate. Exine ornamentations comprised psilate, striate-perforate, reticulate, mi- croechinate, microechinate-perforate, scabrate, granulate, and granulate-perforate. This study provided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om- parative studies of fossil pollen and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leovegetation and paleoclimate in Svalbard region of Arctic.  相似文献   
63.
太白山北坡花粉通量与表土花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白山北坡各森林植被带乔木花粉百分比多高于45%,与植被组成类似。高山草甸带捕捉器样品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15%,与植被组成一致,但表土花粉组合中乔木花粉百分比高于50%,外来花粉数量较多,进行高山带古环境研究应予注意。太白红杉林花粉通量最低,高山灌丛草甸最高。落叶栎林带表土花粉浓度最低,红桦林带最高。表土中松、冷杉属花粉百分比远高于花粉捕捉器,表明其在表土中有较好的保存能力。落叶松属和杜鹃花科花粉在表土及捕捉器中百分比均较低,表明对植被指示性良好。栎属与桦属花粉通量类似,但桦属花粉浓度大于栎属,表明栎属较桦属易于保存。  相似文献   
64.
陕西汉南三花石群和西乡群的时代仍存很大争议。在陕西西乡地区三花石群白勉峡组灰色、灰黑色砂板岩中发现较丰富并具有时代特征的陆生植物孢子(spores)22属40余种。其化石组合大致可与中国华南、西南和西秦岭中泥盆世孢子带比较。亦可以与欧洲、北美老红砂岩大陆及其邻区中泥盆世早期孢子带比较,时代为中泥盆世,并可能为中泥盆世早期,大致相当于西欧中泥盆世早期艾菲尔期。  相似文献   
65.
对尼洋河流域5个不同植被带下18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下表土花粉组合差异显著,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一致,两者对应结果分别为:高山草甸为莎草科组合带;亚高山灌丛为沙棘属-蒿属组合带;高山栎林为栎属-蔷薇科-蒿属组合带;高山松林为松属组合带;针阔混交林为松属-冷杉属-蒿属组合带。年均降水量(MAP)是影响尼洋河流域表土孢粉组合的重要因素。草本、乔木花粉百分含量与研究区MAP值呈显著相关,草本花粉的百分含量与MAP值呈明显负相关,而乔木花粉则相反。研究区孢子和花粉浓度不一定随MAP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6.
采用土壤和改良的Knop’s固体培养基培养湿地敏感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极危蕨类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并获得有性生殖苗;观察记录了配子体发育及幼孢苗发生各阶段的详细过程;总结了幼孢苗的人工管护技术;分析讨论了配子体发育与环境因素间的规律、幼孢苗复壮对策以及病虫害类别、病症及其防治措施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水韭孢子在22~28℃、光照强度为60 μmol/(m2·s)、每日光照14h和黑暗10h的条件下,可达到90.3%的成熟率;已完成中华水韭的生活史,掌握了孢子育苗及日常管护方法,获得孢苗5 000棵,长势良好,出现孢子囊,以期为回归原产地,拯救该野生种群及湿地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7.
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揭示了Coniopteris simplex的原位孢子特征,甘肃窑街盆地中侏罗世Coniopteris simplex 原位孢子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孢子为四面体形,极面观为三角形至圆三角形,顶角钝圆,三边线内凹; 体积小,极面观直径为25~38 μm,平均约30 μm; 三射线平直或微弯,其长度为半径的2/3~3/4,宽度较窄,具唇状边缘。外壁近于光滑,但具多条不规则的褶皱; 无周壁; 孢子的颜色以黄褐色为主。明确了Cyathidites minor可能是Coniopteris simplex孢子,后者为前者的母体植物。  相似文献   
68.
浙江早古生代孢粉型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西北部早寒武世荷塘组、晚寒武世华严寺组、早奥陶世宁国组、晚奥陶世长坞组和文昌组、早志留世霞乡组、河沥溪组和康山组、中志留世唐家坞组中发现孢粉型化石,孢粉型化石包括疑源类,隐花(陆生)植物孢子类型等,计66属、112种、31未定种。同时讨论了这9个层位孢粉型化石的组合特征、地质时代及其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9.
根据唐山市复兴路十中旧址(TZC6-7)钻孔岩心中的孢粉分析资料,运用宋长青等提出的花粉-气候因子转换函数方法,定量重建了唐山地区近20万年来的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结果表明,重建的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变化的阶段性和周期性清晰,其趋势基本符合我国华北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框架,但具体数值与古气候参数绝对值之间可能存...  相似文献   
70.
沙漠区生物结皮层中藓类植物繁殖体发育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2种藓类植物(高山大帽藓,斜叶芦荟藓、芦荟藓、卵叶藓、厚肋流苏藓、盐土藓、无疣墙藓、土生对齿藓、红叶藓、真藓、丛生真藓、垂蒴真藓)的成熟孢子和6种藓类(斜叶芦荟藓、芦荟藓、卵叶藓、厚肋流苏藓、盐土藓、闭蒴盐土藓)的茎叶碎片在室温下培养,培养液为土壤浸出液,对照组为蒸馏水和自来水。在光学显微镜下描绘和照相记录孢子萌发与原丝体发育过程,发现除斜叶芦荟藓、盐土藓、卵叶藓、厚肋流苏藓外其余藓类的孢子均正常萌发。茎叶培养实验中除卵叶藓外的5个种都产生了大量的原丝体,表明旱生藓类的茎叶具有极强的无性繁殖能力。确定了孢子形态、萌发时间、萌发极向、萌发类型,探讨了藓类孢子萌发和原丝体的发育以及茎叶碎片的繁殖和传播特性,并分析了4种藓类孢子未萌发的原因以及无性繁殖对苔藓植物个体建成的重要性。实验结果为深入探索在生物结皮层形成过程中藓类植物的繁殖生物学作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