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9篇
  免费   547篇
  国内免费   860篇
测绘学   243篇
大气科学   318篇
地球物理   642篇
地质学   3291篇
海洋学   375篇
天文学   141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1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576篇
  2001年   593篇
  2000年   421篇
  1999年   285篇
  1998年   346篇
  1997年   326篇
  1996年   377篇
  1995年   375篇
  1994年   391篇
  1993年   134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228篇
  1990年   154篇
  1989年   16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3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3 毫秒
81.
根据区域构造、古地理和地层资料,中国奥陶纪的诸多板块、地体和活动带应分属11个地理区。文章重点研究了各地理区的边界。这些相邻的地理区块在奥陶纪曾处于远距离分离状态,除华北区南界和华南区北界明显由同期秦岭活动带限定之外,地理区的界线大多只能沿发生在奥陶纪之后的构造拼贴结合带划定,只有塔里木区北界和北疆区南界,得以通过追索代表曾在奥陶纪时段内发育于塔里木板块/哈萨克斯坦中间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局限洋盆或深海盆地遗迹(即残留缝合带)来予以确定。中国大陆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从晚石炭世至新生代的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主要包括活动带的消减以及板块和地体的漂移、增生与会聚。  相似文献   
82.
The complexation between gold and silica was experimentally, confirmed and calibrated at 200 °C: $$\begin{gathered} Au^ + + H_3 SiO_4^ - \rightleftharpoons AuH_3 SiO_4^0 \hfill \\ \log K_{(200^\circ C)} = 19.26 \pm 0.4 \hfill \\ \end{gathered} $$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show that AuH3SiO 4 0 would be far more abundant than AuCl 2 ? under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of geological interest, suggesting that silica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chloride as ligands for gold transport. In systems containing both sulfur and silica, AuH3SiO 4 0 would be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than Au (HS) 2 ? as the proportion of SiO2 in the system increases. The dissolution of gold in aqueous SiO2 solutions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reaction: $$\begin{gathered} Au + 1/4O_2 + H_4 SiO_4^0 \rightleftharpoons AuH_3 SiO_4^0 + 1/2H_2 O \hfill \\ log K_{(200^\circ C)} = 6.23 \hfill \\ \end{gathered} $$ which indicates that SiO2 precipitation i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governing gold deposition, and thus explains the close association of silicification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83.
大别山榴辉岩一片麻岩杂岩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别山榴辉岩由辉长岩、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少量泥灰质经高压变质作用形成。大别地块可划分出四个形成条件不同的榴辉岩区,它们代表一种构造-岩石组合体。片麻岩杂岩中各种高压变质岩类的发现证明它们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原地高压变质过程。二者变质作用P-T参数的差异归因于抬升过程中退变质反应速度的不同。不同地区榴辉岩退变质组合及P-T条件与围岩的一致性表明,大别杂岩现今所展示的“递增”变质带是由榴辉岩相退变质作用形成的。高压榴辉岩-片麻岩杂岩的产生是印支期扬子与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华南二叠-三叠系的事件地层与生物地层界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成源 《地层学杂志》1994,18(2):110-118,145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应严格区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即为事件地层界线。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不能与“混生层”或“过渡层”的概念连在一起。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为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其位置就在长兴剖面界线层(混生层)2的内部,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即为长兴阶的顶界。  相似文献   
85.
四川木里耳泽岩溶型金矿床形成条件和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明华  阳正熙 《地质科学》1995,30(4):363-373
四川本里耳泽金-菱铁矿建造矿床,赋存于上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层中,矿化受古岩溶的严格控制,组成矿石的基本矿物为菱铁矿,金不均匀地分布于菱铁矿矿体内。成矿溶液来自加热的循环地下水。成矿过程分为早阶段和中-晚阶段。成矿温度为156-210℃,成矿深度小于1km.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成矿热液呈碱性和弱还原性,贫硫,含中等盐度。矿床形成时的地质构造环境较稳定。这是我国仅见的一种特殊金矿类型。  相似文献   
86.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前寒武纪一寒武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形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记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和较高层位页岩的Skiagia-Annulum-Archaeodiscina组合。它们分别与Anabarites-Circotheca-Protohertzina小壳动物化石带和Parabadiella及Eoredlichia三叶虫带相对应。与东欧地台疑源类生物地层相对照,扬子地台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的纵向分布大体和东欧地台Asteridiumtornatum-Comasphaeridiumvelvetum组合带相一致,而以上两地台的化石组合产出层位可能都略高于纽芬兰东部剖面,依据Phycodespedum所厘定的寒武系底界?  相似文献   
87.
88.
89.
藏北申扎地区奥陶纪鹦鹉螺类一新属(Variabiocer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材料是采自西藏申扎县塔尔玛乡桥东—扎扛一带鹦鹉螺化石的一部分。描述了3属6种。其中有1个新属Variabioceras gen.nov.和3个新种V.typicum gen.etsp.nov.,V.zangbeiense gen.et sp.nov.,V.robustum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90.
青藏高原地面-对流层系统的能量收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CCM3中的辐射模式CRM,计算了1月和7月地-气系统、地面-对流层系统和地面辐射能收支,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对流层系统辐射能收支的冬、夏季节特征及其与地面和地-气系统辐射能收支的关系,并与东部平原地区和高原北侧干旱地区比较。文中还讨论了云和高原冬季地面积雪对辐射能收支的影响,比较了大气辐射加热和地面感热通量对夏季高原对流层大气加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