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3篇
  免费   1072篇
  国内免费   1967篇
测绘学   435篇
大气科学   324篇
地球物理   514篇
地质学   5362篇
海洋学   495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406篇
自然地理   240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227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309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03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8篇
  1974年   5篇
  1950年   3篇
  194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滇西南澜沧江结合带云县花岗岩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平均为68.57%,K2O/Na2O值平均为1.67,相对富钾,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酸、碱度低于同类岩石平均值,而镁铁组分高于平均 值,显示岩石偏中性,与同碰撞构造环境形成的花岗岩特征类似.Al2O3含量较高,平均为13.66%,A/CNK平均为1.1,呈铝过饱和,CIPw计算结果均出现标准矿物刚玉分子(105).岩石总体上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平均为240.75×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为8.88~9.41,分异不是很大,Eu为中等负异常,銭u为0.52~0.57.经多种相关图解判别,岩石属S型花岗岩,其构造环境相当于大陆碰撞花岗岩类(CCG).锆石颗粒U-Pb测年结果显示,源岩的形成年龄最晚是晋宁期(778 Ma),岩体主体形成于华力西晚期一印支期.其中岩浆成因锆石样品的206Pb.238U和207Pb/235U年龄分别为49 Ma和61 Ma,反映在云县岩体中可能存在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32.
光电倍增管的伏安特性系指,当投射到光阴极上的光强恒定时,阳极电流与总的工作电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
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对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0°~16°N,125°~145°E)上层海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垂向温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尤其在次表层(120~200m)的变化最为明显.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明显早于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海温异常.分析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整个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变异的关键区,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加强时,3~4个月后西太平洋海温场出现大范围的冷暖异常.  相似文献   
34.
本文分析了济州岛南部区域温度双跃层现象的类型及其成因。特别阐明了双跃层的波状现象,指出:强流锋区的侧向效应,黑潮次—中层混合水的爬升,黄海冷水团边缘密度环流引起的侧向流动,以及上、下层流速、流向不一致引起的剪切作用,是导致双跃层波状现象的主要原因。发现上、下跃层之间存在着“跃层间环流”,这是一个有趣的海洋学现象,它将导致双扩散的发生和有利于双跃层的维持。  相似文献   
35.
引物退火控制技术在差异表达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年以来,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仅限于差异筛选cDNA文库,直到1992年Liang等[1]发明了一种检测基因转录模式的方法,即mRNA差异显示技  相似文献   
36.
黄东海及邻近陆架晚第四纪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近年来黄东海晚第四纪地层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层序地层模式,即:本区域的海平面呈阶梯式变化,可区分为低水位、海侵、高水位3大沉积体系域。  相似文献   
37.
三传感器波浪水槽二次反射主动吸收方法是加拿大科学院水力中心最近开发的一种水槽反射波控制技术。该法在造波板前 1~ 2倍波长处布置 3个传感器 ,通过入反射波分离方法得到准确的入反射波参数 ,以此调整造波信号 ,有效地吸收由建筑物反射回到造波板的二次反射波。文中在分析波浪水槽二次反射吸收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介绍了加拿大水力中心对现有方法的改进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38.
中国东海2万年来海平面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通过中国东海相对海平面与全球海平面对比分析,来获得东海构造沉降数据。但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断裂作用对中国东海150m以深海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这种作用使东海150m以深海底至少下降了30m,这是我国学者先前误认为中国东海末次冰盛期最低海面位置位于现今海面下150~160m一带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水与冰川重力均衡、沉积物压实和构造沉降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重力均衡不足、沉积物压实作用微弱,构造沉降是造成东海相对海平面与全球海面之间差异的又一重要原因。同时发现东海构造沉降随水深呈规律性变化。断裂作用的表现结果所赋予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识是,在17kaB.P.以前,中国东海水深150~160m一带是1个相对隆起带,其存在对陆架区圈闭和捕获中国大陆古水系和沉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