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暗针叶林是川西亚高山林区的主要森林类型,但目前亚高山暗针叶林气象因子与土壤温度、水分的相关性及其对土壤温度、水分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晰.本文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了2019年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温度和体积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探讨了气象因子对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大小....  相似文献   
122.
水流湍急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径直弯转全长735公里滋润两岸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岷江,我国长江上游重要支流之一,素有川西"母亲河"之称。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等12个县(市、区),到灌县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到  相似文献   
123.
5.12汶川地震造成灾区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土壤侵蚀剧烈,极大地破坏了灾区环境,改变了灾区自然环境演化的进程.通过实地调查与观测,并结合遥感资料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都江堰-汶川河段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揭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及工程建设对岷江上游河道的影响形式,分析了上游河道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震后崩塌、滑坡单侧挤占河道使岷江干流河宽普遍压缩5~10 m,顶冲挤占使河道一般变窄20~30 m,最窄处仅为原河道的1/3(30~40 m).泥石流堆积物进入河道而淤积河道,甚至阻断岷江而形成堰塞湖,造成河床上升,河曲加剧,工程建设及灾害点处置使河宽变窄.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后10~20 a,尤其震后5 a内,汶川-映秀河段,河道变窄,河曲加剧,河床升高,河床比降呈增大趋势,映秀-紫坪铺河段淤积明显,河床升高.从长期变化来看,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加速了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河道的自然演化进程,河床升高并展宽,河床比降降低,河谷逐渐向宽谷形态演化,河床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24.
1933年叠溪地震的发震位置、震源机制与区域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康  沈正康 《地震学报》2011,33(5):557-567
1933年发生于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叠溪M7.5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然而限于资料匮乏,人们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尚不统一.本文收集整理了当时全球各地震台站对此次大地震的记录,对叠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的震中位置为31.9°N,103.6°E.挑选具有P波初动符号的台站记录,利用格点尝试法...  相似文献   
125.
采用岩性相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对茂县盆地三级阶地调查和研究,自下而上识别出河流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风成沉积体系,是由Gms、Gm、Gg、Sh、Sg、Fl、Ls、Ps等岩性相组成.其主体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包含3部分:扇三角洲平原组合、扇三角洲前缘组合和前扇三角洲组合,剖面上体现了颗粒流-高密度浊流-碎屑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6.
分析了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的水土流失特征、危害、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当地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着一方治理多方破坏,边治理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管理监督机构不健全,法规不完善,政策不配套而又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上下共同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7.
岷江卵石推移质泥沙与数量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承坤 《地理学报》1995,50(3):224-233
根据区域地质与地貌及其对卵石岩类组成的影响,将岷江下游卵石来源分为三个补给区及汇合区,用各补给区与汇合区的卵石岩类鉴定资料建立计算模式,计算出来自大渡河补给区的卵石占40.6%,来自岷江上中游补给区占36.1%,来自青衣江补给区占23.3%。大渡河补给区卵石汇入百分数为已知,其龚咀水库的卵石数量为6.77×105t/a,据此计算出岷江干流卵石数量为1.668×106t/a。该计算数同用卵石磨损方法求出的数值相近。验证表明,计算值与验证值两者只相差1.9%。  相似文献   
128.
岷江上游森林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提出了用一般性流域水文模型研究森林水文效应的途径。得出在岷江上游地区随着覆盖率的下降年径流量减少、径流成份改变、年风分配更趋不均匀和洪峰流量增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岷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水文效益与前景。  相似文献   
129.
岷江上游水系对龙门山断裂带右旋走滑作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李勇 《山地学报》2013,31(2):211-217
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岷江上游流域最新一次区域构造活动,在此次地震中,岷江河道因北川-映秀断裂北西盘的右旋走滑作用而被水平错动0.8±0.2 m,岷江河道南西方向的河流阶地也被同步位错0.6±0.1 m。切过龙门山主干断裂的岷江上游干、支流水系因若干次历史地震驱动的走滑作用而发生同步弯曲。根据水系水平扭错量和岷江干、支流初始形成时间计算可知,穿越岷江支流河道的汶川-茂县断裂右旋走滑速率为1~1.4 mm/a,切过岷江干流河道的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右旋滑动速率分别为0.94 mm/a和0.71 mm/a。计算结果表明,龙门山各主干断裂右旋走滑作用有自北西向南东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0.
虚拟地理环境(VGE)的概念、结构、框架经过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而在实践层面缺乏成熟的技术方案和规模性应用。从城市地理学的视角,将VGE的理论框架引入数字城市、智慧城市领域;结合3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新进展,重构城市三维地理环境。选取乐山市作为研究区,将城市地理环境的重构划分为数据层、模型层、表达层3个层面。首先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城市地理实体识别,将地理实体抽象为点、线、面要素,作为基础地理数据源;再通过可视化建模工具(CityEngine2014、Sketch Up8)对地理实体、地理过程进行建模,获取其三维模型;最后利用Lumion 3D平台将地理实体三维模型进行整合、渲染,还原与重构城市中静态地理实体和动态地理过程的本征,为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真实、便捷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