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582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天坑研究学者通过系统调查,确立“tiankeng”作为标准地貌术语,并规范其形态特征,提出塌陷型天坑和侵蚀型天坑两种成因类型。文章以重庆武隆箐口天坑、陕西汉中伯牛天坑、马达加斯加安卡拉那高原的曼格里(Mangily)天坑、巴布亚新几内亚穆勒高原的阿底(Atea)天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4个天坑(群)发育的地层结构、地貌演化和水文地质特征等,论述侵蚀型天坑系统演化的共性特征,即三元或二元地层结构、深厚包气带和巨大地势差异、覆盖型岩溶分布、覆盖层对雨水的汇聚或夹层对地下水的汇聚等。基于侵蚀型天坑的成因条件,认为其发育阶段可分为:落水洞-竖井(地下河)阶段、侵蚀-竖井状大厅阶段、崩塌-天坑形成阶段和天坑退化阶段,并对侵蚀型天坑演化机理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2.
湖南省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灾一半与种竹子有关,竹子根系在花岗岩沙性土壤中的含水量非常高,持水性很好,这会提高土壤含水量。如果遇到强降水,或者大风的天气,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几率就非常大。  相似文献   
43.
关于我国的盐溶角砾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溶角砾岩可分为溶解-崩塌角砾岩和塑变-交代角砾岩两种类型。它们的主要鉴定特征是分布的层位稳定、角砾成分单一,而且无例外地均和易溶蒸发盐岩伴生。我国主要成盐期的地层中,均有盐溶角砾岩分布,不过发育的程度和特点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44.
45.
46.
斜坡病害与隧道变形问题雏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篇笔者通过几种隧道变形与斜坡变形的典型实例,初步总结了这种斜坡病在的产生与隧道开挖的相互关系。以及隧道开挖后斜坡内应力调整与病害大规模复活三者之间关系,并在本文中提出有传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7.
福建省主要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永金 《福建地质》1995,14(4):263-271
本文主要介绍福建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的主要活动表现,特点,形成机理及其主要控制,影响因素,并从管理上和技术上提出防治的对策建议。此外,文中还扼要地介绍了福建发生地质灾害的背景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48.
山西洪洞8级地震形变遗迹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山西临汾盆地霍山山前存在一系列地震形变遗迹,初步研究认为是公元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产物。 本文对所发现的形变遗迹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同时对1303年地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9.
长江中下游近期河道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立  蔡鹤生 《地球科学》1995,20(4):427-432
长江河道变迁直接影响其两岩的经济开发和人民生活。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长江中下游近期江岸的冲淤变化、江心洲的演变及岸崩塌变形的特征及规律,分析了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进而预测了江岸的冲淤趋势。  相似文献   
50.
西藏易贡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地貌与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4月9日19时59分18.2秒,在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境内易贡乡发生了特大崩塌—滑坡—泥石流。构造上它发生在印度板块阿萨姆楔入角复合地带的西侧,也是高原腹地向东侧山地下降的过渡带,重力作用明显。根据便携式GPS定位仪实地测定和滑坡前后的卫星影像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堆积物形成了一座长约5.7km、宽约1.5km的“天然大坝”,完全堵塞了易贡藏布河干流,崩塌滑坡体总方量超过3.8×10~8m~3。根据区域地震台网的记录,其振动持续的时间为6min,其中最大振幅的持续时间为2min。震相分析表明有3组较为明显的震相,对应着3次较大的地表振动。计算获得崩塌滚落的平均速度约为48m/s,伴随崩塌滚落的同时,滑坡泥石流的平均滑动速度也达到了16 m/s,比一般泥石流流动速度要大一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