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8篇
  免费   1897篇
  国内免费   2336篇
测绘学   765篇
大气科学   2614篇
地球物理   1696篇
地质学   4732篇
海洋学   2425篇
天文学   144篇
综合类   760篇
自然地理   2105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409篇
  2022年   484篇
  2021年   563篇
  2020年   395篇
  2019年   534篇
  2018年   352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382篇
  2015年   452篇
  2014年   709篇
  2013年   560篇
  2012年   667篇
  2011年   641篇
  2010年   641篇
  2009年   661篇
  2008年   659篇
  2007年   543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472篇
  2004年   385篇
  2003年   490篇
  2002年   478篇
  2001年   472篇
  2000年   376篇
  1999年   284篇
  1998年   265篇
  1997年   298篇
  1996年   297篇
  1995年   277篇
  1994年   261篇
  1993年   212篇
  1992年   269篇
  1991年   197篇
  1990年   210篇
  1989年   15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8篇
  1950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鲸是生活在地球上最庞大的动物 ,其“大横海吞舟 ,出则水溢 ,入则潮涨”。完美的非常符合流体力学原理的纺锤形体型 ,使之能信步万里海浪 ,遨游千米水底 ,难怪古人曾幻想“骑鲸遁沧海”(苏轼 ) ,做“海上骑鲸客”(李白 ) ,或“欲跨长鲸临弱水 ,神州东去访蓬莱”(王枢 ) ,“此日骑鲸去 ,它年化鹤还”(赵蕃 )。人们对鲸的神往由此可见一斑。到了近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各地相继建起了许多水族馆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便是鲸豚、海豹、海狮等海兽类的展示和表演 :顶球 ,跳舞 ,飞越障碍物 ,与人握手或同游 ,等等。然而 ,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却…  相似文献   
182.
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垂向分布类型及跃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中悬浮体的垂向分布并非上下均匀,而是具有明显的层化现象,这种情况与海水中的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层化现象一样,不是偶然的,而是常年存在的,同时,悬浮体含量的层化分布对于海水的某些物理性质有较大影响。 1958年中国科学海洋研究所在南黄海南部海水中悬浮体的调査中已发现了悬浮体含量分布的层化现象。1981年, Kanau Matsuike等(1983)在东海区悬浮体的调查中发现了长江口外浅滩区海水中光束衰减的层化现象。Gorsline和Swift (1977)在关于大陆架沉积动力学的论述中指出,海水密度的层化现象总是伴随着悬浮体浓度的层化现象。1983-1984年中美南黄海沉积动力学联合调查中,作者(秦蕴珊等,1986)也发现了该区内海水中悬浮体含量的层化分布现象,并且提出了“悬浮体跃层”的概念。同期,赵保仁等(1986)在研究秋末南黄海海水透光度及其与环流的关系时指出,水体中透光度存在着一个“跃变层”。实际上,影响海水透光度衰减的主要因素是悬浮体浓度,因而,上述透光度之“跃变层”乃是悬浮体跃层在光学方面的表现。上述报道结果说明,悬浮体垂向分布的层化现象及悬浮体跃层的存在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注意。但是,其性质、季节变化及成因等问题却很少有人研究,它们对海水许多重要物理性质的影响也鲜为人知,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总结了历年调查资料基础上,作者于1988年4月又在南黄海进行了补充调査,共设55个站位(图1),对本区悬浮体分布中的层化现象、跃层问题及季节变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且对其成因及其物理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关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问题作者已有专文讨论,兹不赘述。  相似文献   
183.
朱长寿  陈栩 《台湾海峡》1995,14(2):139-143
台湾海峡中、北部夏季浮游动物(非胶质)总生物量较丰富,1983年夏季的总生物量高于其他季节,1987年7、8月和1988年7月则高于1983年同期的生物量,这3a的高生物量分布区,一般都连片出现在上升流锋面区,显然和上升流的出现有密切关系。构成高生物量的优势种以外海广高盐种为主,生物量和高生物量区的分布态势都存在年际变化,这可能和不同性质水系的消长,相互推移及被囊动物的摄食竞争有关。  相似文献   
184.
建立地层孔隙网络模型描述微观孔喉特征,利用逾渗方法计算基于微观渗流机理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将之应用到数值模拟计算中,给出考虑微观渗流特征的方程,并进行数值求解,得到地层中流体分布特征。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得到基于微观特征的剩余油分布数量和形式,为调剖堵水、化学驱提供技术参数,实现微观渗流机理与宏观计算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5.
阮正 《海洋学研究》1990,8(3):66-69
本文报导了太平洋表层海水中总汞、活性汞和有机结合态汞的浓度,并探讨了该海域汞的分布特征以及同营养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6.
187.
本文采用1981年8月和10月浙江近海上升流调查中一条断面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管水母、水螅水母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双生水母、拟细浅室水母、五角水母等的垂直分布,以及一些重要种类的昼夜垂直移动。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海区水母类及其优势种在数量和分布上的变化与浙江沿岸上升流和台湾暖流的盛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8.
三沙湾浮游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林金美 《台湾海峡》1993,12(4):319-323
本文分析,鉴定了于1990年5,8,11月和1991年2月,采自福建三沙湾的64份样品。记录浮游植物115种,其中蓝藻1种,硅藻97种,甲藻17种。浮游植物细胞总量的年平均值为17.50×1^4个/m^3,其年高峰出现于春季5月。达43.84×10^4个/m^3,低谷出现于冬季2月,仅1.16×10^4个/m^3。  相似文献   
189.
190.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7,17(3):125-125
《东海水团分布机制多学科研究》是山东海洋学院与日本国鹿儿岛大学共同合作的研究项目。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中尺度的天气影响和东海区域渔业的开发进行研究。此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开发和利用我国黄、东海的海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