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291篇
地质学   941篇
海洋学   60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2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唐山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变化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瑞浩  黄建梁 《地震学报》1997,19(4):399-407
系统地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34期的重力测量数据,讨论了地面沉降、采矿和地下水位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论证了观测资料的可靠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形变测量和测震结果分析了重力变化的物理机制,讨论了这次强烈地震前后重力变化的全过程,演绎出3个特征阶段重力变化的物理机制:① 1971~1975年期间,震区附近区域重力场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它与莫霍界面的上隆有关;② 1975~1976年期间,根据形变、地震波的震源机制解正演的唐山点的重力变化表明,这期间的重力变化主要由震前的蠕滑、膨胀和同震位错引起.重力观测表明,蠕滑和膨胀是发生在震前的;③ 1976年8月以后的重力变化呈恢复趋势,地壳的均衡下沉和引张恢复是这一期间重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2.
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3,自引:10,他引:33  
周建生  陈发景 《现代地质》1997,11(4):425-433
讨论了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和成因。根据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对盆地构造几何学的研究,圈定了不同尺度的横向变换带,确定了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横向变换带是为了保持区域伸展应变调节构造变形的一种调节体系。这种伸展应变守恒是靠三维空间上断层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实现的。横向变换带的构造样式为横向地垒状凸起和鼻状凸起或鼻状背斜,并具伸展性质的正断层。横向凸起与非叠复的和叠复的分段断层系伴生及发育在断层位移最小处等事实表明,横向凸起或横向鼻状背斜是由于分段断层系位移沿走向变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33.
鲁西地壳隆升的伸展构造模式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燕守勋 《地质学报》1996,70(1):1-11
伸展链锁断层系,形成了鲁西的主导造格局,即“块断”构造。它是由中、生代两次伸展运动形成的。伸展运动幔源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伸展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以泰山-鲁山-沂山为核心的鲁中块隆,它至今耸立于周围以平原地貌为标志的地堑系之间,隆起的高点,就是当今的泰山。  相似文献   
34.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性质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经了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地槽阶段、晚古生代的地台阶段和中、新生代的地洼阶段。地槽阶段元古代为陆块奠基、成长和扩展时期,早古生代为洋壳化板缘构造活动和陆间碰撞构造作用时期。地台阶段大型沉积盆地发育。地洼阶段以陆内造山-造盆作用和块断推覆构造活动为特征。祁连山地区遭受了三次不同性质的造山作用:元古代未托莱运动的陆块挤压褶皱造山作用、加里东晚期祁连运动的陆间碰撞造山作用和中、新生代的陆内块断造山作用。由上,祁连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单位由北至南划分如下:(1)走廊地洼;(2)北祁连地穹;(3)中祁连洼陷;(4)南祁连地穹;(5)柴达木地洼。  相似文献   
35.
辽东早元古造山带隆—滑构造初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36.
37.
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与铀成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蔡煜琦  陈跃辉 《铀矿地质》1997,13(5):257-263
本文运用伸展构造理论对河草坑铀矿田的构造特征进行探讨,厘定出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是由伸展构造核、环形剥离断层系和断陷红盆所组成。对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作了研究。论述了伸展构造与区域铀成矿的关系,认为剥离断层活动为区域铀矿化准备了有利的构造环境;构造-岩浆作用是导致区内铀矿化和造成不同类型铀矿化特征基本相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8.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计算隆升速率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王军 《地质科技情报》1997,16(1):97-102
主要讨论了利用磷灰石理解变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计算隆升速率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在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及其在研究隆升速率问题上的应用,并分析了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隆升速率应当注意的问题,强调了加强径迹长度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39.
朱燕 《内陆地震》2004,18(2):162-168
通过分析、比较1996--2003年喀什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新疆伽师及附近地区发生的多次6级地震的地磁前兆异常特征,发现在这几组地震活动过程中喀什地震台的地磁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特征,说明与地震破裂特征有更深层次的相关性,且地磁响应比异常和总强度差值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站周围小范围的震源区介质电性结构的变化。巴楚-伽师6.8级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并不十分突出,有别于1996—1998年伽师强震群震前地磁异常量较丰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0.
由于缺乏可靠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辽北法库地区的变质岩系一直被看作地台基底型建造,近期研究确认它们属于原岩为深成侵入体和火山-沉积岩系、后经韧性剪切作用而形成的变形变质岩系.它们与遭受同期动力变质作用影响的同构造侵入岩一道构成了规模巨大的法库构造岩系.报道了该套构造岩系中花岗质糜棱岩的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FK53角闪石的256Ma坪年龄和FK51-1黑云母的262 Ma高温坪年龄记录了古生代末洋壳向陆内俯冲或多陆块碰撞背景下发育的花岗岩抬升至浅部地壳层次的冷却年龄,FK51-1黑云母的231 Ma主坪年龄和FK51-2钾长石的227 Ma可能代表了绿片岩相条件下花岗质岩石经历韧性变形作用即法库构造岩系的形成年龄.FK51-2钾长石的年龄梯度197~220 Ma记录了构造岩系形成之后比较平稳的抬升冷却历程,而其180 Ma坪年龄则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背景下的构造剥蚀事件有关.同时报道了后期侵入花岗岩的锆石U-Pb和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FK54锆石的U-Pb年龄(159Ma)代表了红土墙子超单元花岗岩的侵入年龄,也界定了法库构造岩系的形成年龄上限,FK54钾长石的125 Ma坪年龄则可能记录了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最终碰撞背景下的构造剥蚀事件.这些同位素年龄记录为重新认识法库断凸之内涵以及华北地台与兴蒙褶皱系的缝合边界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