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7篇
  免费   497篇
  国内免费   582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454篇
地球物理   216篇
地质学   1571篇
海洋学   20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02篇
自然地理   24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3篇
  1941年   4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浅层气田提高低渗气层的采收率,降低储层的损害程度非常重要。浅层气因其产层埋深浅,地层压力低,储层物性较差等,生产作业中更易造成损害,形成伤害后使得单井产能急剧降低,甚至不能产出天然气。因此,开展必要的储层损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大量的敏感性实验分析,认为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浅层气藏储层为弱速敏、中等水敏,临界盐度为(0.35~0.45)×104mg/L气藏,临界pH值在7~8之间变化,并提出对降低各种敏感性的作业条件。  相似文献   
772.
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小兴安岭东部全新世最早发育的沼泽剖面进行14 C测年、孢粉分析、粘土矿物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 ,根据获得的信息 ,综合分析 ,相互印证 ,研究了 9.0kaB .P .以来沼泽发育、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与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本区植被演替经历五个阶段 ,即针叶林 (90 0 0aB .P .~ 830 0aB .P .)→针阔混交林 (830 0aB .P .~ 6 80 0aB .P .)→以栎、榆、胡桃为主阔叶林 (6 80 0aB .P .~ 30 5 0aB .P .)→以桦为主阔叶林 (30 5 0aB .P .~ 2 35 0aB .P .)→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2 35 0aB .P .~ 0aB .P .)。与之相对应 ,气候变化序列为 :寒冷较湿→温和略湿→温暖湿润→温凉较湿→冷凉湿润 ;沼泽发育也相应地可划分为五个时期 :沼泽孕育期 ,富营养沼泽萌发期 ,富营养沼泽旺盛发育期和中营养沼泽孕育期 ,沼泽进一步扩大发育期和中营养沼泽形成期 ,沼泽继续扩大发育期和贫营养沼泽形成期。沼泽最早开始发育始于年代为 70 95± 90aB .P .。汤洪岭 12支线沼泽剖面可作为该区全新统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773.
首次提出在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2及盒3段发育风暴岩。前人认为该区盒2及盒3段为一套河流相沉积体系,而风暴岩的发现证明还广泛发育一套湖泊沉积。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盒2及盒3段沉积时期,湖泊水面广阔,地形平缓,总体水体较浅,为浅水湖泊环境,易产生风暴回流。根据岩心观察和粒度分析资料,研究区内发育丰富的浅湖风暴岩沉积构造,主要有截切构造、渠模、丘状交错层理和冲刷面等典型的风暴成因构造。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也反映出重力流和牵引流兼有的复杂的水动力机制。研究区风暴岩理想的沉积单元从下至上可概括为“似鲍马序列”,即:A、递变层理和块状层理段;B、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段;D、波状层理段;E、泥岩段。风暴岩是湖泊发育的典型标志,所以风暴岩的提出对确定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增加了新的认识,并且对下石盒子组的古地理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4.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普遍出现了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上以出现窄裂谷型盆地为特征.沿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断陷活动最强.这些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揭示,经历地表抬升后,克拉通破坏之初的岩石圈热而弱,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或宽裂谷型盆地.这期间的破坏强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受控于早期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经过早白垩世中期的大量岩浆活动之后,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岩石圈温度降低、强度变大.从而利用早期大型断裂构造形成窄裂谷型盆地.这些现象支持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是以逐渐拆沉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775.
气藏盖储层压力配置类型及与储量丰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研究气藏盖层排替压力与储层压力特征,对其盖储层压力配置类型及与储量丰度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为盖高储低压配置类型最有利于天然气富集,其次是盖高储常压配置类型和盖较高储低压配置类型,其它配置类型较差.通过统计得到: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盖储层压力配置类型有4种,以盖高储高压配置类型最多,其次是盖高储弱高压配置类型,再次是盖高储常压配置类型,盖高储低压配置类型最少;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中低储量丰度的大中型气田个数最多,其次是高、中储量丰度的大中型气田,特低储量丰度的大中型气田个数最少.通过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盖储层压力配置类型与天然气储量丰度之间关系研究发现,盖储层压力配置类型为盖高储常压配置类型和盖高储高压配置类型最有利于形成高、中天然气储量丰度的大中型气田.  相似文献   
776.
2006年春季我国东部海域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沙尘天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船基的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和空基卫星遥感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研究了我国东部海域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沙尘天气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天气条件下50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析,得出晴天(背景天气)、有云和浮尘以及只有浮尘时的平均值分别约为0.2、0.6和1.3以上;将MODIS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与船基观测资料进行对比之后发现,两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但前者在数值上明显偏高;利用订正后的MODIS资料,分析了2006年春季我国东部海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我国北方发生的沙尘天气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77.
刘扬  陈全家  侯亚梅 《第四纪研究》2008,28(6):1042-1049
文章对近年来发现于吉林东部即长白山山地地区的12处旧石器遗址中9处含有细石器的遗存予以关注,并将它们界定为"含细石器遗存"。由于延边大洞遗址的材料整理工作尚未结束,只对其中的8处进行了实际分析和研究。主要从细石核型式和细石器工艺技术两个方面对这些遗存中发现的细石器进行了分析,同时把与细石器伴生的非细石器制品作为石制品组合从原料、技术、器物大小和类型等方面给予探讨。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分析研究,提出该地区含细石器遗存包括了以细石器为主体、以小石器为主体和以大石器为主体的3种类型,并初步认为该地区细石器制作技术来源于华北地区。遗存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或偏晚。  相似文献   
778.
延边东部金铜矿化区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焦玉凯 《矿产与地质》2008,22(2):158-163
珲春东北部金铜矿化区与古生代、中古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有关。通过对中生代火山岩及矿区地质特征,构造控矿特征及已知典型矿床的研究,提取多元综合成矿信息,总结出矿化区控岩、控矿条件及找矿标志,确定了区内找矿靶区和找矿方向,并对成矿远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79.
《浙江地质》2008,(3):29-30
国家统计局等三部门日前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第6号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数据)为121775.9千公顷(合18.266亿亩)。从地区分布情况看,西部地区分布的耕地较多,占369%;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17%、23.8%和17.6%。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1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这一数据采用国土资源部2006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进行了耕地面积数据事后质量核实。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统计公报显示,  相似文献   
780.
The Puguang (普光) gas field is the largest gas field found in marine carbonate in China.The Puguang gas field experienced complicated evolution history from paleo-oil pool to gas pool.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Puguang gas field through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leo-oil-water contact (POWC) and present-day gas-water contact (PGWC).POWC was recognized by observing the change of relative content of residual solid bitumen in the cores,and PGWC was observed using log and drilling stem test data.Two type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C and PGWC were observed in the Puguang gas field:POWC is above PGWC,and POWC is below PGWC.The former is normal as oil cracking may cause gas-water contact to move downward.The latter can be interpreted by lateral gas re-migration and re-accumulation caused by changes in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C and PGWC suggests that during oil charge,the southwestern and northwestern parts of the Puguang gas field were structurally lower than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parts.Thrusting from Xuefengshan (雪峰山) since Yanshanian movement and from Dabashan (大巴山) since Himalayan movement resulted in the relative uplift of the southwestern and northwestern parts of the Puguang structure,which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Based on the paleo-structu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the most probable migration directions of paleo-oil were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 and from the southwest to the northeast.Consequently,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Puguang gas fie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namely,oil charging (200-170 Ma),cracking oil to gas (155-120 Ma),and gas pool adjustment (1200-0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