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0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530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08篇
地质学   1277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6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Enri.  JL 牛树银 《世界地质》1992,11(4):145-154
伊伯利亚地块中区的托利多糜棱岩代表一条主韧性剪切带。但仅出露一小部分可供观察。沿托利多结晶地块南缘由混合岩产生的糜棱岩为300~350m厚、向南缓倾的带。上盘为被晚海西期花岗质侵入体侵入的古生代低级交沉积岩。具不同构造、变质条件的上、下盘的斜接表明剪切带是具大距离位移的主构造。在明显地减小围限压力、温度条件下的递进简单剪切受到显微角砾状糜棱岩、碎裂岩和覆盖糜棱岩的超碎裂岩的支持。碎裂岩岩崖的顶与剪切带的滑脱部分是一致的。构造关系,同中型及显微构造证据(拉伸线理和不对称剪切方向的标志)结合支持糜棱岩和碎裂岩都是随连续伸展变形期间形成滑脱断裂作用伴生的结论。为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提出的滑脱断层模式也适用于托利多地块。作者提出一个解释,印早二叠世期间,在较大的构造层次伴随伸展作用从韧性变形过渡到脆性变形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2.
103.
伊犁地块下石炭统遗留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4.
华北陆块、秦岭地块和扬子陆块构造演化的古地磁证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河北井陉和湖北宜昌、兴山的39个采样点、392个样品进行的古地磁测试,以及7个采样点、71个样品中的原生剩磁以及笔者前期研究结果,系统分析了三大块体的古地磁极位置、古地磁偏角以及古纬度自寒武纪以来的变化特征,并进行了古地理复原。研究表明,三块体为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寒武纪时,华北陆块、秦岭地块以及扬子陆块自北到南顺序排列于北纬2.9°、南纬5.5°以及南纬17.0°。秦岭地块北侧和南侧分别存在一古洋盆,此时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相距约1400Km左右;三块体向北漂移的过程中伴随着旋转运动;三块体开始拼合的时间为晚二叠纪至早三叠纪之间,华北陆块和秦岭地块完全拼合的时间为早三叠纪至中三叠纪之间,三块体完全拼合的时间为中三叠纪至晚白垩纪之间;晚白垩纪以后,一体化的三块体继续向北漂移,并于第四纪到达现今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05.
韩沅 《地球物理学报》1960,9(2):107-124
一、前言根据历史记载,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都是地震非常活动的地区,世界有名的大地震之一--1920年海原地震就发生于宁夏境内.这次地震死亡的人口总计达20多万,所遭受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此外1927年古浪地震、1932年昌马地震、1954年山丹地震等,都是破坏性很大的近代地震.地震破坏如此严重,活动如此频繁,可惜解放前对地震研究工作很不重视,有关地震研究的文章非常少,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里的地震活动的规律性认识还是不够清楚的.  相似文献   
106.
松辽盆地东缘域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微板块东部.自晚古生代以来该域经历了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闭合产生的北向挤压作用、蒙古—鄂霍茨克洋自西向东剪刀叉式闭合对其东侧东南侧产生的挤压作用以及西太平洋板块西向变向俯冲产生的挤压作用等区域构造应力场影响,从而产生了复杂的地壳变动.该东缘域的地壳结构与松辽盆地地壳是否具有相近的结构特点,这是至今未被研究的内容.在Songliao Drep研究中已经用深反射地震手段得到松辽盆地地壳结构的一组新认识.这些认识在其东缘域是否还成立,也需要用同样精度的手段予以研究.另外,莫霍界面的宏观特征与微观(内部)特征,从松辽盆地到其东缘域有什么样的变化,其形成机理是什么,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回答这些科学问题,从哈尔滨西至尚志市附近实施了一条东西向约150 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通过研究发现东缘域与松辽盆地基底地壳具有明显的差别,即由松辽盆地地壳的三分性变到东缘域盆地外地壳的二分性,在剖面近东端得到近26 km深的莫霍界面深度,并用均衡理论分析莫霍界面形态特征的形成机理;上部地壳存在双向大型推覆断裂,推测其被推覆体主体是古亚洲洋沉积地层即C-P系海相地层.这些认识为中国东北地区探查晚古生代海相地层、研究东北亚地壳结构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根据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了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因素对华北地块北缘Au、Ag、Cu、Pb、Zn成矿的控制作用,总结了矿床的时、空分布,共生组合特点,提出了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08.
准噶尔地块为前震旦纪地块。古生代,本区进一步演化成为一个由大陆裂谷发育起来的不成熟洋壳——准噶尔海槽。该海槽向西可与苏联巴尔喀什相通,并将哈萨克斯坦古板块肢解为南、北两大陆块。早石炭世末,本区结束了洋壳历史,重新成为大陆克拉通,托里北——达拉布特一线为缝合线位置。中石炭世以后,以碰撞后构造为主导,发生过三次明显的块断运动和A型俯冲。北东向的达拉布特断裂系就是在本区地壳缩短的背景下产生的走滑断层和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109.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是揭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中广泛发育的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记录了这一地区从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大陆陆内俯冲的全过程.本文基于对最新的Sr-Nd同位素资料的分析,从高原岩石圈的三种主要地球化学端元入手,分析了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的类型及其在大陆俯冲与成矿作用方面的意义.青藏高原岩石圈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地球化学端元,一是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包括羌塘、可可西里和西昆仑)代表的青藏原始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端元,42Ma以来在高原北部广泛分布的钾质岩浆岩的Nd-Sr同位素成分比较均一和稳定,同位素比值的范围较窄,^87Sr/^86Sr=0.707101~0.710536,εNd=-2~-9,tDM=0.7~1.3Ga;二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代表的新特提斯洋地幔端元,^87Sr/^86Sr=0.703000~0.706205,εNd=+7.8~+10,呈印度洋型MORB特征,属于印度洋型地幔域;三是喜马拉雅带地壳基底和花岗岩类显示的喜马拉雅地壳地球化学端元,εNd=-12~-25,^87Sr/^86Sr=0.733110~0.760000,具相对古老的Nd模式年龄,tDM=1.9~2.9Ga.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可以划分出三种地球化学类型,即拉萨地块原地型、亲特提斯洋型和亲喜马拉雅型.这三种岩浆作用类型受控于上述三种地球化学端元在其源区的比例及相互作用.其中,拉萨地块原地型与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特征一致,亲特提斯洋型代表了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及其后的再循环有关的岩浆作用,亲喜马拉雅型岩浆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则可能指示了喜马拉雅大陆地壳端元的参与.超钾质火山岩是揭示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的重要证据,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作用可能同时控制了超钾质岩石和盐类矿床的产出,古老地壳物质作为源区参与了超钾质岩石和盐类矿床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拉萨地块中部地区的含矿斑岩属于亲特提斯洋型岩浆作用,因此具亲特提斯洋型特征的火山岩、浅成斑岩和深成侵入岩,是进一步寻找铜、钼、金矿床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0.
在仅约200年的时间跨度内库奇盆地就发生了2次大地震(M〉7.5),这对于稳定地块内部的地区来说十分罕见(图1)。哪些因素有可能造成该地区与其他地方的板块内环境不同?是其中的一些因素造成相对较短复发周期吗?构造演化历史能提供任何有关该板块内部区域独特性的线索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