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9篇
  免费   955篇
  国内免费   1563篇
测绘学   204篇
大气科学   2052篇
地球物理   715篇
地质学   1886篇
海洋学   620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237篇
自然地理   424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97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80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234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雷州半岛全新世高温期珊瑚生长所揭示的环境突变事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南海北部雷州半岛徐闻县灯楼角角孔珊瑚礁剖面(20°14.005′N, 109°55.200′E)的研究, 发现在全新世高温期存在至少9次高频率、大幅度的气候突然变冷事件, 将这一现象命名为“雷州事件”. 这一时期是雷州半岛珊瑚礁发育的适宜期, 至少可分为9个阶段, 每一阶段(即一次气候适宜期)的持续时间约20~50 a, 之后即在冬季突然出现一次低温和(或)相对低海平面事件, 导致角孔珊瑚大量死亡, 并出露遭受磨蚀, 形成间断面; 如此循环往复, 形成厚逾4 m的角孔珊瑚礁坪. 此段时间地壳分阶段性地下沉, 海平面上升. 该珊瑚礁剖面是研究中国南部热带地区全新世高温期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宝贵的材料, 为全新世高温期的高频气候不稳定性演化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对传统的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特征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2.
南海西沙海槽末次冰期以来浮游有孔虫与表层水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海西沙海槽SA12-19柱状样进行高分辨率的浮游有孔虫和氧碳同位素分析, 并进行14C测年. 结果表明它包含了氧同位素1~3期(第3期不全), 即晚冰期~冰后期的沉积. 对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结果, 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各样品所代表的表层海水古温度. 结果表明, 氧同位素1~3期, 本区温跃层有增大的趋势, 尤其在中全新世出现温跃层短暂加深的现象. 表层海水温度全新世冬季23.3~27.2℃, 夏季28.8~29.8℃; 氧同位素2期冬季21.4~24.4℃, 夏季28.1~29.0℃; 氧同位素3期冬季表层水温为21.9~25.2℃, 夏季为28.5~29.3℃. 氧同位素2期冬季表层水温比1期低2~ 6℃. 在冰期向冰后期过渡中出现明显温度回返的“新仙女木事件”.  相似文献   
103.
含预制软弱带的岩石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考虑到岩石脆性破坏过程中介质的不均匀性之特点,对岩石样品中含预制弱介质条带的岩石样品破坏过程进行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并对弱介质带的破坏贯通过程、新的断层的产生和有关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数值模型展示了岩石从变形、微观破坏到整体破坏的全过程以及微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应力、应变和微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形象地描绘了岩石变形的局部化和时空迁移等现象,这与实际地壳中所观测到的现象是一致的.此外,模拟结果与实验观测结果也是一致或相似的.   相似文献   
104.
南向行星际磁场事件与磁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72-182年IMP-8飞船的太阳风观测资料和相应地磁活动性指数Dst和AE,研究了43个南向行星际磁场事件期间太阳风和磁层的耦合问题. 与这43个事件对应的地磁暴是中等的和强的磁暴(Dst<-50nT). 结果表明:(1) 在43个事件中有11个(约占25.6髎)紧随激波之后,18个处于激波下游流场中(占42髎),其余14个(占33髎)和激波没有关连. 绝大多数事件都伴有太阳风动压和总磁场强度的增加;(2) 当行星际晨昏向电场强度EI>-4mV/m时,只引起磁亚暴,对Dst指数没有明显影响. 仅当EI<-5mV/m时,磁亚暴和磁暴才会同时出现;(3) 太阳风动压的增加会增强能量向环电流的输入,但不是密度和速度单独起作用,而是以PK=ρV2的组合形式影响能量的输入;(4) 虽然行星际磁场(IMF)南向分量BZ对太阳风和磁层的耦合起着关键作用,但IMF的BX和BY分量相对于BZ的大小对太阳风向磁层的能量传输也有一定影响. 当BX、BY相对BZ较大时能量耦合加强.  相似文献   
105.
我仅就短临地震预报简谈以下观点。1 短临地震预报存在的问题如果短临预报的科学含义是 :1月际地震趋势预测 ;2月际内地震事件发生的预测 ;3月际地震趋势和地震事件的社会发布。那么 ,我国短临地震预报就存在有不少基本性的科学技术问题。试以事实为例简析之。1 .1 趋势问题图 1是我国国家级分析预报业务系统对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期间所作出的短临地震预测趋势标识曲线和实际地震趋势演变曲线。从比较中不难看出 :1差异显著 ,客观趋势的高低走向变化 ,主观预测毫无能力显示 ;2预报者们需要研究科学预报原理 ,避免“猜报”;3预…  相似文献   
106.
20 0 1年 11月 14、 15日新疆喀什台记录到 86次振动事件 (“奇异震群”事件 )。为识别其性质 ,应用波谱分析、偏振分析等方法 ,对该事件和同范围构造地震的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 :(1)喀什“震群”的全波列衰减比构造地震的全波列衰减快很多 ;(2 )与构造地震的速度谱相比 ,“震群”的频谱相对较为“集中”,而构造地震的则较为“发散”;(3)“震群”位移谱的拐角频率和卓越频率均较构造地震的相应量高出一倍多 ,且离散较小。通过对喀什“奇异震群”这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这一事件极有可能是人工事件  相似文献   
107.
长江巨洪前期物理因子的配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冯利华 《地理科学》2002,22(4):504-507
提出了长江巨洪前期物理因子配置的概念,在每一次巨洪发生之前,影响巨洪的主要物理因子之间一般都会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即出现一些固有的配置,这些配置正是长江发生巨洪的强信号,对长江巨洪的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8.
文章以金川和红原两组泥炭纤维素Δδ13C时间序列值的反向变化来指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5000年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可分为4个阶段,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在2800~2200B.C.期间持续偏北,2200~600B.C.期间持续偏南,600B.C.~1200A.D.期间在北进与南移之间频繁波动,以及1200~1900A.D.期间再次持续偏北,它们导致降雨量在中国大陆上不同的分布.从约1900A.D.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似乎又开始一个新的偏南阶段,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09.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多年水氡观测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敏  蓝陵  李艳萍 《内陆地震》2003,17(3):259-267
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1980—7.001年的水氡观测资料进行全时域扫描分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300km范围内Ms≥5.0的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挑选出观测资料中异常时段,用地震预报效能评价评分的方法对水氡观测资料预报地震的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0.
最近2.6 Ma中国北方季风环流与西风环流演变的风尘沉积记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系统的粒度测量和沉积动力学研究发现, 中国黄土由粗粒与细粒组分叠加组成, 粗粒组分主要是低空季风环流产生的粉尘沉积; 细粒组分代表主要由高空西风环流控制的背景粉尘. 不同剖面粗粒组分的变化一致表明, 低空季风环流在冰期加强, 在间冰期减弱; 细粒组分变化序列在纬向的分异特征显示, 冰期时西风环流加强、同时西风急流南移至约35°N, 间冰期西风环流减弱且急流北移至约37°N. 最近2.6 Ma洛川剖面粒度组分变化趋势表明, 西风环流对风尘沉积的贡献减小、强度减弱, 与此同步, 季风环流对风尘沉积的贡献增加、强度增大,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1.2~0.9 Ma前, 可能指示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中更新世中国北方大气环流转型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