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7 毫秒
91.
黄铁矿晶体形貌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黄铁矿晶体形貌学、黄铁矿晶体表面微形貌学的研究内容;黄铁矿习见晶形在金矿床研究中的标型意义;近年来黄铁矿晶须形貌学研究进展;黄铁矿形貌的生长机制研究内容等.根据前人黄铁矿习见晶形研究成果的理论实践意义,分析认为纳-微米黄铁矿晶须形貌成因和生长地质过程研究,不仅在矿物结晶生长理论研究中有意义,在认知纳米矿物,理解纳米矿化现象等方面有启示,纳-微米黄铁矿晶须形貌学研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2.
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配置能谱仪)对3件靖安古玉器样品的表面微结构及微形貌特征、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观察与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均为透闪石质软玉,其外观特征与结构有一定关系。样品G47具有亚透明这一罕见、不同于软玉的外观特征,其透闪石的质量分数最高,晶体较粗大,定向排列,为显微柱状变晶结构;样品G36具典型的油脂光泽、半透明外观特征,其透闪石晶体细小、紧密交织,为显微纤维交织变晶结构;样品G21中受沁较轻的灰白色部分的结构较疏松,有孔洞,其透闪石晶体呈细长纤维状,结晶程度低,为显微纤维一隐晶质变晶结构,受沁较严重的褐色部分则表现为显微粒状微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93.
节理分布位置影响岩体综合抗剪强度,并控制“锁固段”型岩质边坡启动和破裂演化。通过模型试件剪切试验,分析了节理分布位置对岩体综合抗剪强度和破裂特征的影响程度。试件模型以水泥砂浆为材料,在剪切面不同位置预制封闭节理,使其成为四周密封、内部节理贯通的模型。在不同法向应力下进行剪切试验,测定综合抗剪强度变化规律和剪切破裂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破裂面可分为翼部拉张区、翼部压剪区、端部拉张区三部分,各区面积所占比例随节理位置变化而波动。剪切强度参数也随节理位置变化而规律性波动,且法向应力越大,变化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94.
珊瑚砂砾是一种由死亡的珊瑚、贝类等遗骸经过了漫长的物理与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岩土介质。珊瑚砂砾颗粒具有易破碎的特点,其细观结构对岛礁地基的宏观力学性能有着重大影响,而砂土颗粒形貌的定量化一直是未能很好解决的技术难题。利用PartAn颗粒形貌观测系统可对同一砂土颗粒的多角度下投影图像进行研究,并通过多种参数对砂土颗粒的形貌进行评估,进而精确区分珊瑚砂砾中枝状、棒状、片状、块状颗粒的形貌特征,适用于不同形状砂砾材料的大量样本的快速测量。同时所得测试数据也可作为数值模拟的基础数据库,为随机生成不规则颗粒的手段提供了数据资源支撑。试验中对17万个单独颗粒进行了形貌量化分析,所得数据库量大,具有较高的统计可信度,同时免除了试验前人工挑选试样所带来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影响。所得珊瑚砂砾分形数据具有较高真实度,可为珊瑚砂砾在荷载作用下颗粒破碎的定量化提供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5.
激光焦平面变化对LA-ICPMS锆石U-Pb定年准确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素分馏是影响LA-ICPMS锆石U-Pb定年准确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利用标样进行校正。激光聚焦位置变化会引起剥蚀坑形貌及U-Pb分馏的改变,标样和样品聚焦条件不一致将导致标样难以准确校正样品,并最终影响定年结果的准确性,但影响的程度、机制及可容忍范围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文章以91500为标样、GJ-1为样品,详细研究了聚焦偏离30μm范围内剥蚀标样与样品锆石的剥蚀坑形貌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U-Pb定年误差。实验表明,在距离锆石表面30μm范围内,标样和样品焦平面同步变化时,二者U-Pb分馏形式及程度基本一致,激光焦平面偏离所引起的样品年龄与TIMS推荐值的偏差小于1%;当二者聚焦不同步时,标样与样品的U-Pb分馏差别显著,年龄偏差最大可超过3%。激光聚焦不同步导致的标样与样品剥蚀坑纵横比差异是引起年龄误差的根本原因,激光焦平面偏离锆石表面超过15μm,剥蚀坑坑口明显变大,纵横比减小,U-Pb分馏形式及程度发生改变。通过预剥蚀锆石,观察剥蚀坑轮廓,使激光焦平面在距离锆石样品表面15μm范围内,可确保标样与样品剥蚀坑形貌及U-Pb分馏状态一致,提高LA-ICPMS定年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96.
在仙女山-九畹溪断裂带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集12件断层泥样品,并对样品进行石英碎砾提取和扫描电镜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仙女山断裂为一条以粘滑为主的活动断裂,最近一次较大规模的运动发生在中-晚更新世;九畹溪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迹象,早期活动强于晚期,近期强烈活动在上新世至中更新世,为一条以粘滑运动为主的活动断裂。仙女山-九畹溪断裂带所构成的V型断裂组合表现为以仙女山断裂带为主导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97.
水-岩作用对岩石表面微观形貌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瑜  曹平  蒲成志  刘业科  李娜 《岩土力学》2010,31(11):3452-3458
利用精度高达0.5 μm的Talysurf CLI 2000三维表面激光形貌仪,对经矿井深部地下水作用前后的5种不同岩性的岩石试件进行形貌扫描,探讨试件表面的微观形貌的变化特征并对12个形貌参数作出定量分析对比。试验结果发现,水-岩作用后岩石表面形貌高度的离散性、偏离基准面的程度、粗糙程度变大,高度的分布概率更为集中,由负偏态变为正偏态且高度分布的对称性好于作用前。峰点算术平均曲度Ssc都有规律地降至0.62附近,岩石表面的高差减小,更具协调性。水化作用与水解、溶解作用同时发生,但水化作用效应大于其水解、溶解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98.
通过天青石菊花石形貌与红柱石菊花石钟乳石截面放射状形貌的对比,找出它们形成的共同规律,并从形貌细节差异上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和条件的差别。  相似文献   
99.
胡志中  王坤阳  晏雄  杨波  杜谷 《岩矿测试》2020,39(6):804-815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是目前锆石研究常用方法之一,该法普遍采用环氧树脂靶为载体,对锆石环氧树脂靶表面形貌及平整度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评估其制作工艺以及LA-ICP-MS锆石分析的准确性。本次研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锆石环氧树脂靶表面进行形貌分析,并通过分析和对比193nm激光不同剥蚀模式和不同剥蚀条件下的锆石表面形貌,研究锆石表面形貌及平整度对LA-ICP-MS锆石分析的影响;同时实验采用氩离子抛光技术对锆石环氧树脂靶进行二次抛光,并探讨该技术对锆石环氧树脂靶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次靶中表面总体平整性较好但存在细微的不平,锆石表面存在程度较小(几至几十纳米的不等)的擦痕,锆石颗粒边缘与靶面存在高差和间隙;而通过研究后认为锆石表面细微的不平对于分析的影响小于能量密度、频率、移动速率等其他激光参数的影响,对分析准确性的影响较小。实验分析并对比了锆石和玻璃标准等不同基体的线扫描形貌,发现其剥蚀深度以及剥蚀形貌存在差异,相同剥蚀条件下线扫描剥蚀深度:NIST610 > CGSG系列 > 锆石91500。经氩离子二次抛光后锆石样品表面擦痕不明显,但可能会对锆石造成损伤等影响。本次研究认为锆石环氧树脂靶表面总体平整性较好,锆石表面细微的不平对分析准确性的影响较小,不同基体的线扫描形貌研究则为LA-ICP-MS锆石及其他分析提供了参考,而氩离子抛光技术对LA-ICP-MS分析的影响及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
利用电镜扫描的方法分析了南极阿德雷岛Y2湖企鹅粪土沉积层中石英砂微形貌的特征,发现在企鹅粪含量高的沉积层中石英砂表面具有明显的碗状溶蚀坑等化学溶蚀特征,这一溶蚀特征在Y2湖企鹅粪含量低的沉积层和研究区的其他未受企鹅粪影响的沉积环境中均未明显出现。为了揭示这一特殊化学溶蚀现象的作用机制,根据Y2湖企鹅粪土沉积层自然沉积环境,通过条件实验确定在实验室内使用酸性较高的氟溶液(1mol.L-1HF溶液)对石英砂进行溶蚀实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可以得到与企鹅粪土沉积层中石英砂相近的表面微形貌特征,这表明它们是在相似的过程中形成的。企鹅粪土沉积层酸性高氟环境中可能存在的HF酸化学溶蚀作用是形成企鹅粪土层中石英砂表面特有溶蚀坑的主要原因。在南极特殊的自然条件下碗状溶蚀坑与企鹅粪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从而使石英砂的表面微形貌分析成为南极企鹅生态研究的一种新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