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7篇
  免费   974篇
  国内免费   1085篇
测绘学   1101篇
大气科学   498篇
地球物理   445篇
地质学   3030篇
海洋学   570篇
天文学   86篇
综合类   640篇
自然地理   636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346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332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1年   3篇
  1954年   2篇
  1949年   3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4篇
  1936年   3篇
  192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大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应用驱动性很强的服务领域,是具有无穷潜力的新兴产业领域.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的信息化建设应重视数据的信息服务价值,同时借鉴大数据思维,探索国家基础地质大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提升信息价值洞察力,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本文提出了基于元数据、数据库、数据仓库等技术的物理分布逻辑集中的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整合与集成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92.
翟永  刘磊  顾学明  高景强  赵薇蔚 《测绘通报》2016,(9):99-102,122
随着地理信息需求推动下的空间数据采集能力的发展,空间数据的生产规模和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直接带来了对大规模空间数据处理的需求。本文基于IT并行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成果,探讨了这些技术在大规模空间数据处理上的应用及相应的IT系统集成思路,提出了基于数据库的并行空间数据处理方法,并根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项目需求作了深度验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993.
目前定量研究下垫面不均匀性对大孔径闪烁仪(LAS)、涡动相关仪(ECS)观测感热通量差异的影响还比较少.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庆阳观测站2012年6、7月典型晴天两主风向范围E-SE和SW-W的陆面过程数据,在建立了下垫面不均匀性定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了下垫面不均匀性与地表温度变率的关系及其对LAS、ECS观测感热通量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庆阳站下垫面不均匀性大小η和地表温度变率г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566以上,证明了新建立指标的合理性.下垫面不均匀性大小η和LAS、ECS观测的感热通量差异HLAS-HECS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到0.634.下垫面不均匀性对LAS和ECS的感热通量差异影响显著,下垫面越不均匀LAS和ECS测量的感热通量差异越大.对两主风向分别进行分析,在E-SE风向范围η和HLAS-HECS的相关系数为0.430,HLAS和HEC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为1.279,在SW-W风向范围η和HLAS-HECS的相关系数为0.680,HLAS和HEC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为1.297.下垫面不均匀性的影响程度越大,LAS和ECS观测的感热通量差异越大.  相似文献   
994.
2013年8月28日和31日四川得荣县与云南德钦县、香格里拉县交界地区分别发生MS5.2和MS5.9地震.这两次主震连同截至2013年12月31日发生的589次M≥1.5余震,构成香格里拉—得荣震群序列.该序列的震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隅横断山脉的三江构造带地区,地处川滇菱形块体西边界,当地有多组交错的活动断裂.为了了解这一震群序列的震源构造特征以及震区的构造动力环境,我们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建立了分区速度结构模型;使用Loc3D(川滇走时表定位软件)重新测定该震群序列中10次MS4.0地震的位置,利用双差法对该序列中的更小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同时,采用地震矩张量的时间域反演方法获得10次MS4.0地震震源机制的矩张量解.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香格里拉—得荣震群序列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NW向德钦—中甸—大具断裂中段7~15km深度的基底层,整个序列的震源分布长度约17km,横向宽度约7km;震源分布在横剖面表现为负花状构造的断裂带内,其中,NE倾向的主干活动断裂及其北东侧一条SW倾向的次级断裂分别控制该负花状构造的两个侧边.本研究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序列所有MS4.0地震均是德钦—中甸—大具断裂中段在近S-N向—NNE-SSW向拉张作用下的正断层作用的结果,右旋走滑作用并不明显.这与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右旋走滑为主、正断倾滑为辅—并不吻合.这种不一致可能暗示震区的现今构造运动与以往有所不同,为进一步研究青藏亚板块东南隅与缅甸亚板块以及印度板块交界地区的现今构造动力学提出了问题与线索.  相似文献   
995.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不仅要在原有的地图浏览、兴趣点查找、定位服务等模式下提供更好的体验,还要满足相关信息挖掘推送、快速数据分析决策等时代趋势要求。本文以广东省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现有框架为基础,结合大数据技术,概述了下一代平台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996.
地球科学是一门观测科学,相关科学研究及公益服务,如气象、地震等,都依赖于野外台站的观测。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台站观测和后续分析应用严重脱节。本文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思想,将台站工作和目前后续研究中心的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一套新的工作思路,即将数据计算分析和区域监测预报的工作由台站来完成,然后由一个综合的数据中心负责存储和管理台站提供的"大数据"信息,并根据台站需要和反馈情况研发相关软件,为台站的分析计算提供云计算的平台。  相似文献   
997.
张欣炜  宁越敏 《地理科学》2015,35(6):665-673
借鉴都市区概念,采用“六普”城乡统计口径,以区、县为基本单元,利用人口密度、城镇化率等指标界定了128个大都市区。其次,对2000~2010年中国大都市区人口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变动进行了研究。从规模结构上看,以大都市区人口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且属于较为分散的类型,但斜率q从2000年的0.787提高到2010年的0.891,显示都市区的规模分布趋向集聚,且高等级都市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从空间分布上看,东部是中国大都市区的主要分布地带,且人口有进一步向该地区集聚的趋势,并形成了三大都市区连绵地区;中部地区都市区数量增加较多,但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大都市区发展最为滞后,都市区极化现象十分突出。最后就中国大都市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8.
基于社会感知计算的游客时空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君轶  唐佳  冯娜 《地理科学》2015,35(7):814-821
在情景感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迎合社会感知计算发展的趋势,探讨旅游社会感知计算内涵及其应用。在分析了现实地理世界、游客行为研究和社会感知计算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旅游管理、传感器、游客活动和推理机的相互作用,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游客行为社会感知计算概念模型。同时以西安国内游客为例,在新浪微博数据的支持和旅游社会感知计算框架下,探讨西安国内游客的时空共现和旅游流空间转移,探明了游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旅游空间行为及旅游流空间网络特征,为游客行为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同时在目前社会感知计算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旅游社会感知计算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9.
近年来,随着Web 2.0和具有位置感知能力的移动计算设备的普及应用,带来了大量含有时空语义的地理大数据。在这个背景下,以地图厂商人工方式和半自动方式更新地名地址库为基础的传统地理编码服务,已难以满足新的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地理大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地理编码引擎的构建思路和方法,通过引入实时计算和流式计算平台Storm,实现对网络中的多源地理大数据的爬取与实时处理,加速地名地址库及相关资源的生成与更新过程,并给出了相适应的地理编码匹配方法。在实时流式计算框架基础上,通过JTS Topology Suite实现流式并行的空间操作,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torm的地理编码引擎原型系统,满足多源地理大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地理编码要求。实验结果表明,该引擎通过实时流式处理可加速地址库的扩充与更新过程,并且利用地址库持续更新的方法,提升了地理编码的匹配率和定位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00.
以Google Earth为代表的第一代数字地球平台,利用球面剖分瓦片,构建了2.5维静态的数字地球表面,实现了地表空间数据的集成、建模和应用,但没有涉及地表上下的空间。本文阐述了球体大圆弧QTM八叉树剖分的规则、瓦块体系的几何特征及其编码原理,设计并实现了瓦块编码到空间直角坐标之间的互换算法,并利用C++和OSG等主流语言,构建了真三维数字地球可视化平台的雏形框架;实现了球面和球体的任意剖分、地表上下空间实体的可视化建模及简单三维空间分析。初步展示了球体瓦块的新一代数字平台在天地一体化空间大数据集成、管理、建模与应用中的优势及前景。研究表明,球体大圆弧QTM八叉树网格,具有简单、规整、几何特征明晰、适宜作为全球离散空间的坐标基准,利于空间实体建模与可视化等特点,可作为构建新一代数字地球平台的数据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