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11.
Lower Silurian mud mounds of the Shinuilan Formatio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China, have developed in open shelf settings in deeper water than shallow-water reef-bearing limestones that occur in the region. An integration of the outcrop, drill data and seismic profiles show that contemporaneous faults have controlled the boundar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Lower Silurian rocks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Mounds appear to have developed in the topographic lows formed by synsedimentary faulting, on the sheff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Average mound thickness is 20 m, maximum 35 m. Mound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micrite, possibly microbially bound, and are overlain by shales. Mound tops are preferentially dolomitized, with the Mg^2+ source probably from the clay content of the mound-top carbonate. Microfacies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agenetic history reveal that the mound tops have higher porosity, and are gas targets; in contrast, mound cores and limbs show pores filled by three generations of calcite cement, and therefore have a low gas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12.
新元古代末期历经“雪球地球”和大气、海洋增氧事件后,发生了全球性成磷事件,贵州省震旦系陡山沱组大规模磷矿床沉积是本次成磷事件的典型代表。然而现阶段对贵州陡山沱组磷块岩成磷作用机制研究存在诸多争议,成磷事件与同期古海洋环境转变之间的关联研究也较为薄弱。作者以贵州省瓮安、遵义和丹寨地区陡山沱组原生磷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的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陡山沱早期成磷作用被限制在浅水海岸,瓮安地区A矿层球粒磷块岩中大量的含铁自生矿物黄铁矿、海绿石以及无Ce负异常指示的贫氧沉积水体环境均表明,Fe-氧化还原泵成磷模式在富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陡山沱晚期磷块岩分布扩散至较深水陆棚—斜坡沉积相区,磷块岩与富有机质岩层共生,矿物晶体形态特征与矿石内富含的大量生物化石均表明,有机质沉降聚磷作用和生物成磷作用促使磷块岩大量沉积,较明显的Ce负异常值也指示了海水氧气含量的提升。成磷作用模式的转变和磷块岩分布的扩展是对海洋增氧事件的沉积响应,同时造成的多细胞动物演化也影响了深部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进而反映了贵州省陡山沱组磷块岩大规模沉积与新元古代末期氧化事件(NOE)密切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3.
戎嘉余 《现代地质》1999,13(2):194-194
地史时期大规模的生物群更替总是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但其性质、规模与等级各个时期不尽相同,如古生代与中生代的生物群更替在等级上高于古生代内部若干次生物群的更替。这样的例子大量见于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如腕足类。当渡过处于浮游状态的幼虫阶段后,腕足类便开...  相似文献   
114.
在湖北省建始地区志留纪砂帕组中段发现多层含磷白云岩层,该套白云岩单层厚度薄,含较多黑色磷质砂砾屑,局部地段可构成磷矿层,它位于高水位体系域顶部,以其消失作为Ⅱ型层介面的识别标志之一,含磷白云岩的发育说明该区或邻区存在局限海湾或泻湖环境,反映特列奇期鄂西地区半干旱型气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5.
通过对研究区志留纪纱帽组牙形石,三叶虫,头足类,腹在等生物地层的综合研究,指出该区纱帽组自下而上可分为Orthodochimioceras-Michilinoceras和Pterospathodus celloni-Apsidognathus tuberculatus两个生物组合,与川北陕南,黔东北石阡,四川南江,岳池等地相当层位生物群相比,前者的地质时代为特列奇期中期,后者为特列奇期中晚期。  相似文献   
116.
在回顾五峰组-龙马溪组两个地层单位沿革并重申其定义与划分基础上,重建了华南五峰组-龙马溪组及其相关地层序列的区域地层框架.根据这一框架中奥陶-志留纪黑色笔石岩系的穿时性、以及相关地层序列纵向演化特征与岩石圈板块挠曲模式的联系,结合所发现钾质斑脱岩源岩的板块汇聚背景,以及该阶段海平面升降与黑色岩系对应关系,提出控制该阶段华南黑色岩系的时空展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即该阶段自南东向北西的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幕式汇聚过程所产生的岩石圈板块挠曲-周缘前陆盆地的同向迁移,以及该阶段两次全球性的三级海平面变化快速上升阶段所导致的缺氧及欠补偿水体.本文认为,要在华南奥陶-志留纪(包括其他断代)寻找其他可能的烃源岩层位,可能要首先考虑类似背景下这两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快速沉降及深水缺氧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7.
118.
119.
海平面升降旋回中的生物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卫国 《中国区域地质》1998,17(3):311-316,330
通过滇东寒武系筇竹寺阶和曲靖志留纪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研究,发现生物与海平面变化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寻。(1)物种形态响应:在滇东寒武系筇竹寺阶三叶虫演化序列中,这种响应反映为海平面下降过程有利于形成土著(原地)物种:而海平面上升则导致异地物种的迁入。(2)群落响应;每一个海平面变化旋回都要产生底栖海相群落的重组,形成新的生物组合。(3)种群响应:种群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通常表现为种群大小的波  相似文献   
120.
地层划分回顾 湖南的奥陶-志留纪地层划分,随沉积相区的不同,岩石地层的划分标志不同。总体上,湘中-湘西地区晚奥陶-志留纪地层为稳定型沉积,晚奥陶世为黑色笔石页岩相,志留纪为细碎屑岩相。而湘东南区,则完全是一套类复理石建造,为泥质砂质粉砂岩、石英杂砂岩夹黑色板岩组合,在1:20万区调过程中,基本上未获得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笔石和其它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