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阎春波  张保民  杨博 《地质通报》2019,38(6):922-929
针对保山地层区熊洞剖面原属栗柴坝组的灰岩进行了牙形石样品分析,总计建立了5个牙形石带,分别为Pterospathodus pennatus procerus带、Kockelella walliseri带、Ancoradella ploeckensis带、Polygnathoides siluricus带和Polygnathus nothoperbonus带。该剖面第8层原属栗柴坝组,Polygnathus nothoperbonus分子的出现证实其为下泥盆统埃姆斯阶的地层,应归为向阳寺组。剖面总体对应志留系温洛克统底部到下泥盆统埃姆斯阶中部,中间缺失志留系罗德洛统卢德福特阶—下泥盆统埃姆斯阶之间的8~10个标准牙形石带,说明该地区后期可能受构造作用影响,志留系和泥盆系界线为断层接触。该剖面牙形石序列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滇西保山地层区志留系生物地层的研究程度,为下一步该区生物地层格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2.
徐近之(1908—1982年),名念庄,字希朗,男,汉族,著名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部委员、研究员,是我国地理文献学和历史气候学的开拓者之一. 1 机缘:竺可桢委派徐近之赴藏 1934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委派徐近之去拉萨开展气象观测和研究,采集当地的气象数据,用于全国的天气预报,开展季风...  相似文献   
103.
本文首次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少郎河地区发现新太古代末期(约2.5 Ga)二长花岗岩,并对其进行了锆石U Pb定年、主微量和锆石Hf同位素原位微区分析。研究表明,这套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 527±25) Ma,属于新太古代末期。岩石整体为块状构造,局部呈似片麻状构造,中粗粒结构,并可见暗色包体。主量元素显示其富Na和K,低P,A/CNK=0.80~0.96,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方面,富集轻稀土元素并基本无Eu异常,富集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Ta、P等高场强元素。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εHf(t)值在-4.0~4.8,均值为-0.6,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2 712~3 221 Ma,暗示二长花岗岩可能为中新太古代新生下地壳熔融后结晶分异的产物。结合近年来少郎河地区新发现太古宙绿岩带和TTG岩石,提出在该地区存在前寒武基底,存在形式可能为一古老的微陆块。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是新太古代末期(约2.5 Ga)华北陆块克拉通化的重要标志。虽然二长花岗岩地化特征具有俯冲背景的特点,我们依然认为在新太古末期华北微陆块之间仅有有限的和小规模的弧陆或陆陆的俯冲和碰撞,与板块构造的体制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4.
谢米斯台一带志留纪火山岩主要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建造,流纹岩大面积出露,具有高Si(SiO_270.53%)、低镁(MgO=0.12%~0.58%)、富K贫Na(Na_2O=1.71%~4.45%,K_2O=4.21%~5.72%,Na_2O/K_2O=0.38~0.91)、富Al贫Ca(Al_2O_3=11.04%~15.2%,CaO=0.3%~1.94%)等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亏损,Eu具有弱—中等的负异常,且Nb/La、Ti/Y比值较低,Hf/Ta、La/Ta、La/Yb、Ta/Yb等比值均较高,显示具典型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测在谢米斯台一带,准噶尔洋在志留纪开始进入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在壳幔结合部位可能俯冲板片与富集地幔局部熔融引起下地壳物质大规模的部分熔融或重熔,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和大量地壳物质的混染形成的酸性岩浆喷发形成流纹岩,是陆壳垂向增生的一个主要阶段。早古生代晚期,谢米斯台地区处于萨吾尔复合岛弧的南部边缘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05.
海南岛保亭县南好地区特列奇期地层层序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过去报道的来自海南岛南好地区南好组选层型剖面、创名地化石点等处早石炭世腕足类实为志留纪化石。在该组多个化石点发现腕足类、珊瑚、三叶虫及软骨鱼类等化石,这些化石组合指示地质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晚期,南好组一名应予废弃。依据岩石组合、基本层序等重新厘定了志留纪足赛岭组地层层序,将足赛岭组划分为4个岩性段,代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晚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106.
先驱型、幸存型和复活型生物是地质历史中生物集群灭绝后宏演化早期阶段(复苏期)的源泉.研究华南奥陶纪末集群灭绝前后的腕足动物表明,先驱型生物因拥有非凡的演化新质而有预适应能力,在功能形态、生态和生理上具有成功的幸存机制,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类型的多样性、分类单元和个体数量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了另两种类型:它们是新时期生物演化的主要源泉和大量新兴类型的祖先.在先驱型生物中,进一步识别幸存-先驱型、灾变-先驱型和复活-先驱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复活-先驱型多样性最大,适应环境能力最强,居群最繁盛,在新的生物宏演化过程中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07.
先驱型、幸存型和复活型生物是地质历史中生物集群灭绝后宏演化早期阶段(复苏期)的源泉.研究华南奥陶纪末集群灭绝前后的腕足动物表明,先驱型生物因拥有非凡的演化新质而有预适应能力,在功能形态、生态和生理上具有成功的幸存机制,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类型的多样性、分类单元和个体数量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了另两种类型它们是新时期生物演化的主要源泉和大量新兴类型的祖先.在先驱型生物中,进一步识别幸存-先驱型、灾变-先驱型和复活-先驱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复活-先驱型多样性最大,适应环境能力最强,居群最繁盛,在新的生物宏演化过程中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08.
四川盆地南北缘志留纪生物礁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盆地南北缘志留纪生物礁发育、类型多样,有点礁、灰泥丘、层状礁等。它们曾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其中主要有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硅化作用以及白云化作用。由于构造运动简单,本区生物礁的成岩作用演化过程是从早期的海底成岩作用,经短时的大气淡水作用就进入埋藏成岩作用阶段,最后达表生暴露阶段。生物礁的原生孔隙以格架孔、体腔孔为主,并发育有不规则窗格孔、粒间孔及晶间孔等,次生孔隙为后期溶孔及溶缝。由于胶结作用发育,使本区生物礁的储集意义减小。  相似文献   
109.
西秦岭西段志留纪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式溥  胡云绪 《现代地质》1992,6(4):384-391
本文研究了西秦岭西段志留纪海水深浅不同的两种遗迹相及其沉积环境,一种是甘南迭部拉路沟中志留世晚期浅海砂岩系所含Cruziana遗迹相,另一种是川北若尔盖晚志留世早期深海复理石Nereites遗迹相。共描述遗迹化石10属11种,其中建立3个新遗迹种。这些遗迹化石对研究西秦岭的地层发育、沉积矿产和古环境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成因标志,对我国的遗迹化石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0.
戎嘉余 《现代地质》1999,13(2):194-194
地史时期大规模的生物群更替总是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但其性质、规模与等级各个时期不尽相同,如古生代与中生代的生物群更替在等级上高于古生代内部若干次生物群的更替。这样的例子大量见于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如腕足类。当渡过处于浮游状态的幼虫阶段后,腕足类便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