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171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01.
菲律宾蛤仔稚贝摄食、呼吸和排泄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在25℃下菲律宾蛤仔稚贝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滤食率.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菲律宾蛤仔稚贝在12-32℃范围内,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峰值变化,在26℃排氨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耗氧率(OR)和温度(t)的回归方程为:OR=0.0155e^0.696t,R^2=0.9291.O:N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菲律宾蛤仔稚贝呼吸Q10平均3.8,排泄Q10平均是1.88.菲律宾蛤仔稚贝在单位时问内(g/h)对4种藻类的滤食率高低依次为扁藻〉小球藻〉金藻〉角毛藻,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02.
我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与地壳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我国大陆地区现有的热流观测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出发,对1°×1°网格平均热流值(q)与地壳厚度值(M)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作为一个整体,q-M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在111°E以东地区特别是在华北盆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按地壳厚度分组和按热流值分组的统计结果具有相似的特征,在所有“一分为二”(即只分成小于和大于等于某一指定值)的分组系列中,高值范围的算例都呈显著正相关,回归直线斜率在0.4-2.8mW/(m2·km)的范围内,与国内外报道的地表岩石生热率值一致;而低值范围的算例均给不出清晰的相关关系.作者认为,上述统计结果是地壳岩石放射性生热贡献和来自深部的地幔热流在大地热流二元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在不同情况下有所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有效地考虑浮体慢漂运动对钢悬链线立管疲劳损伤的影响,提出了波频和慢漂运动组合作用下钢悬链线立管疲劳损伤简化计算的位置组合叠加法。其核心是:基于浮体慢漂运动概率分布选取若干典型慢漂位置,进行波频运动作用下钢悬链线立管动力响应分析;根据钢悬链线立管运动位置变化特征,截取若干慢漂位置对应的波频应力时程叠加到慢漂应力时程上,得到波频和慢漂运动的组合应力时程;编写基于雨流计数法的MATLAB程序处理立管各节点应力,采用海水环境下Do E.E型S-N曲线和Palmgren-Miner累积损伤准则计算立管各节点疲劳损伤。应用位置组合叠加法对某海域500 m水深的立管进行了疲劳分析,并与全耦合法、权重组合叠加法以及波频和慢漂疲劳损伤简单相加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此外,进行了区域设定系数、波浪高度、波浪周期和土壤表面剪切强度等参数对组合作用下立管疲劳损伤的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4.
采取捕食者-猎物间捕食效应研究方法,研究了黑暗条件下缢蛏对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的滤食效应。结果表明,缢蛏滤食牟氏角毛藻和青岛大扁藻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拟合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0.981×N0/1 0.00039×N0和Na=0.7949×N0/1 0.00636×N0;缢蛏自身密度对滤食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功能反应影响的数学模型分别为E=0.985P-1.0256和E=0.778P-1.1819;缢蛏自身密度与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藻浓度间的联合反应方程分别为Na=0.9663XP-0.1819×N0/1 0.00039×N0和Na=0.6182×P-0.1819×N0/1 0.00636XN0分析了缢蛏的滤藻速率、滤藻功能反应类型及滤藻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05.
适宜的山地旅游模式对山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理论理性层面,在基于旅游者物理和心理时间角度划分旅游模式以及分析慢旅游与山地旅游融合发展逻辑基础上,创新地界定了慢山内涵与核心构念,并对慢山实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基于旅游物理和心理时间角度可划分出快游观光、快游享乐、慢游猎奇、慢游旅居四种旅游模式。其中慢游旅居的"慢山"是山地旅游的适宜性选择;(2)慢山是"快游"向"慢游"文化转向的一种方向。其本质是为满足旅游者综合性体验需求和期望,充分利用山地高梯度效应和大空间以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和综合体验时间,实现旅游者对生命本性的超越,多产业融合、多群体参与而打造的自由、个性、闲适、精致的山地优质旅游地和健康生活目的地;(3)全漫空间、慢度时间、距离与在场、陌生化与地方感是慢山的核心构念;(4)慢山的实现是在快节奏生活方式和山地真善美文化理想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在旅游体验的功能性补偿中,一改"快山"体验缺憾状况,实现旅游者人体、人格、人性的平衡,实现人与山地之间心与物的统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山地旅游新模式的建立并助力"两山"的塑造,而且对优质、高质量旅游发展要求的理解提供了进一步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6.
陈奕铭 《地下水》2023,(3):102-104
小型人工湖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将造成景观和环境效益的双重破坏。为解决该问题,构建了基于火山岩砂、生物炭、海绵铁滤料复配的改良生物砂滤(BSF)系统,考察了其对富营养化湖水的生态修复功能。研究结果表明:(1)改良BSF系统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启动,且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及叶绿素a表现出更高的去除性能;(2)滤料吸附、截留功能及生物膜上微生物作用的增强,是改良BSF系统高效净化富营养化湖水的有效保障;(3)BSF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可以处理富营养化湖水,还可预防和减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BSF技术可作为富营养化湖水生态修复的可行方法,并为小型人工湖富营养化现象的防治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7.
水温、盐度和饵料密度对橄榄蚶滤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15、20、25、30℃)、盐度(16、21、26、31、36)和饵料密度(0.5×104、1.5×104、2.5×104、3.5×104、5×104个/m L)对橄榄蚶(Estellarca olivacea)滤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金藻作为饵料,水温、盐度、饵料密度对橄榄蚶的滤水率有显著影响(P0.05)。水温15~30℃、盐度16~36、饵料密度为0.5~5×104个/m L时,橄榄蚶的滤水率都呈峰值变化。水温25℃、盐度26、饵料密度3.5×104个/m L时,其滤水率分别达到最大值。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水温、盐度、饵料密度与滤水率之间分别满足函数关系:FRT=–0.3396T2+1.8937T+0.2728(R2=0.9857,P0.05);FRS=–0.3424S2+1.9626S+0.7112(R2=0.9683,P0.05);FRC=1.7395 C 0.4607,(R2=0.9062,P0.05)。  相似文献   
108.
正实验证明,岩石破裂前必然发生"声发射",这为地震的确定性前兆研究提供了线索。但是,地震前兆的"声发射"与实验室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不少地震前异常变化,其中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约一年姑咱地震台YRY-4型钻孔应变仪记录的一系列"毛刺"异常较为典型。这些"毛刺"的时间分布和尺度分布特征与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相符,  相似文献   
109.
山西省热矿水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忠  鲁荣安 《地质论评》1994,40(3):221-228
本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在深入研究地质北景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热矿水的含水介质,水动力场,水化学物和温度场的特征,划分了热矿水系统,探讨了热矿水的起源及形成机制,将山西热矿水的形成归纳为异常增温型和正常增温型两种基本模式,异常增温型又根据地质结构的不同,地下水径流条件的差异,列举了三种典型模式,最后指出了寻找热矿水的方向,开发利用热矿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0.
北京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分布在北京地区各方位上,震中距在20°-100°范围内的120次远震在本区15个地震台上的P波到时,研究北京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 在正演时,远震的震源参数(λ、φ、h、o)采用BISC的数据,以J-B模型作为标准地球模型。 在反演中,采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直接解大型超定方程组Gm=t,而不借助于正规方程组GTGm=GTt。 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P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就1972年-1975年的资料所得的结果来看,存在东南的相对低速区(地壳中P波速度低10-14%,在上地幔中低8-9%),西北部的相对高速区(在地壳中P波速度高9%左右,进入上地幔后差异逐渐消失),中部是正常区。 在地表,速度差异带的分布与覆盖层的分布大体一致。而在深部,这种差异带的分布与地震活动性分布相当符合。而且,本区的几次强震:三河-平谷地震(1679年,M=8)、沙城地震(1730年,M=6 3/4)和唐山地震(1976年,M=7.8)的震源正好在这些速度差异带的边界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