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3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787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2859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3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了活动的“黑色吸烟者”区大洋底层水中,悬浮和溶解诉Hg、Ce,Zn的空间分布,当液体从喷泉的管道中流出时,在周围的海水敢特殊的蘑菇状异常区,可达海底以上1000m处。该区富含溶解的锌和铈但贫溶解的汞。悬浮状态的金属异常区到达较低的层位,在该处水的上升速度接近或小于悬浮颗粒的下沉速度。随着向较高层位过渡 ,明显地观察到悬浮状态向溶解状态的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22.
喀什凹陷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铀区,自中生代以来主要发生过5次重大构造事件,对该地区中-下侏罗统铀矿成矿及保矿具有重要意义,即晚三叠世有利的构造背景,早-中侏罗世有利的构造-沉积环境形成的有利岩性-岩相建造,晚侏罗世构造掀斜与古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的形成,白垩纪-古近纪的保矿作用及新近纪以来的构造破坏与局部层间氧化带的形成与叠加,从而很可能在中-下侏罗统中形成一定规模受层间氧化带控制的砂岩型铀矿床。指出主要找矿靶区为库孜贡苏断陷以西的南天山山前,同时还有托云盆地。  相似文献   
23.
大兴安岭白音诺尔铅锌矿控矿构造研究与找矿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成矿物质来源及控矿因素是矿床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过去人们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源于含矿围岩的萃取。因此,找矿重点是寻找矿源层。但是,更多的事实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迁移至地壳,并在幔枝构造较好的控矿构造空间聚集成矿。本文探讨了大兴安岭中南段的成矿作用,总结了该区的主要控矿构造,指出了不同级别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并预测了不同级别的成矿靶区。  相似文献   
24.
殷先明 《甘肃地质》2008,(3):1-5,35
本文讨论了甘肃北山地区印支燕山期花岗岩的空间分布与构造,矿化集中区的耦合关系;与印支燕山期花岗岩活动有成因关系的几个典型矿床;印支燕山期作用强度、构造环境、矿源层和矿化集中区。  相似文献   
25.
岩石中的渗透率、流体流动及热液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液成因的固体金属矿床形成过程中都曾拥有一段流动的历史。成矿物质以溶液的形式从矿源地穿过孔隙或断裂达到了现在的栖身之所,在此过程中流体通过的路径决定了它们的走向,而溶液本身也改变了路径的特征。因此,对于此类矿床的研究不能仅仅囿于眼之所见,而应将古流体流动的观念融入其中,并考察它们的跋涉之路。文中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岩石孔隙、断裂介质及与其相关渗透率对热液成矿作用的控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对岩石渗透率、渗透率的影响因素、岩石中流体流动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讨论了渗透率对于热液成矿作用深度、成矿规模、矿质沉淀机制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藉此在固体金属矿床研究中强化流"体运动"的观念,并促进构造地质学和成矿作用地球化学间一个新研究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6.
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事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浆事件有着密切的时空耦合关系。从时代和力学性质上看,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中国东部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和郯庐断裂活动等重要地质事件。这些认识为理解中国东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包括岩石圈减薄的机制、郯庐断裂的演化,以及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等。本文重点分析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对应关系。在125~140Ma太平洋板块向南西方向俯冲,造成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卸载上涌,发生减压部分熔融;约125Ma,太平洋板块漂移方向发生了大幅度转折,形成安第斯式的俯冲挤压,岩石圈停止减薄和减压部分熔融,出现岩浆宁静期。随着俯冲的深入,到110Ma前后俯冲板块后撤,形成弧后拉张,岩浆活动又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27.
对祁漫塔格山体不同海拔高度所取的9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东昆仑西段中新世早中期为主要的隆升期且隆升速率较高,早期隆升速率为111m/Ma,晚期隆升速率为98m/Ma,总体隆升速率为100m/Ma。样品显示出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大致分2类,一类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2.21±10.20)-(13.75±0.30)μm,径迹长度分布图基本上为窄而对称的正态分布,反映具有快的剥露冷却速率,未受到后期热事件的干扰。另一类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1.88±0.33)~(13.32±0.27)μm,较前一类具有稍慢的剥露冷却速率,并且受到了后期热事件的干扰。  相似文献   
28.
云南六苴铜矿区分布有六苴、凹地苴等典型砂(页)岩型铜矿床。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的基础上,运用构造成矿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典型断裂进行断裂面力学性质的鉴定,划分构造期次,总结构造体系,对区内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断裂的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矿区断裂的发育经历了早期近东西向挤压、晚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后期近南北向挤压的过程。早期近东西向主应力作用时期是铜富集成矿的重要时期,形成的近南北向压性断裂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必要的条件;晚期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北东向扭张性断裂促使矿体进一步富集;后期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开始破坏矿体。将矿体向全浅色砂岩一侧错动。  相似文献   
29.
我国藻菌生物成因的金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成矿作用分为生物直接成矿作用和生物间接成矿作用,生物直接成矿作用的标志结构为生物有机胶体结构。生物间接成矿作用的标志结构为“矿交代生物”结构,我国陕西二台子-半仓沟金矿,四川东北寨金矿、川甘拉尔玛金矿和云南金厂金矿等均为典型为实例,矿石中普遍含有多种金属矿物生物结构,还含多种生物有机组分。成矿物质具有多源性特征,硫同位素具混合型特征,矿床成型机制可与“人工碳吸附系统”聚金机制相类比,含金层位可  相似文献   
30.
磷块岩研究进展与磷块岩生物成矿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东野脉兴 《沉积学报》1992,10(3):96-103
近十年来,我国磷块岩的研究以沉积学的发展为先导,取得了长足进展。十年迈出两大步:第一步是由化学沉积说向物理富集成矿说的转变;第二步是生物成矿说的发展。业已在我国南方晚震旦-早寒武世各主要工业矿床的磷块岩中发现了大量多种形态的原核生物的细菌到真核生物的真菌等磷质微生物以及藻类和小壳动物化石(后者产于早寒武世磷矿中),它们是构成磷块岩的主要组分。磷块岩实际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岩。本文论述了磷块岩的生物成矿作用、生物聚磷机理,并从磷块岩岩石的生物特点、化学成分的生物特点、红外吸收光谱以及稀土元素组成的生物特点等方面,论述了磷块岩的生物成因。同时阐述了磷质生物繁衍的环境条件与磷块岩形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磷质生物的最佳繁衍场所与磷块岩成矿古地理单元的一致性,这种“生物繁衍场”与成磷古地理单元可称之谓“陆缘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