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0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流体包裹体的镜下观察及均一温度测定,对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中新统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主要沿石英愈合裂隙呈带状分布,部分在石英颗粒边部分布或切穿多个碎屑颗粒;主要包括盐水包裹体、液烃包裹体、气烃包裹体和气液烃包裹体四种类型,其中烃类包裹体呈三期发育,荧光下多为黄色—蓝白色,有机质成熟度较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呈不连续分布,峰值主要集中在130~150℃范围内。根据流体包裹体的特征、产状及均一温度,综合分析认为,中新统储层主要发育三期烃类流体充注和一期CO2流体充注,其中第二、第三期烃类流体充注为主要成藏期,CO2流体充注发生在天然气充注晚期。结合埋藏史与热演化史可知主要成藏期为1.9 Ma~1 Ma,对应新近纪上新世莺歌海末期—第四纪更新世乐东期。  相似文献   
32.
采取伊通盆地鹿乡凹陷星27井、星10井、星3井等3口井双阳组岩芯砂岩样品,对与有机包裹体相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测试研究,并且对双阳组储层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存在5~6期热液活动,可划分出4幕油气充注:第一幕次油气充注发生在永吉组沉积末期--万昌组沉积早期,时间为37.8 Ma±;第二幕次油气充注发生在万昌组沉积中期,时间为33.8~30.5 Ma±;第三幕次油气充注发生在齐家组沉积早期,时间为24.9 Ma±;第四幕油气充注发生在齐家组沉积末期--岔路河组沉积早期,时间为19.8~16.8 Ma±。  相似文献   
33.
长岭断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榆深1井营城组未熟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碳同位素分馏实验以及长深1等井的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在热史恢复的基础上,根据化学动力学和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理论,从烃源岩生烃史、甲烷碳同位素分馏效应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面,对长岭断陷天然气成藏期加以判断。长岭断陷甲烷碳同位素均值为-33.11‰,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显示天然气为116 Ma以来累积聚集成藏;生烃史表明营城组源岩在100~67.7 Ma大量生气,沙河子组在125~74 Ma达到生气高峰;同时包裹体证据表明查干花次洼的烃类气主要在110~78 Ma聚集成藏,伏龙泉次洼主要在110~1 Ma成藏。成藏期的判断结果说明:长岭断陷沙河子组早期生成的天然气未聚集成藏,仅116 Ma以后生成的天然气才具有成藏贡献,损失约14%左右;而营城组烃源岩生烃较晚,有利于成藏,包裹体证据也印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34.
利用地质冷热台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储层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均一化温度及包裹体成分进行分析测试,确定奥陶系气藏天然气充注时间及成藏期次。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含盐水气态烃包裹体和纯气态烃包裹体两种类型。据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包裹体气相成分分析结果,结合地区埋藏史,确定该区有两期天然气充注,对应地质时期分别为晚三叠世早期至早侏罗世末期和早白垩世末期至今,其中第二期为主要天然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35.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含油包裹体丰度(GOI)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地区南八仙、马北1号构造古近系、新近系油气储层样品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进行了研究。柴北缘地区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存在盐水溶液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裂隙、次生加大边及胶结物中,但个体一般较小,主要为5~10μm。含油包裹体丰度GOI值较低,绝大多数样品GOI值分布在2.0%~10.5%之间,约40%样品的GOI值超过5%。包裹体均—温度在不同油气储层样品中差异较大,说明这些包裹体可能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依据包裹体均—温度的实测结果,结合沉积埋藏-热演化史的资料,认为柴北缘地区南八仙构造和马北1号构造均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成藏,前者油气充注时间为N1-N2^1沉积期、N2^2-N2^3沉积期,后者油气充注时间为N1沉积期、N1末-N2沉积期。  相似文献   
36.
东濮凹陷濮卫洼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综合利用断裂和圈闭发育史、油藏饱和压力、烃源岩主生排烃期、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对东濮凹陷濮卫洼陷油气成藏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于存在剥蚀厚度比较大的地区在利用饱和压力方法计算成藏期时应结合埋藏史.研究认为,该区主要为两期成藏,分别为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末期一第四纪,且东西两侧油气成藏期存在差异,东侧濮城地区两期成藏,在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末期一第四纪均发生油气充注成藏,而西侧卫城地区仅在古近纪末期存在油气充注成藏,为一期成藏.  相似文献   
37.
吐哈盆地台北富油凹陷胜北构造带的原油为水西沟煤系源岩及七克台组湖相源岩所生,天然气为煤型气。油源对比结果表明:七克台组以上含油气层的原油主要为湖相油,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七克台组以下含油气层的原油主要为煤型油,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末。胜北构造带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控制了本区不同类型油气的分布规律。晚第三纪七克台组湖相原油通过断裂运移时,优先聚集在物性较好的白垩系储层中;晚第三纪末-第四纪,在煤型气向上运移过程中,可以进入稠油堵塞、储集层物性较差的侏罗系喀拉扎组砂岩,形成凝析气藏。由于喀拉扎组中上部厚层泥岩封堵性好,天然气只有一部分继续向上运移到白垩系连木沁组油藏,形成了现今胜北构造带纵向上上油下气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8.
尚培  陈红汉  胡守志  王斌  曹自成 《地球科学》2020,45(3):1013-1026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于奇西地区奥陶系为重质油勘探区,但于奇西1井(YQX1)奥陶系钻遇中-轻质油.为探求其油气来源,通过沙雅隆起52件原油样品的金刚烷化合物分析,于奇西地区奥陶系131件岩心样品的岩石学观察、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测试和同一期次油包裹体的气相色谱(GC)分析及色谱-质谱(GC-MS)分析,运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单井埋藏史-热史图确定油气充注年龄,结合研究区断裂特征和盖层分布特征总结其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普遍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并局部存在稠油与轻质油混合现象,同时奥陶系发育2~3期油气充注,分别为加里东晚期(452.5~420.5 Ma)、燕山期(150.2~100.6 Ma)和喜山期(20.1~2.1 Ma);早期油气藏中原油因构造抬升发生生物降解而稠油化,晚期轻质油沿基底和寒武-奥陶系NW、NNE向走滑断裂垂向充注对早期油气藏进行混合改造,形成一定范围的中-轻质油藏.   相似文献   
39.
我国不同类型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广  吕延防  于丹 《地球科学》2007,32(1):82-88
利用天然气地质储量、含气面积和成藏时期, 定义和求取了气藏天然气聚集效率.通过我国60余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的计算, 将其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3种类型.通过天然气聚集效率与各种成藏条件叠合研究得到, 我国不同类型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主要受源岩供气能力、输导层输导能力和天然气封盖保存能力的控制.要形成高效大中型气田, 源岩生气强度前陆盆地一般应大于80×108 m3/km2·Ma, 克拉通盆地一般应大于26×108 m3/km2·Ma, 裂谷盆地应大于60×108 m3/km2·Ma.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前陆盆地和裂谷盆地应大于5×10-14 m/Pa·s, 克拉通盆地一般应大于6×10-12m/Pa·s.盖层封盖能力CSI前陆盆地一般应大于1×1010 m/s, 克拉通盆地一般应大于5×109 m/s, 裂谷盆地一般应大于3×1010 m/s.天然气成藏期前陆盆地一般应晚于古近纪中期, 而克拉通和裂谷盆地均应晚于古近纪早期.   相似文献   
40.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复杂,成藏时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对岩性油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深入认识.综合运用东营凹陷的构造演化史及岩性圈闭形成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次、成藏过程、成藏阶段和不同期次岩性油藏的平面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次主要有两期,即古近纪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新近纪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且以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为主要成藏期;不同成藏期次的岩性油藏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第一期分布于生油洼陷,为岩性油藏,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较宽,油气充注持续时间长,具有两期充注的特点;第二期分布于断裂带和斜坡带,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较窄,油气成藏时间较晚,主要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充注;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以划分为成藏准备、成藏和保存3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