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0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张进江  杨雄英  戚国伟  王德朝 《岩石学报》2011,27(12):3535-3544
本文报道吉隆北喜马拉雅地区马拉山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和白云母激光40Ar/39 Ar年代学研究.花岗岩U-Pb年龄显示,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岩浆活动(深熔及侵位)发生于~30Ma至~17Ma,其中最年轻的U-Pb年龄(17Ma)以及花岗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17~15Ma)指示了马拉山穹窿的最后岩浆侵位时间及可能的穹窿冷却事件.已有研究表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与藏南拆离系(STDS)中浅色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最早侵位年龄,即~35 Ma,而STDS下盘U-Pb年龄老于35Ma的浅色花岗岩为增厚地壳重熔成因,表明北喜马拉雅在 ~35Ma地壳构造体制由挤压转为伸展,并暗示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换期可能存在一更广泛意义的地质事件.~35 Ma以前增厚导致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中下地壳渠道流,渠道流活动触发增厚造山楔的垮塌,形成STDS.STDS的伸展减薄引发更大规模浅色花岗岩侵位,花岗岩底辟作用形成了NHGD,本文最年轻U-Pb年龄及40Ar/39Ar年龄(17~15Ma)即代表马拉山的底辟与穹窿作用,之后的构造体制由东西向伸展所取代(始于~13Ma).  相似文献   
102.
江西彭山锡多金属矿集区,面积约200km2,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交接地带——钦杭结合带北部边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展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相继发现了黄金洼锡矿、张十八铅锌矿、尖峰坡锡矿等一批大中型矿床(卢树东等,2004,2005,2006;高文亮等,2006,2010)。彭山发育一个花岗岩底劈穹窿构造,近年经钻探验证,在曾家垅、尖峰坡等  相似文献   
103.
帕米尔高原从西到东展布的8个新生代变质穹窿构成帕米尔高原变质地壳的主体,沙克达拉穹窿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沙克达拉穹窿变质杂岩中石榴矽线石片麻岩峰期组合(Grt+Ky+Bi+Rt+Pl+Qz)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T约810 ℃/P约10 kbar, 石榴石单斜辉石基性麻粒岩峰期组合(Grt+Cpx+Rt+Pl+Qz)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T约824 ℃/P约16.3 kbar, 榴闪岩退变较强,其残留峰期组合(Grt+Pl+Hbl+ilm+Qz)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T约683 ℃~873 ℃/P约8.6~11.7 kbar。基性麻粒岩变质锆石的U-Pb年龄为19~35 Ma,反映了从晚始新世到早中新世帕米尔高原下地壳加热加厚过程。帕米尔穹窿的变质作用可以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类比,在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帕米尔陆内各地体沿前新生代缝合带的陆内俯冲可能是帕米尔下地壳加厚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04.
哈拉奇地区位于西南天山南侧、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一西伯利亚板块碰撞的前锋区域。出露了寒武纪-二叠纪变质程度较浅的地层;新发现其存在奥陶系-志留系平行不整合、泥盆系-石炭系平行不整合和二叠系-中、新生界角度不整合共3个不整合面,并以阿尔帕确依切克穹窿式复背斜为界,两侧志留系-二叠系沉积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组成背斜的奥陶系、寒武系与上覆地层变质作用也不同。奥陶系-志留系平行不整合与区域上祁连运动相对应;泥盆系-石炭系平行不整合同天山运动中期相吻合;二叠系-中、新生界角度不整合为天山运动末期的影响造成。  相似文献   
105.
近年来,在长枪穹窿志留系通化组二段地层中发现的超低品位磁铁矿床,具有浅部易采、易选,铁精矿品位高的特点;虽然矿石品位低,但矿床位于攀西地区,距离攀钢较近,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作者通过对该类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及选矿技术的探讨,认为该区磁铁矿赋存于志留系通化组二段区域变质海相火山~碎屑沉积建造内,磁铁矿主要受地层、岩性控制;通过对该类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的总结,为实现该类矿床的找矿突破指明了方向,在区域上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6.
锂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关键矿产。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甲基卡锂矿是全球最大的硬岩型锂矿田,同时也伴生大量铍、铌、钽、铷及铯等稀有金属。隐伏花岗岩体的形态,花岗岩与伟晶岩关系,以及细晶岩型和伟晶岩型锂矿体(脉)的空间分布是认识锂成矿控矿作用的关键。本文以甲基卡锂矿田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重力测量,建立了隐伏花岗岩穹丘的三维模型,推断了花岗岩体的形态及延伸;同时还利用大地电磁测深和钻探验证,揭示了X03、309、134等超大型、大型锂等矿脉与二云母花岗岩的关系。提出了复式(多中心)花岗岩浆底辟穹隆、不混溶Li-F花岗质岩浆脉动式充填-交代以及半开放的剪张裂隙控制大(矿)脉的认识,探讨了以花岗岩细晶岩型锂矿为主体,并与伟晶岩型锂矿共存的成因。这对第四系覆盖程度高的地区的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隐伏花岗岩株(枝)形成的多中心小穹窿周缘是找矿有利部位。对隐伏花岗岩体向北北西倾伏的推断、岩石组合特征(是否只有二云母花岗岩单一岩石类型)等的认识还需在矿田北部加强探深科学验证;对于甲基卡式稀有金属超常富集过程的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研究,以期深部锂矿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强对流过程天气背景、物理量诊断分析,发现西南暖湿气流致使大气增温增湿和能量的积聚,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利用高频次、高分辨率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进一步分析,发现雷达基本反射率图像中显现出风暴的"穹窿"和BWER等结构特征;对流单体质心反射率强度、高度和冰雹概率均有陡增的现象.大气中的暧平流、高低空辐散、辐合场相配合导致垂直运动强烈发展并维持,促成了强对流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08.
陕西佛坪五龙岩体的形成环境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佛坪地区五龙岩体形成于扬子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碰撞的晚期阶段,属同碰撞型花岗岩。岩浆以穹窿作用的方式主动上隆侵位,岩浆活动对佛坪穹窿核部基底结晶杂岩的抬升及佛坪穹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9.
云南金顶铅锌矿矿床控矿作用及矿化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是我国超大型的铅锌矿床,了解该矿床的控矿作用,分析矿化富集规律,建立起该矿床的成因模式,对今后在该地区寻找类似矿床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研究和分析认为,该矿床的控矿作用与兰坪盆地的演化、线性构造、屏蔽作用以及岩相、穹窿等构造控矿因素是分不开的,矿床的矿化富集与上述控矿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0.
秦岭造山带佛坪基底杂岩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综合研究表明,佛坪基底杂岩是由普遍遭受多期强烈变形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和中酸性侵入岩构成的结晶杂岩系,结晶杂岩的形成年龄为22-18亿年,受强烈构造热事件改造的年龄为2亿年左右;佛坪基底杂岩经历了基底杂岩形成时期,主造山期和主造山期后3个不同演化时期的构造变形的叠加,改造,主造山期最主要的变形是在早期盖层沿其与基底的界面发生逆冲推覆构造的基础上发生热穹窿叠加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