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306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81.
田忠华  刘利双  董永胜 《岩石学报》2017,33(9):2758-2774
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中胶-辽-吉构造带在古元古代经历了复杂的变形-变质-岩浆事件。前人工作中,对于辽河群早期构造事件(D_1)的形成背景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针对辽河群第一期变形(D_1)中产生的各种构造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工作。D_1中构造要素主要包括了透入性面理S_1、褶皱F_1及其剪切带SZ_1。其中变泥质岩透入性S1面理劈理域主要由石英、云母、长石和石榴子石等矿物定向排列组成,矿物组合显示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F_1褶皱包含了紧闭褶皱、倒转褶皱、鞘褶皱和平卧褶皱等。与D_1相关构造要素的几何学及其运动学特征都指示了D_1形成于挤压环境的动力学背景。此外,研究区辽河群内不仅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倒转地层,还可见与第一期构造事件(D_1)相关的逆冲断层及其断层相关褶皱,同样指示了D_1形成于挤压环境。结合区域上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的资料,本研究认为:(1)南、北辽河群中泥质岩及其基性岩都经历了顺时针的P-T-t演化轨迹,M_2变质级别达到了中压环境,过程与地壳的挤压增厚相关,而不是与裂谷过程的低压变质作用相关;(2)花岗岩和基性岩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显示了胶-辽-吉构造带中段古元古代经历了俯冲作用的影响。综上,辽河群早期构造事件(D_1)受到俯冲挤压的影响,形成于俯冲(造山)背景。  相似文献   
182.
秦岭造山带是世界第二大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其地质背景与美国西部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明显不同,位于大陆内部的碰撞造山带,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盆岭省。秦岭卡林-类卡林型金矿主要赋存于板块缝合带及其前陆冲断带的海西-印支构造层中,以泥盆系和三叠系为主,主要岩性为瀉湖-浅海相的含碳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即碳硅泥岩系;成矿元素为Au-As-Sb-Hg-Ag,缺乏T1,共生矿种为Sb,Hg,Ag,U和重晶石等;成矿温度为160~300℃,流体盐度为4%~10%(NaClcq),压力为5~50MPa,深度约0.5~5km,属于中低温中浅成热液矿床,与内华达卡林-类卡林型金矿一致。成矿流体具有建造水特点,C2H6含量较高,显示了有机流体参与成矿。成矿同位素年龄介于220~100Ma之间,以170Ma为高峰,地球动力学背景属碰撞造山过程挤压-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增温体制,成矿构造模式为碰撞造山成岩成矿和流体作用模式。陆陆碰撞过程中,沿龙门山、阿坝-黑水-平青、若尔盖-文县、玛曲-勉县-略阳、白龙江、双河-公馆、凤县-镇安、安康等大型断裂带的陆内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西秦岭地壳缩短增厚隆升,而且使俯冲板片变质脱水、熔融,派生成矿流体和相关熔体,流体和熔体的上升到仰冲板片次级构造带,形成了卡林-类卡林型和造山型金矿成矿系统。据此提出,西秦岭深部可能存在潜力巨大的造山型金矿省。  相似文献   
183.
高地应力条件下,深埋隧道破碎围岩容易发生挤压大变形。挤压变形量的预测对于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至关重要。经验预测方法因其形式简单、使用方便得到广泛应用,现有隧道挤压变形预测的经验法具有以下特点:(1)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少,多数仅能对挤压变形进行分级,无法给出挤压变形量;(2)现有经验变形预测方法多基于围岩Q分级系统,不能直接应用于国内的BQ分级系统。因此,基于对国内外100多条隧道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提出一种新的适用于国内岩体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的挤压变形预测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隧道埋深、跨度、围岩强度应力比、地下水、岩体结构面等影响岩体挤压变形的多种因素。通过与多条大变形隧道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预测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确定支护强度及提前采取超前加固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4.
内蒙古大青山一带钾长花岗岩系同早元古宙再造岩系密切相伴生,其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早元古宙时陆-陆碰撞挤压-逆冲作用引发陆壳物质的变质-深熔作用,生成钾长花岗质岩浆,经团结先后生成了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系列岩石。因其经受了由北向南的挤压-逆冲作用,也就构成了东西向的钾长花岗岩带。  相似文献   
185.
本文分析了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变形特征,认为雪峰山造山带是在克拉通边缘裂陷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历经了加里东陆缘褶皱始造山、印支-早燕山陆内褶断主造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陆内盆后(重)造山等过程而最后定型的。中生代以来,岩石圈向西北的俯冲,地壳层次向西挤压产生基底滑脱、推覆增厚,进而在松弛伸展过程出现山链两侧双极性的重力滑脱。在分析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本区的挤压推覆-伸展滑脱构造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实验表明,来自于SE方向的挤压作用是产生大规模的推覆-滑脱构造的动力来源。在后期的应力松弛阶段,产生伸展滑脱构造。  相似文献   
186.
李朋武  崔军文  高锐  李莉 《地球学报》2003,24(2):111-114
利用古地磁数据 ,对西伯利亚地块、拉萨地块、喜马拉雅地块和印度地块纬度运移量对比表明 ,喜马拉雅地块属于印度地块 ;分隔喜马拉雅和拉萨地块的新特提斯洋盆在早白垩世张开至最大纬度宽度 3 1.9°;早白垩世以来 ,西伯利亚地块和印度地块间的纬度缩短量达 5 8.2°。去除新特提斯洋盆最大宽度后 ,西伯利亚和印度地块间的陆壳纬度缩短量达 2 6.3°,大约2 760km。根据柴达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的古地磁数据 ,早白垩世以来 ,柴达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间SN向上地壳缩短了约 5 0 .2°。早白垩世以来 ,南部地块的纬度漂移速率大于北部 ,柴达木地块与其以南喜马拉雅地块间的缩短量大于柴达木地块和西伯利亚间的缩短作用 ,纬度运移的明显差异是导致青藏高原挤压、汇聚隆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7.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末期和晚海西期3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的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海西期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指出东昆中晚海西期的碰撞缝合带是不同陆块间斜向碰撞形成的转换挤压带。  相似文献   
188.
笔者在盆-山构造及构造地貌发育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构造和沉积记录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新生代以来河西走廊与北祁连山的耦合关系。区内盆地和山脉是于38Ma前在准平原基础上发育起来的:38-17Ma,研究区处于挤压凹陷状态,随着Ⅰ级夷平面解体而盆地范围扩大,17Ma以来,盆地南缘不断抬升,沉积中心向北迁移,于4.96-3.66Ma,0.93-0.84Ha和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形成向北推进的Ⅱ级,Ⅲ级,Ⅳ级夷平面,盆山构造的运动方式有前展式,掀斜式和对冲式3种,前展式是盆山演化的主要方式且发生时代相对较早,后两者明显活动于0.93-0.84Ma。其中掀斜式运动是盆地内横向隆起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冲式运动的标志是盆地北缘龙首山,合黎山的隆起。  相似文献   
189.
福建德化上涌地区中生代复式深成杂岩体是由印支期、燕山期两个构造岩浆旋回所形成的不同组合类型的深成岩体组成。岩石类型以钾长花岗岩为主,二长花岗岩次之。共圈定深成岩体3个,独立侵入体2个,共12个单元,归并为3个超单元和1个序列。通过调查认为上涌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浆以同熔型为主,基本查明中三叠世复式岩体为挤压环境下的主动就位,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则主要为拉张环境下的被动就位。并认为寿宁一华安火山基底断隆带中断印支期伸展-滑脱构造、燕山期断隆带的形成均与中生代岩浆上侵就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0.
大竹卡超基性岩体的动力挤压现象及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学农 《地球化学》1981,(2):181-184,i004
The ultrabasic rocks of Dazuka form the eastern part of Rinbung-Bainang ultramafic massif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harzburgite intercalated with dunite, and high in MgO. This ultrabasic massif is assigned to magnesian ultramafic massif of Alpine type. In these ultrabasic recks, the major minerals are forsterite, enstatite, diopsite and chrome spinel The rocks are very fresh, and therefore, texture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ssion during tectonic movement are commonly observed. Undulatory extinction, polysynthetic twin, kink band structure, enlongation and contortion of olivine and orthopyrexene crystals, radiating cracks occurring around the chrome spinels and so forth are commonly observed phenomena. All these features show that the massif was under constant action of tectonic compression during its evolution process and after it was basically consolidated. It is reasonable to consider that the tectonic compression was related to plat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