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99篇
地质学   174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4年   3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TI裂缝各向异性介质中,转换波随方位角的变化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解析公式可以表达其变化特征,只能通过物理实验或数值模拟来分析其应用的可能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转换波在裂缝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其R分量和T分量的振幅属性都具有明显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R分量振幅方位各向异性拟合椭圆的长轴方向指示裂缝方位,这与纵波方位各向异性特征相似;根据P波AVAZ方位各向异性分析原理,对转换波R分量振幅方位各向异性曲线进行方位椭圆拟合,寻找椭圆的长轴方向,即裂缝主方位,再由P波AVAZ技术中振幅响应与炮检方向和裂缝走向之间的夹角关系式得到裂缝的发育密度,从而构建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AVAZ裂缝检测技术.该技术已用于川西新场气田某区块的裂缝储层预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2.
探地雷达属性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地雷达属性技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其重要性已得到众多学者的逐渐认可,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为了使该技术能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对其进行较全面的总结、评价和分析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总结探地雷达属性技术中的成果,回顾了其发展历史,列举了目前常用的属性,阐述了具体研究方法,介绍了该技术应用领域,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探地震达属性技术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3.
新疆牙哈地区新近系沉积相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资料具有横向分辨率高的优点,将地震资料与录井资料和测井资料相结合,用地震相分析、地震振幅属性分析、相干分析和可视化等手段对牙哈地区新近系的河道展布进行了刻画,确定了河道、河漫滩、决口扇和曲流砂坝等沉积相类型的平面展布.在新近系共识别出7期大型河道,总面积为619 km2,可形成有利勘探面积75 km2,为牙哈地区新近系下一步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后期的侵蚀谷发育十分广泛。在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三维地震所做的延10底等t0图上可以识别出沿NE、NW延伸的主谷和沿NW、NE次谷体系。地震剖面上主谷为宽缓的不对称"U"形,次谷则呈相对窄"U"形和"V"形两种形态。通过钻井延9、延10砂厚、砂地比、煤厚、煤地比的统计对比并结合井与侵蚀谷的位置关系发现侵蚀谷内煤层有加厚趋势,但砂厚无明显变化。该区延9及延10的煤厚与对应层位的强振幅呈正相关,但振幅平面形态与侵蚀谷无明显关系,反映延安组发育煤层的沼泽环境形态和范围并不完全限定在古河谷内。侵蚀谷砂厚与弱振幅关系不明显,以往解释的延10时期SW-NE古流向及砂体展布与此次解释的主谷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5.
基于高频能量衰减梯度理论的传统叠后油气检测方法,未同时利用地震波通过油气层后的高频衰减和低频增强两种特性,且其结果为界面信息,可解释性较差,分辨率有所降低。为了更好地突出叠后地震资料中储层的含油气性,建立一种岩性约束下振幅衰减梯度分频属性的油气检测方法。基于地震波通过油气层后的衰减特性,首先应用振幅衰减梯度技术和分频处理技术,突出油气层的高频衰减和低频增强地震响应特征;然后应用90°相移技术将界面信息转化为岩层信息,提高剖面的可解释性;最后引入岩性约束,恢复地震分辨率和提高油气检测精度。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不损失地震分辨率的前提下有效突出储层的含油气性。在实际资料应用中,与钻井数据吻合良好,平面属性表征的油水界面与钻井压力外推结果基本一致,地层的含油气性检测和识别具有较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6.
同一震源区两次地震到达某台站的直达P波、S波零频观测谱值之比与其辐射图型因子之比线性相关,而后者取决于震源机制的几何特性。用波形记录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认为该系数是震源机制异同的归一化数值描述。据此对2003年青岛序列及冀鲁豫交界地区小震集中区地震事件进行聚类分组,给出序列事件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的时序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序列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时序曲线存在由一致到发散的变化过程,即震源区应力场强度由相对集中向逐步分散过度;冀鲁豫交界地区小震集中区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震源机制各不相同,区域应力积累没有形成任何一个优势方向。  相似文献   
107.
聂晓红  李莹甄 《内陆地震》2010,24(2):116-123
简要介绍了2008年8月30日新疆和静MS5.6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和局部构造应力场等,分析了地震前震源区周围及相关构造区域出现的中、短期地震活动异常特征。结果显示,该序列为主-余型,余震活动呈间歇式,衰减迅速,震源断错性质为走滑型。震前震源区东侧存在长时间4级地震平静、3级地震围空及多台地震波振幅比的异常等现象,同时在地震发生前1~3个月出现了短期异常,表现为振幅比异常的回返、空区瓦解和地震窗的异常。依据多种异常变化,在震前对该地震做出了三要素准确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08.
在文献中,Kirchhoff型反偏移场的稳相分析主要是在下列两个条件下进行的:(1)等时面和目标反射面相切;(2)深度偏移像场信号的长度接近于零。对于与目标反射面不相切的等时面和长度远大于零的深度偏移像场子波,已有的结果将不再成立。为了在等时面和目标反射面不相切和深度偏移像场的子波长度远大于零的条件(一般条件)下对Kirchhoff型反偏移场进行稳相分析,我推导了出现在二维稳相分析公式中的诸因子的计算公式,并从中发现:(1)对于不同的等时面,距离差函数的稳相点具有不同的水平坐标;(2)Kirchhoff型真振幅反偏移的输出场由两部分(真振幅反偏移信号与振幅畸变因子)的乘积组成。由此得到下列两个结论:(1)一个给定的反偏移信号由多个深度偏移信号上的采样点组装而成,反偏移信号上的采样点个数等于对于这种组装有贡献的偏移信号的个数。(2)振幅畸变效应是Kirchhoff型反偏移中的固有效应,靠反偏移本身无法消除。如果一定要消除这种振幅畸变效应,必须对反偏移结果进行振幅校正。  相似文献   
109.
针对高邮-宝应4.9级地震发生前后附近地区未发生其它中等以上地震、地震事件孤立及周边地磁台站分布较密有利于研究地震地磁异常时空特征的特点,较为系统地分析总结了该地震发生前后地磁谐波振幅比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目前对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特征的认识,即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特征表现出与地电阻率类似的下降-转折-恢复上升的异常变化过程,地震一般发生在异常转折或恢复上升过程中,距震中较近的台站会出现不同步现象——南北向与东西向的不同步以及长短周期的不同步。  相似文献   
110.
本文选择沿华蓥山断裂带分布的荣昌等4口观测井,利用Baytap-G潮汐分析方法,计算各井水位和气压及理论固体潮的潮汐振幅谱,比较其潮汐频谱差异,通过对主要潮汐分波振幅的回归计算定量分析各井水位受气压潮和固体潮影响的大小。基于对井水位正常动态的认识,选择各井水位潮汐的主要分波,对井水位长时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提取水位潮汐响应特征参数(振幅比和相位差),进而探讨特征参数动态变化特征。最后对井水位受气压潮和固体潮影响的差异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荣昌井水位主要受气压作用的影响,北碚、大足、南溪三口井水位受固体潮-气压潮综合作用的影响,而荣昌井水位只受气压潮影响可能与该井所处含水层裂隙发育且该井未下设止水套管有关;荣昌井P_1S_1K_1波和南溪井M_2波振幅比和相位差在几次大震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地震波没有使井孔与含水层之间的水流交换发生显著变化,而北碚井和大足井M_2波振幅比和相位差分别在汶川和芦山地震时发生变化,反映了地震波的疏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