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12篇
  免费   5007篇
  国内免费   6689篇
测绘学   1713篇
大气科学   1261篇
地球物理   1956篇
地质学   32263篇
海洋学   1554篇
天文学   125篇
综合类   4792篇
自然地理   1344篇
  2024年   185篇
  2023年   751篇
  2022年   985篇
  2021年   1012篇
  2020年   806篇
  2019年   1082篇
  2018年   647篇
  2017年   689篇
  2016年   890篇
  2015年   1072篇
  2014年   2443篇
  2013年   1648篇
  2012年   2317篇
  2011年   2335篇
  2010年   1896篇
  2009年   2095篇
  2008年   2004篇
  2007年   1619篇
  2006年   1611篇
  2005年   1573篇
  2004年   1332篇
  2003年   1311篇
  2002年   1257篇
  2001年   1285篇
  2000年   1077篇
  1999年   1082篇
  1998年   1166篇
  1997年   1203篇
  1996年   1079篇
  1995年   1078篇
  1994年   916篇
  1993年   867篇
  1992年   978篇
  1991年   809篇
  1990年   752篇
  1989年   589篇
  1988年   93篇
  1987年   82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19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10篇
  1972年   9篇
  1948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详细阐述了矿产资源遥感综合预测方法的工作程序、控矿要素的数字化分析与遥感找矿模型的建立,以及遥感矿产的综合分析评价方法与应用等,并以西南三江中段遥感综合预测成果佐证了矿产资源遥感综合预测方法在矿产资源预测中能使野外调查工作更具预见性和目的性,从而大大缩短了矿产资源调查的工作周期。  相似文献   
912.
千米桥潜山构造高蜡凝析油气藏的蜡质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米桥古潜山奥陶系凝析油以高含蜡为特征。为探讨凝析油气藏中的高蜡成图机理,对黄骅坳陷近30年来3300多个第三系原油油样含蜡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原油含蜡量的垂向分布主要受自下而上运移过程中的“地色层效应”所控制,对最接近油藏原始蜡质保存条件的试油含蜡量的层位分布统计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说明无论是初次运移还是二次运移,随距离的增加含蜡量逐渐降低,赤即含蜡量较高的原油更靠近烃源岩。板桥油田和港东部分地区沙三段产层(凝析油烃源层)的含蜡量平面分布研究,表明千米桥古潜山奥陶系高蜡凝析油的蜡质来源于歧口凹陷方向的白水头地区,与白水头地区原油高分子量蜡姻分的指纹对比及含氮化合物、成熟度等多项指标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913.
滇东北乐红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乐红铅锌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有多家地勘单位先后进行过普查找矿,均以“层控”观点为指导没有进展而中途下马,90年代后期,云南第一地质大队以“构控”新思路开展新一轮找矿,获得突破性进展。在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地质因素的基础上,认为矿床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银)矿床,并根据控矿断裂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指出乐红矿区及外围具有形成大型矿床的找矿远景,应该加强该区的地质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中东地区发育了许多世界级大型油气田,其储层主要为碳酸盐岩。这些碳酸盐岩的地质层位主要是:上二叠统胡夫组;上侏罗统阿拉伯组;白垩系马什里夫组、萨尔瓦克组、舒艾拜组;第三系阿斯马里石灰岩、基尔库克群。该区大油气田的形成有着众多优越条件的有利配置,基本要素可归纳为六个方面:生储盖配置十分合理;有台地内继承性发育的生油盆地;含油气层的年代较新;石油生成的时间较晚,且石油进入构造圈闭的时间也较晚;背斜构造规模巨大;有十分理想的区域性盖层。  相似文献   
920.
中国的地质构造具有六大个性特征:(1)微陆块与其阐的造山带形成镶嵌结构;(2)微陆块和洲级板块一样走完了板块运动的全过程;(3)微陆块虽分散。但在构造活动中仍为一相对独立的地质单位;(4)地质演化具多旋回性;(5)海西期可能出现过一个海西地台;(6)喜马拉雅期中国构造一地貌以及深部结构构造梯级大分化。在地史演变中,无论是微陆块的裂解和漂移。还是经由其间之裂谷或小洋盆的消亡而次第粘结,都缺乏相对统一、量级较大的能量,其本身的动力量级远次于洲级板块。中国沉积盆地经历了从加里东到喜马拉雅多期次和互有交叉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演化。根据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将中国沉积盆地的构造类型划分为六大类;以前寒武纪陆块为基底的多旋回构造联合体盆地;以海西地台为基底的多旋回盆地;以特提斯各微陆块为基底的被动陆缘构造盆地;跨越多构造单元的中生代晚期一新生代大陆裂谷盆地;跨越多构造单元的中生代晚期一新生代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新近纪活动陆缘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