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2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59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青藏高原雪冰中正构烷烃的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祁连山七一冰川、东昆仑山玉珠峰冰川、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以及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地区古仁河口冰川雪冰样品中自然来源和人类活动排放产生正构烷烃的含量变化及其分子组合特征。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的含量从青藏高原东北部到南部依次减小,与高原南部的达索普冰川、阿尔泰山的Belukha冰川和Sofiyskiy冰川没有数量级上的差别,但是都高于格陵兰冰芯记录,表明亚洲大陆冰川雪冰中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的正构烷烃具有比格陵兰冰芯较高的负载量。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它们主要来自高等植物蜡和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低等生物贡献很小。生物来源的正构烷烃在总正构烷烃中的百份含量低于人类活动排放产生,表明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已经影响到青藏高原冰川中有机污染物的组成变化。从青藏高原中南部到东北部,∑nC21^-/∑nC22^+和(nC15+nC17+nC19)/(nC27+nC29+nC31)的比值依次降低,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值逐渐升高(玉珠峰受人为影响严重除外),说明从高原中南到东北部,高等植物和陆生植物的贡献增大,海洋中的菌藻类低等生物和水生生物贡献减小。  相似文献   
142.
西藏纳木错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来源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测定纳木错现代植物和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正构烷烃,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明确了表层沉积物中烷烃的主要来源,并初步分析了它们在湖泊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沉水植物所含烷烃以n-C21-C25为主,具有n-C23的峰值;陆生植物主要含n-C27-C33烷烃,具有n-C29或n-C31的峰值;但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和香柏(Sabina pingii)的主峰碳却是n-C33烷烃,这在以往研究中鲜有报道.在纳木错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具有典型的n-C31和n-C23双峰分布形式,来源于低等菌藻类、沉水植物以及陆生植物,其中碳数小于C20的短链烷烃主要来源于低等菌藻类,其空间分布均一,由低等菌藻类的浮游生活型所决定;长链烷烃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含量从滨岸到湖中心逐渐减少,这与其在运移和沉积过程中受微生物的持续降解作用有关,此外,来源于陆生植物的n-C27-C33烷烃因河流汇水面积和流量不同而存在空间差异,这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3.
吐哈盆地热降解期烃源岩氯仿沥青"A"中正构烷烃和芳烃的绝对含量研究表明,煤和碳质泥岩相对富集芳烃化合物,而泥岩则相对富集正构烷烃.烃源岩样品的全岩分析表明,富氢显微组分含量低的样品的色谱质谱分析(GC-MS)总离子流图(TIC)上以芳烃化合物占绝对优势,而富氢显微组分含量高的样品的TIC上则出现明显正构烷烃化合物.综合煤系烃源岩氯仿沥青"A"的色谱质谱分析和全岩显微组成所做的烃源岩倾油倾气性评价表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的胜北洼陷倾油性较强,而东部的丘东洼陷和小草湖洼陷则相对倾气,与该区油气分布格局相吻合.适用于吐哈盆地的烃源岩倾油倾气性定量判识指标为:倾油烃源岩氯仿沥青"A"的正构烷烃绝对浓度>110μg/mg,芳烃绝对浓度<15μg/mg,两者比值>8;倾气烃源岩氯仿沥青"A"的正构烷烃绝对浓度则<82μg/mg,芳烃绝对浓度>40μg/mg,两者比值<1.5.  相似文献   
144.
南海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研究南海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南海沉积物中有机物质的分布和来源。其中正构烷烃分布在C16-C33奇偶优势不明显,结合其轻重比值,显示有机质的输入在大部分站位以海洋源为主,在一些站位陆源输入的贡献也比较明显,海源输入中又以藻类等有机碎屑的贡献最大。在南海沉积物中共检出60余种环芳烃,高环化合物(四环和五环)的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分。一些陆源特征标志物如惹烯、烷基屈等化合物被检出,在大多数样品中都发现有的存在,推测其可能来源应是燃烧产物,而非陆源输入。  相似文献   
145.
正构烷烃气相色谱指纹法鉴别海面溢油源一事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伟琪  张珞平 《台湾海峡》2002,21(3):328-331
通过对厦门海域一个具体海面溢油事例的研究,探讨了鉴别海面溢油源的正构烷烃气相色谱指纹法及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令人满意。该方法包括样品的前处理、GC测定和数据分析。其整个操作流程短,且较简便易行,尤其是选择正十七烷(n-C17)、正十八烷(n-C18)、姥鲛烷(pri)、植烷(phy)和正二十烷(n-C20)等特征烷烃作为判据,可信度大,对于经历一定风化作用的海面溢油仍可进行有效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6.
147.
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全球低海平面时,巽他陆架大面积暴露,其上的植被类型对于生物多样性演化和全球陆地碳储库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植被重建结果仍存在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LGM时巽他陆架主要分布稀树草原植被,雨林只零星存在于少数区域;而一些数值模拟结果和沉积记录显示巽他陆架上不存在大面积跨赤道的稀树草原,雨林植被仍占主导。LGM时巽他大陆北部可靠的植被记录十分有限。本研究依据靠近巽他陆架北部古河流入海口的沉积物岩芯,利用叶蜡烷烃含量和正构烷烃平均链长指标重建LGM时北巽他大陆的植被信息,结果显示平均链长在22~14.5 kaBP期间出现最大值,推测相对于全新世,冰期时巽他大陆北部草本成分增加。海平面降低使得冰期太平洋沃克环流减弱,呈现类厄尔尼诺状态,导致巽他大陆地区干旱加重,特别是赤道外围区域(南北纬7°以外)降水季节性增强,这种气候状态可能是草本植被成分增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8.
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地质流体类型多样,并在更加高温-高压条件下表现出更强的活跃性和未知性.本文以25~425℃、5~105MPa条件下的CH4/C3H8/C6H14/C8H18-水和C6H14/C8H18-CO2-水体系为例,利用原位可视化微米石英管模拟系统和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平台,开展了低温低压到高温高压全过程条件下有机-无机流体混溶过程微观可视化热模式研究,系统探讨了各体系流体在温度压力增加过程中的混溶过程、规律和微观混溶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烷烃-水和烷烃-CO2-水体系的混溶不是瞬间完成的,实验过程中不同物质间的混溶程度整体上均随温压升高而逐渐增强,根据物理模拟实验可分为明显开始混溶、分段动态混溶和基本完全混溶3大阶段,结合物理热模拟和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又可将烷烃-水和烷烃-CO2  相似文献   
149.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地区海相地层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烃源岩也进入高—过成熟阶段,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对研究区二叠系、志留系、寒武系和震旦系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研究表明,区内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表现为细菌和藻类生物的贡献。对正构烷、类异戊二烯烷、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米仓山南缘震旦系灯影组的沥青来源于下寒武统烃源岩。该研究为大巴山、米仓山地区和四川盆地乃至南方海相地层的油气特征、油气源对比以及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0.
小球藻和三角褐指藻中脂肪酸和长链烷烃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小球藻(Chlorela s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合成有机物中长链烷烃和脂肪酸的组成和丰度.结果表明,小球藻中的脂肪酸以14:0、16:1、16:0、20:5为主,其中16:0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43%,具绝对优势.三角褐指藻中的脂肪酸组成显示16:1、16:0、20:5占优势.其中16:1和16:0两种脂肪酸含量相当.长链烷烃在两种藻中均以低碳链分布,优势组分集中在C16~C21碳链之间.小球藻中C17具有明显丰度,而三角褐指藻中长链烷烃含量差别不大.两种微藻中的长链烷烃组成都没有奇偶优势碳链分布的特征,这与陆源植物中长链烷烃明显的奇偶优势分布特征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对判断不同微藻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别,以及对以长链烷烃和脂肪酸为生物标志物研究我国近岸海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