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1篇
  免费   349篇
  国内免费   678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2132篇
海洋学   166篇
综合类   242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51年   6篇
  1950年   11篇
  1949年   9篇
  1948年   18篇
  1947年   6篇
  1946年   10篇
  1945年   13篇
  1944年   21篇
  1943年   12篇
  1942年   14篇
  1941年   17篇
  194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通过对水西沟群(J1-2sh)古植物、古孢粉化石组合特征等系统的研究,对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西山窑组(J1x)古气候类型进行了区分;并据此认为西山窑组(J1x)为一套气候地层层序,相应划分为四个体系域:即低水位、湖泊扩张,高水位及湖泊收缩体系域。再结合一些岩性岩相等特殊标志,对十红滩东部外围地层层序进行了划分,结果与十红滩矿区地层层序本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2.
王燕宁  王海峰 《贵州地质》2004,21(2):136-136
据科技日报南京6月3日电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研究员和他的国内外同事经历了近6年努力,在5亿8千万年前的我国贵州瓮安动物化石群中,找到了两侧对称动物胚胎化石。这一发现将两侧对称动物可靠化石记录的历史前推到了寒武纪之前4千万年。这一发现在今天北京时间1 4:0 0时,通过网络作为特快新闻的方式向全球公布了。陈均远等人通过对1 0块保存精致的两侧对称动物化石开展研究。这些精致的两侧对称动物化石,发现于贵州瓮安前寒武纪陡山沱组瓮安含磷段,距今约5亿8千万年。由于最新发现的这类两侧对物化石很小,只有0 2毫米,其生存的…  相似文献   
83.
拉孜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南部发现中、晚三叠世放射虫动物群,提供了该地区深水动物群新资料和混杂岩地层的年代依据。从原修康群(T3X)解体出中贝混杂岩(T2-3Z^M)和破姆弄混杂岩(J3K1P^M),前者形成于中-晚三卺世,后者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并由此揭示缝合带具有多旋回碰撞演化特征:冈底斯地块昂杰组(C2P1a)玄武岩的发现,表明藏南晚古生代超级冈瓦纳古大陆开始裂解:  相似文献   
84.
张建东  朱志新 《新疆地质》2004,22(2):160-163
依据英吉沙县卡拉巴西塔克山新发现的牙形石化石,结合所发现的腕足、珊瑚等化石,认为库山河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阶中晚期.其生物群面貌与中国南部同期陆架相(珊瑚一腕足相)地层生物面貌相似.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泥盆一石炭系界线位于库山河组和克里塔克组之间.  相似文献   
85.
豫西济源谭庄组河流沉积中的Stipsellus遗迹组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豫西济源盆地上三叠统谭庄组下段为曲流河沉积。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谭庄组河流沉积特征,划分了4种不同河流沉积组合类型,识别出Stipsellus遗迹组构,并发现该遗迹组构常与曲流河沉积物伴生,可作为此类沉积的典型生物遗迹标志。其中,Stipsellus sp.A代表发育在河漫滩较浅水体下或潮湿的软底细粒沉积物中的一种遗迹组构类型;Stipsellus sp.B则代表发育在曲流砂坝上部的男一种遗迹组构类型。  相似文献   
86.
浙江省老虎洞组和黄龙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省老虎洞组、黄龙组生物地层的研究较薄弱,尤其是笾化石带的建立不够系统,使地层的正确划分和对比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精测浙江省桐庐县杨家老虎洞组、黄龙组地层剖面,系统采集了筵化石样品,经筵薄片研究。自下而上新建2个筵化石带:Profusulinella simplex带和FusulineUa bocki—Fusulina mayiensis带(二带化石归属达拉阶)。并与浙江长兴、杭州、常山地区的老虎洞组、黄龙组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的划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Profusulinella simplex带上延至黄龙组中一下部,  相似文献   
87.
在二叠系坚扎弄组中新发现Glossopteris sp,Yuania sp.等植物化石,证实所含植物群属华夏-冈瓦纳混生植物群.对达雄群、乌郁群进行了重新厘定,新建新近系布嘎寺组(N1b)、洁居纳卓组(N2Qj).识别出3个构造层序、12个层序和7类沉积体系,建立了晚古生代至新生代的构造沉积序列.查明措勤盆地性质为构造复合盆地.发现新生代碱性正长岩和富钾火山岩,初步认定其为地壳加厚、地幔拆沉的产物.确认麦堆蛇绿混杂岩带属班公湖-怒江带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88.
2000-2002年间,笔者等在进行1∶25万申扎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并测制了一条较完整的(从下奥陶统-上二叠统连续出露)古生代地层剖面,采得大量多门类古生物化石.首次在西藏境内发现了早奥陶世阿雷尼格阶最底部的笔石化石带代表分子Tetragraptus(Paratetragraptus)approximatus和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珊瑚动物群的重要分子Waagenophyllum indicum var.crassisetatum,Liangshanophyllum streploseptatum等.分别建立了下奥陶统扎扛组和上二叠统木纠错组.不仅完善了该区古生代地层序列,也为研究青藏高原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活动和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9.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硅质岩中发现三个放射虫动物群组合, 其地质时代分别为中、晚三叠世,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 硅质岩为生物成因. 中、晚三叠世硅质岩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硅质岩SiO2平均含量分别为90.24%和92.58%, Al/(Al+Fe+Mn)平均值分别为0.75和0.74, MnO/TiO2平均值分别为0.36和1.24, Ce/ Ce*平均值分别为1.15和1.03, LaN/ CeN平均值均为0.85和0.93, 为生物成因大陆边缘型硅质岩. 早白垩世硅质岩SiO2含量为94.12 %, Al/(Al+Fe+Mn)比值0.59, MnO/TiO2比值4.30, Ce/ Ce*为0.60, LaN/ CeN平均值1.59, 为生物成因远洋型硅质岩. 中、晚三叠世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组合及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表明雅鲁藏布江地区中、晚三叠世存在强烈裂陷海盆构造环境;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放射虫硅质岩和层状玄武岩组合代表藏南特提斯初始洋盆环境; 早白垩世放射虫硅质岩及共生的枕状玄武岩代表藏南特提斯成熟洋盆.  相似文献   
90.
The 1.86 Ga Liangtun-Kuangdonggou complex (LKC) is one of the oldest alkaline syenite bodies so far discovered in China. This syenite suite has elevated contents of total alkali (K2O Na2O), with an average of 10.50%, and a mean Rittmann Index (σ) of 6.48. The intrusions have slight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K2O than those of Na2O on a weight percent basis, indicating the rocks belong to potassium-rich alkaline syenite series. Total rare-earth element concentrations (∑REE ) of the rocks are relatively high, ranging from 324×10 -6 to 1314×10 -6, with a mean value of 666×10 -6. The REE patterns are subparallel and rightward steep with (La/Yb)N >33, showing mild negative to positive Eu anomalies (δEu: 0.63-1.15). All samples exhibit strong LILE and LREE enrichments and TNT (Nb, Ta, Ti) and P depletions in multi-element spidergrams. On the εSr(t)-εNd(t) correlation diagram, most analytical data points plot within the enriched mantle field with low ( 87Sr/86Sr)i ratios (0.7045-0.7051) and negative εNd(t) values (-3.72--3.97), falling among those kimberlites from Fuxian County, Liaoning Provinve, from Mengyin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Ⅱ-type kimberlites from South Africa. These characteristics imply that the LKC-rocks may have the same source as the above-mentioned kimberlites, i.e., they have close connections to the materials derived from enriched mantle reservoirs, further revealing that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had been highly enriched before 1.86 Ga. Geodynamically, the LKC-rocks were formed in a within-plate environment with close genetic connections to rift-related alkaline magma activities possibly controlled by ancient mantle plu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