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刘建兵  J C Aitchison 《新疆地质》2003,21(1):116-117,T001
羊卓绒错混杂岩是一条长达2 000 km的构造破碎岩带,出露于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该缝合带于新生代欧亚碰撞后闭合,记录了特提斯海洋中的残留部分.混杂岩发育于印度板块北部大陆边缘与其以北地体的一次大的碰撞事件中.这次碰撞到底是欧亚碰撞的主事件还是一次早期碰撞事件尚不确定.由于混杂岩是碰撞期间地层不断破碎而形成的,因此地层中的任何岩石古生物学资料对于确定混杂岩的成因及形成时代是有意义的.该混杂岩中发育大量的放射虫硅质岩和燧石,它们可以提供大量的古生物学证据.文中所描述的提索期放射虫,采自于江孜县白洒村附近的一个原地岩块.为典型的东特提斯属种,可与西特提斯的属种对比,其中大部分属种为主要属种,有稳定的地层时限分布,如:Archaeodictyomitra apiarium(Rust),Archaeodictyomitra minoensis(Mizutani), Archaeodictyomitra patricki Jud,Eucyrtidiellium pyramis(Atta),和Protunuma japonicus Matsuoka &Yao,它们分别对应于在西特提斯所建立起来的“统一组合区带”(Unitary Association Zone)的8—22,9—12,13—22,12—13,7—12区带,尤其是后4个放射虫种,有非常短的地层分布,能够将地层年代确定得非常具体.这对于西藏广泛分布的海相含放射虫岩石地层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2.
秦岭造山带蛇绿岩带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秦岭造山带勉略蛇绿岩带和二郎坪蛇绿岩带中的古生代硅质岩具低Si/Al比值(勉略硅质岩为52.14~683.52, 二郎坪硅质岩为12.29~58.62)、低Fe2O3含量(分别为0.01~0.35和0.02~1.24)和高的Al2O3/(Al2O3+Fe2O3)比值(分别为0.82~0.99和0.83~0.99), 所有硅质岩的SiO2与Al2O3均呈现负相关关系, 表明陆缘泥质物对它们的形成影响很大. 二郎坪硅质岩Lan/Cen=0.9~1.15, Ce/Ce*=0.95~1.15, V, Ni和Cu略低, 与大陆边缘环境硅质岩的特征值相一致. 但勉略硅质岩的Lan/Cen=0.88~1.43, Ce/Ce*=0.71~1.18, V, Ni和Cu的含量则相对较高, 与洋中脊或远洋盆地硅质岩的相关值较为相近. 结合蛇绿岩带与硅质岩相伴生的基性熔岩特征分析, 古生代期间, 由二郎坪蛇绿岩代表的弧后洋盆于中奥陶世后盆地开始收缩规模逐渐变小的同时, 南秦岭区还处于伸展拉张状态, 并于早石炭世在勉略一线形成一个相对较开阔的洋盆.  相似文献   
123.
滇东南八布蛇绿混杂岩中的早二叠世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庆来  刘本培 《地球科学》2002,27(1):1-3,T001,T002
报道了采自滇东南八布蛇绿混杂岩燧石岩块中的放射虫化石。该放射虫组合包括Pseudoalbaillella scalprata Holdsworth and Jone,Pseudoalbaillella sakmarensis(Kozur),Pseudoalbaillella lomentaria Ishiga and Imoto,Quadriremis robusta Nazarov and Ormiston,Polyfistula hexalobata Nazarov and Ormiston,Lattentifistula texana Nazarov and Ormiston,Latentifistula crux Nazarov and Ormiston,Tormentum sertulum Nazarov and Ormiston,Nazarovella phlogidea Wang,Ormistonella robusta De Wever and Caridroit,Hegleria mammilla (Sheng and Wang)等。它以Pseudoalbaillella lomentaria为特征种,可以与日本、美国及我国西南地区早二叠世放射虫组合对比,指示扬子板块和印支地块之间的早二叠世沉积盆地为开阔的深水盆地。  相似文献   
124.
With abundant deep-water upper Permian sediments,Guizhou is an ideal place for the re-search of radiolarian biostratigraphy of Upper Permian.The sections of Sidazhai and Lekang in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 are studied.Lithology and biostratigraphy of the siliceous rock sequence of uppermost Permian in the two sections are introduced.Radiolarian assemblage zones,Neoalbaillella optima assem-blage zone and Klaengspongus spinosus assemblage zone in ascending order are established for the top-most Permian of southern Guizhou.The Klaengspongus spinosus zone has been the topmost radiolarian assemblage zone of Permian,which is also correlated with former ones in a considerable depth.  相似文献   
125.
甘肃北山中泥盆统砾岩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笔者于甘肃北山地区墩墩山一带中泥盆统三个井群砾岩内的硅质岩砾石中发现放射虫,经鉴定主要为空滴虫类(Inaniguttids),有两个属:Inanigutta sp.(空滴虫)和Inanibigutta sp.(双壳空滴虫)。这两个属在世界上主要见于奥陶-志留纪,我国华北地区主要产在奥陶纪。表明北山于泥盆纪碰撞造山时,墩墩山之北被抬升成山系,奥陶系含放射虫的硅质岩被剥蚀后向南搬运到墩墩山山前磨拉石盆地中沉积下来。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放射虫的发现为北山地区泥盆纪碰撞造山作用和磨拉石盆地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26.
汉中下志留统放射虫硅质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文厚 《沉积学报》1997,15(3):171-173
汉中梁山地区的放射虫硅质岩成层性好,层次多,厚度较大,分布面积较广,主要同充填石英的放射虫铸型与隐晶质、微晶质的玉髓、石英及少量伊利石泥质基质构成。岩石中SiO的平均含量在90%以上。从岩石学碱性条件下转变和分解,析出SiO,造成有利于硅质生物大量繁殖的条件。本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放射虫硅质岩形成在水深相对较浅的深水陆棚与大陆坡过渡带上,水深约在200m左右。  相似文献   
127.
造山带断片型地层层序恢复实例剖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庆来  方念乔 《地质科学》1997,32(3):318-326
南皮河组和怕拍组分布于昌宁一孟连带西缘的耿马、沧源、澜沧地区,前人将其分别划归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新的研究表明,它们不是连续地层,而是由多个地层断片组成。通过逐个地层断片研究,恢复了该区被动陆缘的地层序列。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地层划分,厘定了弄巴组、南皮河组和怕拍组。进而探讨了该被动陆缘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28.
通常人们一直认为阿木岗(戈木日)群是所谓“羌塘地块”的前寒武纪或前泥盆纪基底,曾发现古生物化石的“中泥盆统”查桑群和“下二叠统”鲁谷组等是其上的晚古生代盖层沉积。本次工作在阿木岗群和鲁谷组中分别发现中-晚三叠世放射虫化石组合;在查桑群中发现二叠纪中-晚期放射虫化石组合。结合野外实际考察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就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9.
通过对层状放射虫硅质岩的岩石学和火山凝灰岩岩石类型的特征研究,认为渭北奥陶系的放射虫硅质岩是由远源的火山喷发物提供了SiO2的来源,造成有利于硅质生物大量繁殖的条件,死后堆积海底,最终转变为层状放射虫硅质岩。从而进一步推断,本区中、上奥陶统的沉积形成于海平面大规模上升的远洋或半远洋的深水环境。火山凝灰岩则是岛弧火山喷发的产物,反映本区曾一度是华北板块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北部边缘部分。  相似文献   
130.
李日俊  吴浩若 《地质论评》1997,43(3):250-256,T002
通常人们一直认为阿木岗(戈木日)群是所谓“羌塘地块”的前寒武纪或前泥盆纪基底,曾发现古生物化石的“中泥盆统”查叠群和“下二叠统”鲁谷组等是其上的晚古生代盖层沉积。本次工作在阿木岗群和鲁谷组中分别发现中-晚三叠世放射虫化石组合;在查桑群中发现二叠纪中-晚期放射虫化石组合。结合野外实际考察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就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