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利用取自冲绳海槽北部的8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其中的放射虫壳体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Q-型因子分析得到3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90.2%;3个主因子划分出了3个放射虫组合,它们的分布和组成与研究区的水团有很好的相关性。组合I以Tetrapyle circu-laris、Tetrapyle quadriloba 和Ommtartus tetrathalamus tetrathalamus等属种为主要分子,分布在西北部陆架和陆皮区,反映陆架水与对马暖流水相互作用的混合水环境;以Lithelius minor、Dic-tyocoryne profunda、Stylodictya multispina、Acrosphaera spinosa、Dictyocoryne truncatum、Spongaster tetrars、Stylodictya arachnia和Ommatartus tetrathalamus tetrathalamus等属种为主的组合Ⅱ,在东南部海槽区占优势,反映黑潮流系影响的海洋环境,同时其分布和组成又受水深的制约;以 Te-trapyle quadriloba和Monozonium pachystylum为主的组合Ⅲ仅解释了总方差的8.3%,其分布没有明显的优势区域,可能代表黑潮水到混合水的过渡环境。这3个组合的分布和变化也反映了各水体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42.
东太平洋CC区1787号岩心的微体化石及地层层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4年“向阳红09号”调查船自东太平洋CC区获取的1787号岩心(8°23.49'N、141°56.13'W,水深为5070m,岩心长为810cm),对其中的微体生物(放射虫、硅藻、硅鞭毛藻、抱粉)地层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不同的分析样品,采取了不同取样间隔,如放射虫每隔5cm取样1个,共采样162个;硅藻每隔8~9cm取样1个,共采样82个;孢粉每隔20cm取样1个,共采样34个.  相似文献   
143.
西藏南部下鲁硅岩晚侏罗世罩笼虫(放射虫)新材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浩若 《现代地质》2000,14(3):301-306
下鲁硅岩为藏南日喀则地区雅鲁藏布蛇绿岩南侧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硅质岩系。本文补充描述了该岩系中 4块标本的罩笼虫亚目放射虫化石 1 6属 2 3种 ,包括 8个新种。加上这些标本原已描述过的 1 8属 3 3种 ,共有 3 4属 56种。所有的属和近一半的种见于北美西部 ,可与那里的晚侏罗世放射虫分带很好地对比 ,它们分别相当于那里牛津期的 2 γ亚带和晚启莫里期—早提索期的 3 β亚带。动物群具特提斯生物地理区特征 ,但与西特提斯的地中海地区同期动物群显然不同 ,可能当时东特提斯与太平洋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4.
曹德斌  刘发刚 《中国区域地质》2000,19(2):127-130,186,T001
通过1:5万孟连县、景信幅的区域地质调查,在孟连县北西1:20万孟连幅原划的“西部拉巴组”(原定为下二叠统)中,采获Entactinia-Entactinosphaera组合共4个属6个种的放射虫化石,结合岩性组合、沉积相等特征,重新更正为中-上泥盆统曼信组。为研究该区的地层展布、大地构造环境、古地理、构造活动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5.
笔者于1996年5月发现澜沧江南段(景洪)洋壳蛇绿岩套的重要组分--红色放射虫蛙质岩和枕状玄武岩。并与蛇绿岩套的另一端元组分-发育于南联山、三达山之超基性、基性岩体-M型花岗岩类,共同组成蛇绿岩套。澜沧江南段(景洪)洋壳蛇绿岩套的发现,是近年来对澜江“缝合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之一。  相似文献   
146.
晚奥陶世北秦岭弧后盆地放射虫组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崔智林  华洪 《地质学报》2000,74(3):254-258
陕西渭北地区旬奥陶世裂陷成深水环境9,构成北秦岭弧后盆地的一部分,接受了一套碳酸盐岩斜坡相沉积。在其下部地层首次分离出一个保存良好,属种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化合Inanibigutta aff.inconstans-Syntagentactinia biocculosa组合,计有7科、14属、23种、4新种,以Inaniguttidae、Haplentactiniidae、Polyentactinii  相似文献   
147.
罗辉 《地学前缘》2005,12(2):45-50
在土耳其北部Sinop盆地Kayadibi剖面上发育了一套以红色灰岩及红色硅质岩为特征的,被称之为Kapanboˇgazi组的远洋或半远洋环境下的海相红色沉积。其中的硅质岩里产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放射虫化石。其放射虫组合以Crucella cachensis, Alievum superbum?, Patellula verteoensis, Patellula ecliptica, Dictyo mitra multicostata, Pseudodictyomitra pseudomacrocephala, Halesium triacanthum, Pessagnobrachia fabia nii, Pseudoaulophacus putahensis 和Paronaella communis 等属种同时出现为特征,可以与北美、西特提斯及俄罗斯等地建立的Alievum superbum 放射虫带对比,时代为土仑期。  相似文献   
148.
在广西钦州地区小董镇大虫岭层状硅质岩剖面中,发现在乐平统底界附近,稀土元素地球化学Ce/ Ce*值的高异常带、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中Ce正异常层段(背景为负异常)以及岩性特征的明显变化段,与放射虫动物群的突然变化层位相吻合。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前乐平世海洋动物灾变事件在本剖面中有很好的响应。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瓜德鲁普世末期全球性海退引起的,事件持续的时间较长,相当于卡匹敦期的晚期。  相似文献   
149.
滇西北香格里拉地区上三叠统哈工组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并发育大量的沉积混杂岩块。硅质混杂岩块中含有大量的放射虫及竹节石生物化石。放射虫自中泥盆世到中三叠世均有分布,竹节石时代为中泥盆世。不同时代的硅质岩均为生物成因硅质岩,其Al2O3/(Al2O3+Fe2O3)比值介于0.58~0.96之间。北美页岩标准化的稀土模式比较平坦,具弱的Ce负异常或明显的正异常,Eu异常不明显,总体表现为大陆边缘型硅质岩的特征。生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甘孜-理塘盆地自早泥盆世裂开。根据硅质岩和硅质泥岩的稀土元素特征,该盆地演化经历了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缓慢扩张的构造活动期和早石炭世晚期至早三叠世的快速扩张期,以及中三叠世晚期的向西俯冲阶段。晚三叠世,甚至侏罗纪,该盆地仍然发育有深水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50.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三叠系如年各组放射虫硅质岩的w(SiO2)为71.16%~90.06%,w(Si)/w(Al)为49~71,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硅质岩样品的w(Al2O3)/w(Al2O3 Fe2O3)为0.63~0.81,w(V)<23×10-6,w(V)/w(Y)<2.8,w(Ti)/w(V)>26, 具有大陆边缘型硅质岩的特征.大部分样品的稀土元素w(Ce)/w(Ce*)为1.02~1.47, w(La)N/w(Ce)N为0.75~1.07, 为大陆边缘型硅质岩,仅一件样品的稀土元素具有大洋盆地硅质岩的特征.对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浊积岩、玄武岩岩石组合的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在中三叠世拉丁期处于强烈裂陷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