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5篇
  免费   285篇
  国内免费   617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08篇
地质学   1371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61.
山东省胶南地区斜长花岗岩的发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胶南地区斜长花岗岩与中元古代变辉长岩相伴产出,由60%的斜长石和40%的石英组成。化学成分以高硅,低至中等的铝、低K2O为特征,与大洋斜长花岗岩相似,其单颗粒锆石Pb-Pb同位素年龄是(1370.6±14.3)Ma。  相似文献   
162.
文登南部陆—陆碰撞与流体成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对胶南-文荣碰撞带东段,即文登南部陆-陆碰撞带地质特征研究,探讨了Ag→Au,Ag→Au→Au,Pb,Zn→Au,Cu这一明显的矿化分带性与碰撞机制的关系,详细研究了碰撞带中石英包裹体特征,尤其是深入研究了石英包裹体中H2O和CO2含量变化特征与碰撞带中挤压构造及伸展构造耦合关系,提出了碰撞驱动流体与成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3.
大陆俯冲化学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李曙光 《地学前缘》1998,5(4):211-234
碰撞造山带陆壳岩石中柯石英和金刚石的发现证明在碰撞造山过程中,一侧陆壳可俯冲到地幔深度。在这一俯冲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俯冲陆壳岩石必然会发生一系列地球化学变化,并会与周围的地幔物质发生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相互作用。认识这些地球化学变化及相互作用,并以此制约大陆壳俯冲的动力学过程是陆壳俯冲化学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文中以大别山陆壳俯冲为例,总结了陆壳俯冲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大别山造山带,扬子陆块是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开始向华北陆块下俯冲,并在230~218Ma达到峰期超高压变质作用。该俯冲板块可能在200~190Ma断离,从而使陆壳俯冲终止。伴有超高压变质作用的陆壳深俯冲作用可能仅在两个较大陆块碰撞时才发生。超高压岩石的折返至少经历了两次快速抬升。最初一次是在陆壳俯冲时期(228~210Ma),超高压岩石由逆冲构造推至中地壳并构造就位于角闪岩相围岩中;第二次是在俯冲板块断离之后(200~190Ma)由浮力推动超高压岩石与其围岩一起快速抬升。在俯冲过程中,俯冲陆壳可以析出流体交代改造上覆楔形地幔。该富集地幔在俯冲陆壳断离之后可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具有Nb,Zr,Ti亏损及?  相似文献   
164.
本文讨论热层中氧原子与电子及中性粒子的碰撞,对氧原子在基态2P43P的精细结构能级上布居的影响。计算了750K和2000K两个热层模式的、夜间和白昼、140至400公里高度间的精细结构能级激发温度。计算中,采用了一系列3P1态的中性粒子碰撞去激发等效截面的假设值。基于Takao Tohmatsu由研究日气晖氧原子1302埃三重线相对强度提出的意见,得到各热层状态的激发温度下限值。  相似文献   
165.
曾有学者认为,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左右,我国发生了一次大的地质碰撞事件,由此形成了一个与今天的青藏高原非常类似的“东部高原”。近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李祥辉教授等在《地质学报》发表论文,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说法,而且在时空分布上提出了新论点。  相似文献   
166.
刘勇  李玉成  滕斌  吴浩 《海洋学报》2008,30(2):137-146
基于线性势流假定,对斜向波作用下带横隔板局部开孔沉箱防波堤的水平波浪力进行了理论研究。给出了开孔沉箱法向水平力和横隔板受力的理论计算方法,在极限情况下波浪力的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已有结果一致。利用数值算例分析了开孔沉箱总水平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孔沉箱法向总水平力的减小主要集中于结构上半部分波浪影响范围以内。增加单个开孔沉箱的长度有利于减小结构所受总水平波浪力。当波浪入射角或沉箱前开孔墙孔隙影响系数幅值较大时,开孔沉箱横隔板上总水平力的最大值要超过相应的沉箱法向总水平力,此时要注意横隔板的强度问题。  相似文献   
167.
双湖-澜沧江缝合带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板块缝合带,在带内的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中获得251.5±2.6Ma年龄,表明韧性变形的时代为晚二叠世,认为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双湖-澜沧江缝合带A型俯冲碰撞期构造变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8.
船舶碰撞距离直接影响船舶碰撞危险度的大小。分析了影响船舶碰撞距离的因素:会遇 态势、船舶的操纵性能、船舶尺度、船舶速度等;给出目标船静止不动时和目标船有运动速度时的 船舶转向避让时碰撞距离数学模型,为研究船舶碰撞危险度和船舶自动避碰决策系统提供理论依 据。  相似文献   
169.
娄敏  明海芹 《海洋通报》2015,34(1):113-120
基于ANSYS/LS-DYNA动力学分析软件,采用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法,对坠物撞击海底管道的过程进行数值仿真。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得出:相同坠落物能量的情况下,悬空管道的凹陷损伤深度与裸露管道的相比偏小,且随着坠落物能量的增加,其差值增大;随着坠落物速度、坠落物质量的增大,管道撞击部位凹陷变形加剧,海底管道悬空段的最大振动幅值增大;相同坠落物能量的情况下,坠落物与悬空管道的接触面积越小,悬空管道的损伤深度越大;海床土体参数(剪切弹性模量、内摩擦角、密度)的变化对悬空管道的凹陷损伤深度及悬空段的最大振动幅值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0.
同碰撞海沟沉积可为重建板块缝合带大地构造演化、约束陆块初始碰撞时间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改则县亚多组和日土县多仁组进行了沉积学、岩相学、碎屑锆石年代学、重矿物研究。沉积学分析表明,多仁组、亚多组沉积于海底扇环境。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限制了最早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多仁组、亚多组砂岩Q:F:L分别为52:4:44、32:8:60,均以丰富的沉积岩和酸性火成岩岩屑及少量的变质岩屑为特征;重矿物以磷灰石、锆石、电气石等稳定重矿物为主。多仁组和亚多组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模式,主峰分布在350~200 Ma、550~450 Ma、900~750 Ma、1900~1800 Ma、2550~2450 Ma范围内。这些数据表明,亚多组、多仁组碎屑物质来源于沉积区北侧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增生杂岩及南羌塘岩浆岩。多仁组、亚多组出现的大量沉积岩岩屑,表明物源区经历了广泛的构造缩短作用,导致沉积岩和同期岩浆岩被剥蚀,因此多仁组、亚多组是拉萨-羌塘同碰撞的产物。据此推断,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改则-日土区域拉萨-羌塘初始碰撞发生在晚侏罗世多仁组、亚多组沉积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