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2篇
  免费   1355篇
  国内免费   860篇
测绘学   174篇
大气科学   176篇
地球物理   3238篇
地质学   3009篇
海洋学   27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97篇
自然地理   14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244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257篇
  2012年   286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217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95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231篇
  1995年   231篇
  1994年   196篇
  1993年   184篇
  1992年   160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1954年   3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山东省临邑县临盘镇地裂冒喷水油灾害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7月临邑县临盘镇西十二里村发生地裂冒喷水油灾害:对此次灾害研究认为,灾害发生前地应力已有明显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油田开发难以直接引发断层的活动。因此,地裂冒喷水、油灾害是因活动性断昙——临邑断层在局部薄弱部位活动而引起的,断层活动使地下流体顺断层涌出地表,是自然地质灾害。灾害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面不均衡沉降耦合使得地下应力布不均习,导致在断层的薄弱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并引发灾害发生。灾害发生已使得地下不均衡应力得以释放,近期内再次发生灾害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2.
方差体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维地震数据体反映了地下一个规则网格的反射情况。当遇到地下有断层或某个局部区域地层不连续变化时,一些地震道的反射特征就会与附近地震道出现差异而导致地震首局部的不连续性。三维方差体技术就是求取三维数据体所有样点的方差值来反映这种不连续性信息。通过该技术在济宁2号井某采区的实际应用,可看出,方差体技术在三维地震信息的自动拾取以及提高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精度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对断层、陷落柱有良好的自动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73.
对泉店井田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阐明了断层及褶曲的分布,探讨了井田的构造演化,分析了构造特别是断层对二1煤层的影响,为今后煤矿开发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4.
在野外地质工作及收集前人工作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该井田成煤的地质背景,研究了井田的构造形态、产状及规模,探讨了缓倾角断裂展布规律、形成机制及控煤规律,并对下一步主要勘探区段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5.
GPS跟踪装置     
  相似文献   
76.
77.
利用FY-1C连续两年的遥感资料,以敦煌辐射校正场为分析区,系统分析了FY-1C可见光、近红外通道的衰减特征,开展了通道衰减订正试验。分析结果表明,FY-1C除可见光通道1衰减强烈外,其它各可见光、近红外通道衰减性能稳定。利用统计分析法,可以建立定标系数衰减订正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订正后的定标系数与2000年辐射校正场外定标实验结果一致性很好。更新后的定标系数可以有效克服通道衰减带来的通道反射率测值误差,提高FY-1C可见光、近红外通道遥感资料定量应用的精度。  相似文献   
78.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和前沿研究领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随着地质工作者刻划和认识地下地质体构成、结构的能力及研究和预测沉积盆地能量场(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及其演化能力的不断提高,以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为核心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证实了油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并妆步提示了优势运移通道的微观和宏观控制机制,从而使基于油气运移路径三维预测的油气藏定位预测成为可能;(2)证实了幕式快速成藏过程并初步揭示了幕式成藏的驱动机制、有利场所和地球化学识别标志,突破了油气成藏是一个缓慢渗流过程的传统模式;(3)深盆气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进展,从而突破了背斜成藏的传统观念,使“向斜”(盆地凹陷区)成为一些盆地寻找大型天然气藏的重要场所。沉积盆地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保存条件、活动构造背景下油气晚期快速成藏过程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9.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厘定并阐述了辽西地区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推覆构造的宏观构造格局、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形成该构造体系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该区的逆冲构造系统由6条主干逆冲断层组成。分布于西北和东南缘的两条最外缘逆冲断层走向为ENE,居于其间的逆冲断层呈NNE-NE,而且,向东北和南西方向这些断层具有汇合的趋势。在东北端收敛于凌源-东官营子断裂(“内蒙地轴”南缘断裂)上,而在西南端则汇拢于大屯-锦州断裂及其西延的密云-喜峰口断裂。总体上构成一个类似于双重构造(duplex)的巨型逆冲系统。该区逆冲作用始于中侏罗世之前,于株罗纪末达到高峰并基本形成了本区的推覆构造格局。本区逆冲断层系统,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东,与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西段以向北、北西逆冲为主的逆冲推覆构造明显不同。结合燕山中段发现的近东西向右行走滑断裂系统及其与本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时-空关系分析,指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是没燕山东西向构造带右行走滑作用因构造方向的改变发生构造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80.
济阳坳陷孤南洼陷低熟油成藏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建渝  田波等 《地球科学》2002,27(4):435-440
孤南洼陷具有丰富的低熟油资源,低熟油中的生物标志物以高伽玛蜡烷含量,植烷优势,低成熟度为特征。下第三系沙一段是低熟油的源岩,其岩性为富含藻类有机质的油页岩,油泥岩,低熟油在平面上环生烃洼陷分布,剖面上层位集中在沙二-沙一段,断层控制了低熟油的运移距离和聚集层位,低熟油的成藏模式有3种,即自源侧向运移聚集成藏,自源断层垂向运聚成茂混合运取成藏模式。孤南洼陷低熟油盆地内部以侧向运移,侧向充注入岩性-断块圈闭为主,形成单源油藏。在断藏带原油是以垂向运移及垂向充注断块圈闭为主,形成混源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