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4篇
  免费   1404篇
  国内免费   1148篇
测绘学   432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2294篇
地质学   4152篇
海洋学   32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80篇
自然地理   25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342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280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09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该震前1天曾发生MS5.4前震,震后余震活动频繁.截止到2月20日12时,该地震序列记录到4000多次余震,最大余震为2月12日MS5.7地震,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该地震前震的b值明显低于该区域正常活动的b值和余震的b值.这次地震位于西昆仑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的交汇区域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余震区NE向长70 km、宽20 km,分为主余震分布区和次余震分布区,其中ML4.0以上强余震基本位于NE向主余震分布区,N--S向的次余震分布区则以ML3.0左右地震分布为主,显示该部分可能受到主震的触发作用.于田地区曾发生的2008年3月21日MS7.3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0 km;2012年8月12日发生的MS6.2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 km.该地区的发震构造背景是:在NE向阿尔金断裂带尾端向SW方向延伸过程中,左旋走滑作用逐渐转换为拉张作用,形成多条左旋走滑兼具拉张作用的断裂. 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发震模式表现为:左旋走滑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与南段因速率差异而产生的小型构造盆地,在区域拉张作用力下顺时针旋转;2008年MS7.3张性地震后区域的伸展作用增强,导致盆地南侧的苦牙克断裂发生2012年MS6.2张性地震,该地震引起2014年MS5.4前震,两者激发其后在盆地北侧阿什库勒断裂发生了2014年MS7.3主震.   相似文献   
992.
山西峨嵋台地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对山西峨嵋台地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以谭家庄、南柳附近的2个阶区为界,将断裂分为西、中、东3段。谭家庄以西该断裂中更新世早期有过活动,之后未见明显活动迹象。谭家庄至南柳之间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全新世仍有活动,最新活动发生在(2.00~1.29)ka BP,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动速率≥0.36mm/a。南柳至西彰坡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明显,尚未发现全新世活动的直接证据,晚更新世以来断层滑动速率≥0.1mm/a。  相似文献   
993.
正以往的古地震研究主要以单条断层或者某一断层段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复发和破裂规律。其中蕴含一个潜在假设:各个断层或断层段落之间相对独立。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地震研究结果表明,相邻的断层,各个断层段落以及同一块体的边界断层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一些学者研究单条走滑断层的破裂行为,如在海原断裂带上,多个地点探槽开挖以及历史地震资料通过逐次限定方法,揭示出海原断裂带3个段落地震破裂行为具有一定的响  相似文献   
994.
Deep structure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of faults can be understood by observing and simulating the particular phase in a fault fracture zon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fault-zone seismic waves in the seismological domain. The present research status of fault-zone head wave and trapped wave a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recent progress in this fiel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spect on the utilization of seismic wave in fault struc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995.
利用2011~2013年南北地震带104个地磁测点3期流动地磁矢量测量的可靠资料,获得了2期该区域岩石圈磁场的动态变化。分析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局部磁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这种演化特征与该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均表现出异常特征,震后异常消失;(2)孕震过程中所产生的地震地磁异常空间大致以震中为圆心,半径约125 km;(3)孕震过程中垂直矢量的方向与龙门山断裂的构造运动呈反向,其矢量值在发震地点附近最小,这可能与该地震的类型为纯逆冲型有关。  相似文献   
996.
统计了重庆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主要为NE向。通过对地震活动、活动断裂分布、震源机制解的统计特征分析,指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与活动断裂的走向、震源机制解的一个节面走向基本保持一致,三者之间可相互印证。在地震应急工作中可快速建立等震线模型,从而确定灾区面积。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大柴旦—托素湖断裂进行遥感解译、野外地质调查,认为该断裂遥感迹象清晰、断层三角面发育、线性陡坎明显,分为东、中、西三段。断裂在东、西两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中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较弱。根据构造类别法认为该断裂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很可能是德令哈至大柴旦多次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998.
基于ANSYS LS-DYNA建立桥梁的墩-承台-桩-土有限元显式动力学模型,模拟桥梁的桩基础在承台上表面施加冲击荷载后完整桩和有断裂缺陷桩的竖向速度响应,分六桩-承台和八桩-承台两种桩基础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所要检测的基桩对应的承台上表面施加冲击力,产生的应力波通过承台到达下方的基桩后沿桩身向下传播,类似于低应变反射波法测桩的原理,应力波在到达桩底桩土交界面或者断裂面等阻抗变化较大处会发生应力波反射,在桩头处的竖向速度响应波形曲线中能识别出反射回的应力波,进而判别桩是完整还是存在断裂损伤;数值计算同时记录承台表面的竖向速度响应,发现承台表面的竖向速度响应波形比桩头处的竖向速度响应波形由于应力波在桩承台界面的多次反射而更加复杂,难以准确判断反射波。  相似文献   
999.
临潼-长安断裂带(FN )西段走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潼-长安断裂是渭河盆地内西安凹陷与骊山凸起的分界断裂,该断裂东北段位置和走向清楚,但西南段(神禾塬以西)的推测走向并无实证资料。在临潼-长安断裂西南方向延伸区域内,通过对3条总长近27km的人工地震勘探剖面解译,发现均存在北倾断裂异常,在其中1处异常布置的地质钻探剖面显示,上更新统和中更新统地层存在错断现象。这些勘探异常点被认为是临潼-长安断裂带中的最北侧断裂FN,其连线基本在1条线上,以大约SW240°的方向,延续了临潼-长安断裂带中段走向,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owth stages,spatial structures,quantitative fitting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parameters,growth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ud cracks by field survey,core observation and SEM analysis.The study shows that:(1) Mud crack growth can go through three stages,i.e.the syndiagenetic stage,the burial diagenetic stage(including early diagenetic stage,middle-late diagenetic stage) and the epidiagenetic stage.(2) Quantitative fitting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parameters allow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structure,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the growth environment of mud cracks.(3) Mud crack growth has three models,such as the unilateral growth model including the linear growth pattern,the curvilinear growth pattern and the bifurcation growth pattern,the multilateral growth model including the inteisectional growth pattern,the join growth pattern and the dispersed growth pattern,and the mixed growth model including the combination of any patterns listed above.(4) Modern mud crack growth usually undergoes four stages.Sand beds in sand-mud rhythmic strata can play a lubricative role on crack growth and provide enough sandy deposits for filling cracks.(5) Mud crack growth usually produces bifurcation and bifurcation angles which are mostly 120° or 90° that are related to sediment heterogeneity and released energy.(6)Factors affecting mud crack growth cover many aspects:clay content and salinity can control the number of mud cracks in different areas;terrain can control mud crack morphology;and different sedimentary cycles can control the growth patterns and filling models of mud cra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