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723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58篇
地质学   2282篇
海洋学   259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50年   3篇
  1947年   5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辽宁宽甸新生代火山岩和地幔包体He-Ar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宽甸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地幔包体及辉石巨晶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和流体含量分析表明,不同岩性稀有气体含量的差异反映了岩浆作用过程中轻、重稀有气体的分馏特性,较轻的稀有气体(He、Ne)比较重的稀有气体(Kr、Xe)具有更高的活动性和不相容性;该地区上地幔源区具有典型的MORB型源区特征,以辉石巨晶为代表;地幔包体的3^He/^4He值较低,可能与地幔上隆过程中富集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或地幔塑性变形作用丢失了部分原始He有关;大陆碱性玄武岩具有与大洋玄武岩截然不同的He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大陆区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了陆壳物质混染。地幔源区^40Ar/^36Ar值为350左右,二辉橄榄岩和碱性火山岩的^40Ar/^36Ar值比大气略高,可能有大气组分的混入。部分样品中有^21Ne、^22Ne、^129Xe、^134Xe和^136Xe相对于大气的过剩现象。  相似文献   
72.
渤海—鲁西地区的白垩早第三纪火山岩在渤海东部主要沿郯庐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分布,在渤海西部和鲁西地区主要沿北西向断裂带分布。白垩纪火山岩以安山岩类为主,早第三纪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岩浆源于富集型地幔,即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但明显亏损Yb、Ni和Cr等元素。火山岩的Sr和Nd同位素初始比值结果表明白垩纪的火山岩来源于Ⅱ型富集地幔,而早第三纪火山岩来源于接近原始地幔的略富集型地幔。这可能由于早第三纪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致使上地幔深部的亏损型物质上涌参与岩浆活动,与富集型地幔混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73.
攀西裂谷存在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陆裂谷以地幔上隆、岩石圈伸展、减薄、断陷和沉降为特征,伸展构造环境是大陆裂谷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本质特征。中国学者以前所认为攀枝花-西昌裂谷的主要标志是海西期层状堆晶杂岩、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印支期环状碱性杂岩和晚三叠世裂谷盆地沉积。最近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攀西地区海西期-印支期构造岩浆热事件是地幔柱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裂谷作用的产物。进一步对上扬子西缘二叠纪-三叠纪的沉积作用和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攀西地区不存在裂谷盆地沉积。该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为古陆隆起遭受剥蚀,晚三叠世断陷型类磨拉石建造是前陆走滑复合盆地的产物。本文根据对攀西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的岩浆活动、沉积作用、构造特征和地球物理资料等方面综合研究对攀西裂谷的存在提出质疑,并以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为主线探讨了攀西地区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74.
黑龙江省东部残留盆地群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由牡丹江断裂、敦-密断裂、依-舒断裂和大和镇断裂所控制的中新生代盆地群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合煤、含油气盆地。该盆地群的中新生代成盆过程以脆性伸展为主,发育断陷或裂陷层序,而坳陷层序(热沉降层序)不发育。古构造发育史、盆地沉降史和伸展史研究表明,研究区盆地群普遍经历了早期快速沉降(断陷期)-盆地衰减、抬升剥蚀-后期快速沉降-稳定衰减(或抬升剥蚀)。区内的成盆与构造演化过程分为涉及全区的中生代陆缘断陷期(J3-K1)、第一构造反转期(K2-E1)、新生代陆内裂陷期(E2-E3)和第二构造反转期(N)4个阶段,反映了两大盆地构造演化旋回。构造演化特征一方面为油气的多期成藏提供了盆地动力学条件,另一方面改造或破坏动、静态地质要素的时空分布及其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75.
根据康马地区三叠系吕村组和涅如组新发现的化石及区域地质背景 ,把该区的地层时代分别厘定为中三叠世中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和晚三叠世中晚期 ,并认为缺失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早期的沉积。研究表明康马地区三叠系与二叠系之间为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是“藏南运动”和“印支伸展运动”共同影响形成的。晚二叠世末至中三叠世早期 ,康马地区露出海面 ,接受剥蚀并形成喀斯特化风化壳。中三叠世末至晚三叠世 ,这一地区发生强烈伸展—裂陷 ,地壳迅速沉降 ,形成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发育巨厚的半深海—深海复理石沉积 ,并伴随大量基性岩浆贯入。涅如组下部有两期基性岩侵入 ,早期基性岩床形成于印支晚期 ,晚期穿层侵入形成于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76.
Sedimentological, cyclic-stratigraphic, paleomagnetic, and clay-mineralogical studies on the early Oligocene Yaxicuo Group in the Hoh Xil Basin, the largest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rovide abundant information of paleoclimate changes. A 350-m thick section in the middle-lower Yaxicuo Group was analyzed to reveal the climatic history that occurred in the Hoh Xil region during the early Oligocene interval 31.30-30.35 Ma, dated with the paleomagnetic chronostratigraph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dd and cold climate dominated the Hoh Xil region during the early Oligocene in general, being related to the global cooling and drying events that occurred in the earliest Oligocene. Within this period, relatively warm and wet climate accompanied by strong tectonic activity occurred in the 31.05-30.75 Ma interval; while add and cold climate and relatively inactive tectonics occurred in the 31.30-31.05 and 30.75-30.35 Ma intervals. Furthermore, spectral analyses of high-temporal resolution paleoclimatic records show orbital periods including eccentricity, obliquity, and preces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paleoclimate changes during the early Oligocene in the Hoh Xil region were forced by both tectonic activity and orbital periods.  相似文献   
77.
本文首先论述了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的规律,探讨了火山的类型,指出活火山和休眠火山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且第三纪以裂隙式喷发为主,第四纪以中心式喷发米。然后将有关火山旅游资源划分为属于岩石圈的火山旅游资源和火山岩区的水圈旅游资源。并提出东北区12个主要火山旅游区,即五大连池、镜泊、牡丹上、高丽山、长白山、龙岗、伊通、诺敏河--毕拉河、绰尔河、哈拉哈河和宽甸火山群。最后提出建设国家级火山风景名胜区等建设  相似文献   
78.
塔里木盆地是亚洲大陆腹地独特的巨型地质地貌单元,是研究新生代地球系统的天然实验室。新生代以来,它经历 了古近纪海湾、新近纪湖泊—三角洲平原、河流—湖泊—沙漠、沙漠—河流的地质演化过程,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是远程碰撞造山作用,造成盆地的封闭、气候干旱。古近纪以来,海湾盆地西低东高,构造挤压造成周缘山脉隆升和盆地 逐渐封闭,这是盆地演化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新近纪南高北低,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周围山脉持续隆升,早先形成的河湖 等地质地貌单元不断被周边山脉所封闭,形成塔里木盆地,发育大湖泊。第四纪以来,盆地西高东低,经历了最快速的地 球系统演化,形成中国较大的内流水系以及最大沙漠。内、外动力的耦合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地 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周缘新构造活跃,在巨型盆地内发育了河流、湖泊、沙漠、戈壁、雅丹、干盐湖等多种第四纪的 地貌类型。不同地质因素时空上相互作用,塑造着巨型盆地地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展示了极干旱地区地球系统第四纪 快速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9.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一线以东至太平洋西岩,大陆连缘中新生代盆地系的形成,中生代岩浆活动,盆地基本特征同Moho、岩石圈和软流圈及上地幔基本特征的内在联系等都表明,它们在时空和成因上有一定联系,可以纳入同一地球动力学过程之中,这种动力学机制可能与岩石圈界,地壳底界的拆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0.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演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王建  刘泽纯 《地质论评》1996,42(2):166-173
从孢粉植物分异及演变,干旱碎屑及膏盐沉积分布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的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新生代两个极端干燥气候期(膏盐发育期)分别出现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及上新世至第四纪。前者与老第三纪行星环流控制下的副热带干燥带有关,而后者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早第三纪盆地西部及周围地区的地势不象以前所认为的那么低平。在第三纪,昆仑山比祁连山低。晚新生代盆地向北推移了7-11个纬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