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0篇
  免费   2097篇
  国内免费   1851篇
测绘学   154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663篇
地质学   10059篇
海洋学   794篇
天文学   171篇
综合类   542篇
自然地理   236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280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485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462篇
  2011年   482篇
  2010年   416篇
  2009年   450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411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432篇
  2004年   415篇
  2003年   345篇
  2002年   416篇
  2001年   425篇
  2000年   404篇
  1999年   471篇
  1998年   412篇
  1997年   409篇
  1996年   433篇
  1995年   392篇
  1994年   410篇
  1993年   321篇
  1992年   339篇
  1991年   319篇
  1990年   272篇
  1989年   209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65年   6篇
  1958年   7篇
  1948年   11篇
  1945年   8篇
  1943年   8篇
  194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煤古植物学: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对50年来的文献分析,简要评述了煤古植物学这一分支学科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指出,煤古植物学尽管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受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它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992.
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实施以来促进了地层学的发展。通过对大洋沉积物的研究,利用生物属,种的始,末现面事件建立起了晚中生代-新生代高精度的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放射虫以及沟鞭藻的化石带,综合利用这些基准面事件,可使地层划分精度达10万年以内。使用液压活塞取心技术,建立起了完整,连续的中,新生代磁性地层剖面,加之放射性年龄的测定,确定了数百个生物属,种始,末现面的绝对年龄值,  相似文献   
993.
黄土高原区环纹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纹藻化石不仅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新生界地层,而且笔者近年在黄土高原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中亦有较多发现。在8个化石点共找到环纹藻化石2378粒。研究表明,它具有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性。含环纹藻的孢粉组合不仅有喜暖湿的阔叶树种花粉,而且也有喜冷湿的暗针叶树种花粉,反映了环纹藻对气候有很强的适应性。我国西部环纹藻化石种类较东南部单调,其数量从东向西趋于减少。其时代分布,从晚更新世早期到晚全新世,以中全新  相似文献   
994.
叙述了放射性测井中的各种数字滤波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性能比较,并介绍一种新的数字滤波方法,其性能优于其它滤波方法.  相似文献   
995.
China’s continental crust (CCC) has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47km, with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CUCC) being 31 km and the sedimentary layer(CSL) 5 km in thickness. The CCC, CUCC and CSL measure 12.437 × 10−17, 8.005 × 10−17 and 1.146 × 1017 metric tons in mass, respectively. The mass ratio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to the lower one is 1.8:1. The element abundance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CCC, CUCC and CSL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2246 samples of various types and some complementary trace element data. The total abundance of 13 major elements accounts for 99.6% of the CCC mass while the other minor elements only account for 0.4%. REE characteristics, the abundance ratios of element pairs and the amounts of ore-forming element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相似文献   
996.
The Upper-Middle Proterozoic epimetamorphic rock series in northern Guangxi is a suite of volcanic-terrigenous clastic formations transforming in facies from mobile to stable, which is similar to Eparchean normal argillo-arenaceous sediments both in petrochemistry and in REE geochemistry.The Upper-Middle Proterozoic Suberathem in northern Guangxi is characterized by primordial enrichment of As and Sb, significant depletion in Sr and Hg, bimodal or polymodal distribution of Au and other ore-forming elements, and high variation coefficients and strong mobilities of Sn,Cu,Ni,Au,Ag,As and Sb.The trace element associ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dominance of siderophile and chalcophile elements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Proterozoic and that of lithophile ele-ments occurring in the Upper Proterozoic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northern Guangxi is developed a series of ore-bearing formations with the Sibao Group as the protogenous basement and the Danzhou Group and Lower Sinian series as the derivative cap strata.  相似文献   
997.
998.
胡连英  徐学思 《江苏地质》1995,19(3):156-159
江苏茅山山脉下更新统丫吉山组胡连英徐学思孙寿成江苏省地震局,南京,210014江苏省地矿局,南京,210018江苏省地震局,南京,210014关键词:下更新统,地层,发现,地震,江苏茅山.OntheLowerPleistoceneYajishanFo...  相似文献   
999.
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曾允孚  李勇 《矿物岩石》1995,15(1):40-49
本文将龙门山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冲断带作为一个地质整体进行了研究,并将构造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综合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作为分析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的基础,以不整合面和其对应面将盆地充填序列分割为构造层序和层序,对应于不同成盆期和同一成盆期不同演化阶段,阐明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和沉积体积三维空间配置形式及其在时间上的演化,初步建立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地层格架,进而研究龙门山冲断带逆部推覆作用对龙门山前陆盆  相似文献   
1000.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高异常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贝东 《矿物岩石》1995,15(1):58-62
本文通过分析川西坳陷20多个含气构造的主要地层压力资料,对川坳陷高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川西高异常地层压力在纵向层位上主要分布于侏罗系和上三叠统,压力分段明显,相同的力段在不同的构造既不等时也不等深;在平面上高异常地层压力分布广泛,超高压区刚分布于川西北地区,并形成两个超高压中心,整个高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虽然总体上基本一致,但在不同层位,不同时期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