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9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371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2124篇
海洋学   178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水下扇沉积地层为例,进行了水下扇储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水下扇中识别出超短期、短期、中期及长期4个级次基准面旋回及其地层响应特征,在研究区划分出1个长期旋回、5个中期旋回、27个短期旋回及多个超短期旋回。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对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砂体发育规律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92.
郑范  李前裕  陈木宏 《地球科学》2006,31(6):780-786
南海北部ODP1144站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的浮游有孔虫在千年尺度上以高频率变化为主要特征.冰期旋回主要周期在0.9Ma由41ka转变为100ka, 浮游有孔虫组合也随冰期旋回出现大量的冷水种.据转换函数得出的表层水降温高达10℃发生在0.9~0.6Ma间的转型过渡期, 跨越MIS22、20、18、16四大冰期.同时, 温跃层深度呈阶梯式变浅, 在MIS20上升至65m左右.所以, 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环境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出现比末次冰期更重的δ18O值, 温跃层变浅, 深水种含量降低或消失, 突出了边缘海区南北气候梯度反差和冬季风在冰期增强的讯号.南海南北部的环境差异与东西太平洋的差异, 共同表明低纬过程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3.
四川盆地东部海相下—中三叠统界线的锶同位素年龄标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西南地区海相下—中三叠统以火山碎屑岩为其直观界线,该年龄的标定可为区域地层年表和国际地层委员会全球标准年表研究提供重要的下—中三叠统界线年龄参考值.基于此,本文测试了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下—中三叠统界线火山碎屑岩附近的石膏和硬石膏样品87Sr/86Sr比值,以及相应的Si、Ca、Mg、Mn、Sr以及SO42-的含量,根据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原理,尝试对下—中三叠统界线进行了年龄标定;同时评估了样品的成岩蚀变性、对海水信息的代表性以及年龄标定结果的可靠性.火山碎屑岩附近5个样品的87Sr/86Sr比值变化在0.708243~0.708391之间,标定的年龄值在240.5~242.5Ma的范围内,2个紧靠火山碎屑岩样品的年龄值在242Ma左右(分别为241.9Ma和242.5Ma),从而为华南地区以火山碎屑岩作为海相下—中三叠统界线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的化学地层学依据,也为全球下—中三叠统界线提供了一个新的年龄值.  相似文献   
994.
渤海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气候变化事件在全球大部分载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记录,但在海岸带-陆架区的沉积记录中该事件还未见有报道。对取自渤海的BH08孔上部26m的岩芯进行了高分辨率粒度测试与分析,结合AMS 14C测年结果和微体古生物特征,探讨了研究区末次冰期以来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运用粒级-标准偏差法对粒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BH08孔敏感组分(88.4~148.7μm)的变化记录了末次冰期D-O(Dansgarrd-Oeschger)旋回冷暖事件:在暖期时敏感粒级粗组分(88.4~148.7μm)的含量低,而在冷期时含量高,且可以与反映东亚夏季风的指标对应。在暖期时,强盛的夏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增加的径流可以将粗粒沉积物搬运至更远的下游区,且暖湿气候有利于植被的发育,使得流域内粗粒沉积物减少;而在冷期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我们推测,在末次冰期低海面的背景下,格陵兰和北大西洋等高纬地区气候变化导致大气环流和/或洋流系统发生改变,从而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调控造成河流输入物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BH08岩芯敏感组分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5.
安微巢县下三叠统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童金南 《地球学报》1997,18(2):215-219
安徽巢县马家山三叠系剖面其特殊的古构造和古理位置,在下扬子区域层序地层研究中处于重要位置。本文在沉积学、旋回分析和生态地层学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下扬子区区域层序地层的发展特点,总结了该剖面下三叠统层序发育型式、发育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并以此为例论述了单剖面露头层序地层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96.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地层学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本文初步研究了甘孜黄土地层,实测了甘孜县城西南郊新市区和满地两剖面,它们分别厚23.7m和26.0m。根据岩性、磁性地层特征、磁化率、CaCO3质量分数测定和热释光测年结果,甘孜黄土可划分为冰后期S0复合古土壤,末次冰期L1复合黄土和末次间冰期S1复合古土壤等3个地层单位。布莱克反向极性亚时记录于底部S1LL1黄土中。甘孜黄土沉积始于晚更新世早期,大约为120kaBP。甘孜黄土的磁化率变化反映了最近120ka来的高原季风演化和气候环境变迁,6个磁化率高值段指示了6个夏季风环流增强的时段,6个磁化率低值段则  相似文献   
997.
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动用层序地层学进行隐蔽油气藏预测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门课题和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吐哈盆地SB地区侏罗系为例,探讨了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的关系。总结了运用层序地层学进行隐蔽油气藏预测的工作流程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98.
百色盆地百岗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地表露头、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和地震剖面以及ESR测年数据的综合分析,在百色盆地百岗组内识别出4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并研究了各级别层序界面的特征。根据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积识别标志,在百岗组内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超长期4种类型的基准面旋回序,具体划分为1个超长期、8个长期、2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指出由Ⅴ级层序界面控制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按结构类型的不同划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对称型等3种类型,由Ⅳ级层序界面控制的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类型相似。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垂向序列、岩性岩相组合、结构类型及叠加样式等特征;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确定有利储层发育部位、砂体分布规律及油层和小层砂体精细对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9.
文章以恭城县西岭乡挖掘沟村晚泥盆世法门期地层为例,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进行高频旋回地层研究,将其详细地划分出五级旋回94个,四级旋回36个,初步总结了各种旋回地层的空间叠复关系,强调指出高频旋回地层出现的原因很可能与地球轨道变化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桐柏-大别造山带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桐柏- 大别造山带是多旋回发展的复合造山带,至少有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三个造山旋回。加里东旋回结束洋壳发展历史,经历了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局部强烈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桐柏- 大别造山带加里东期具小洋盆、微古陆、多岛海古地理面貌,总体向北俯冲,最终形成陆 陆碰撞造山带。进一步可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单元:北淮阳构造带是一个板块碰撞混杂带;中间隆起区相当于岛弧性质,但它部分地段曾一度伴随小洋盆俯冲至深处,形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随应褶皱带为大陆裂谷性质,并具某些弧后盆地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大陆造山带复杂的内部结构构造特征。桐柏- 大别造山带向东被后期的郯庐断裂所截;向西与秦岭造山带相连。通过区域地质和古地磁对比,加里东期秦岭造山带开裂规模更大,蛇绿岩更发育,构成一个向西开口的喇叭形;碰撞时大别造山带先碰,然而逐渐向西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