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583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71.
2018-10-11和2018-11-03,金沙江上游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附近先后发生两次大规模高位滑坡堵江。虽经人工干预处置后进行泄流,但还是对下游居民和交通设施造成了严重损失,其上下游是否还存在类似的大规模滑坡隐患,成为白格滑坡灾害发生后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利用高精度光学卫星影像对白格滑坡上游30 km和下游100 km范围内的滑坡隐患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和定性评价,共识别出滑坡隐患51处,其中下游70~100 km范围内有10处具有堵江风险的滑坡隐患。在此基础上,对具有堵江风险的重点区域(白格滑坡下游70~100 km范围内)收集存档ALOS PALSAR-1和Sentinel-1A雷达卫星数据,利用短基线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开展滑坡隐患地表形变定量探测和分析评价,共探测出7处具有较显著形变的滑坡隐患,其中3处堵江风险较大,为白格滑坡上下游地质灾害防治和川藏铁路选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2.
山西铝土矿Rb-Sr同位素定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b Sr全岩与粘土矿物等时线年龄方法测得山西五台剖面 (RS0 1) ,临县剖面 (RS0 2 )和孝义剖面 (RS0 3)的 3个含矿粘土岩的Rb Sr同位素年龄分别为 :316 .9± 1.2Ma ,87Sr/86Sr为 0 .710 5 4± 14 ;315 .5± 1.3Ma ,87Sr/86Sr为 0 .710 86±18;317.3± 1.1Ma ,87Sr/86Sr为 0 .710 5 0± 14。它们代表了铝土矿和含矿系列成矿的同位素年龄 ,相当于晚石炭世早期  相似文献   
173.
震后早期快速、准确的余震预测对震后灾害风险应对和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十分重要.震后早期阶段地震目录不完整性是影响现有余震预测方法快速、准确预测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技术和模型的发展,使得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的余震预测成为可能.本文针对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难以开展有效的余震预测问题,分别从提升余震检测率角度阐述了匹配滤波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从统计地震学的余震补齐角度阐述了双尺度变换技术,从最大限度利用余震信息实时预测角度阐述了Omi模型和Lippiello模型等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劣势,并提出了综合解决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余震预测“瓶颈期”问题的技术路线,为从事地震检测、余震预测以及震后趋势研判等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4.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壳缩短增厚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对环境变迁和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存在不同认识。通过统计分析青藏高原中段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地层倾角,表明区域褶皱变形主要发生于古近纪,中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产状平缓,挤压构造变形微弱,说明地壳缩短增厚主要发生于中新世前。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阔叶林植被自始新世中期开始逐步减少,至中新世早期濒临消亡;暗针叶林植被自渐新世早中期开始逐步增加,至中新世早中期达到繁盛程度甚至居主导地位。根据这些地质证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古气温及年代学资料,综合推断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高度达到海拔4000m左右。  相似文献   
175.
王国灿  向树元  王岸  张克信 《地球科学》2007,32(5):605-614,680
针对东昆仑及相邻地区研究较薄弱的中生代—新生代早期时段的构造过程提供了系列新的热年代学资料.不同热年代学方法综合揭示了东昆仑及相邻地区在中生代—新生代早期至少存在3次明显的热事件记录.第一次大约启动于200Ma的晚三叠世晚期,并可能一直延续到早中侏罗世之交,是一次具有广泛影响并奠定造山带区域构造格架的构造热事件.区域动力背景可能和南部羌塘地块与昆仑地块的碰撞、松潘—甘孜—巴颜喀拉浊积盆地闭合相关.第二次发生在大约130~150Ma的早白垩世,并可能延续到早白垩世末,主要表现为系列区域性NWW-SEE向的挤压性断裂活动,可对应于白垩纪时期拉萨地块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欧亚大陆的增生拼贴事件.第三次为大约56~45Ma的古新世,表现为一期伸展抬升.热年代学记录与零星保存的地质记录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并对构造过程提供了更确切的时间限定.  相似文献   
176.
泥河湾盆地磁性地层定年与早期人类演化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评述了近年来泥河湾盆地磁性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建立泥河湾组的磁性地层年代格架、厘定泥河湾动物群的时代和确定华北地区早期人类活动年代序列.研究表明:第一,泥河湾组河湖相沉积序列记录了高斯正极性时末期以来的地磁极性特征(松山和布容极性时),即沉积时代始于约2.6Ma.早期人类至少在1.66~0.78Ma期间的大约90万年的时间内长期持续地占据高纬度的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动物群(包括广义和狭义)的时代为2.0~0.8 Ma.第二,华北地区早期人类已经能够适应东亚高纬度地区冬季风增强、夏季风减弱和干旱化趋势增强的复杂环境变化,尤其能适应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前后中国北方多变而且不稳定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因此,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变性与不稳定性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第三,早期人类走出非洲以后,可能沿不同的路径并以较快的速度扩散到东亚地区.向南越过印度尼西亚的赤道地区,向北至少扩散到40°N的泥河湾盆地.  相似文献   
177.
秦岭山区因构造活动、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作用而面临较高的地质灾害风险,由于地形高差大、坡度陡,植被覆盖率高,滑坡灾害识别调查难度高,急需发展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识别技术体系,提升高植被覆盖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识别能力.不同的InSAR技术和SAR数据有各自的优势,单一InSAR技术难以在高植被覆盖山区进行区域...  相似文献   
178.
Polysiphonia urceolata is one type of potential commercial red seaweeds used for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because of its significant biochemical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 However, the information of breeding and seedling incubation for cultivation is limited, especially the early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tetrasporohyte and gametophyte of P. urceolata were taken as the study materials in Huiquan Bay, Qingdao, China. The cleaned and sterilized tetrasporophytes and gametophytes were pre-cultured in sterilized seawater, then nurtured at 18°C, 25 μmol photons m−2 s−1 in 12:12 h (light:dark) photoperiod. Continuous observation under microscope showed that the early development consists of bipolar division stage and seedling stage. In the division stage, tetraspores germinate into bipolar sporelings that further differentiate into a colorless rhizoidal portion and a lightly pigmented upright shoot. The lightly pigmented rhizoidal cell develops to a rhizoid and the larger pigmented cell transforms to an erect axis. In the seedling stage, several quasi-protuberances appear on the erect axis and form juvenile seedling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culture of P. urceolata from tetraspore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Support Program,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o.2006AA09Z21),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618001 and N_CUHK438/06) and Shandong Agricultural Seed Stock Breeding Project  相似文献   
179.
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恢复对底质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滩为对照,分别在白礁选取5、6、8a生秋茄(Kandelia candel)人工林以及天然秋茄林为样地,在草埔头选取20a生和44a生秋茄人工林为样地,比较分析了福建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恢复对底质总磷和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礁和草埔头秋茄人工红树林的总磷和有效磷含量随红树林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高.白礁天然秋茄林和草埔头秋茄人工林的总磷随底质深度增加而减少,有效磷在中下层含量较高.潮位对草埔头总磷有显著影响,由外滩到内滩,其总磷含量逐渐增加.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早期恢复阶段的底质总磷和有效磷缺乏,5a生秋茄人工林底质总磷和有效磷分别为0.68g/kg和2.99mg/kg.  相似文献   
180.
日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经实地考察证实,广东三水盆地发掘出了华南首个5000万年前鸟化石,同期发现的还有2只青蛙化石、20余块5000万年前的骨舌鱼类化石以及完整的茂名无盾龟化石。“三水盆地发现的鸟化石,既是华南地区始新世又是中新世发现的第一块。”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江永评价认为,“2只青蛙化石是华南地区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