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3篇
  免费   994篇
  国内免费   1469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6395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463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5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286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229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210篇
  1994年   168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0679香山局地大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气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Doppler雷达、地面自动站、Profile垂直风廓线及GPS水汽分布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 对2006年7月9日夜间发生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γ-中尺度强降雨落区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了精细分析。对雷达等本地多种探测资料的精细研究表明:地形辐合回波带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形辐合回波带上中气旋回波块的滚动更迭是大暴雨落区形成的直接原因; 近地面辐合对大暴雨落区强降雨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大暴雨落区形成阶段近地面3种辐合同时存在:平原东南风与山区偏北风风向切变辐合、平原东南风在山脉阻挡作用下的抬升辐合、大暴雨落区中心的γ-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研究还表明:山前近地面地形辐合扰动, 向上传播, 引发边界层扰动的动力过程是香山大暴雨落区形成的主要动力源, 而来自东南方向近地面层的暖湿平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有效的水汽和能量。  相似文献   
992.
山东省一次积层混合云暴雨三维风场的双多普勒雷达探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地基双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资料和常规探测资料,对2005年9月19日凌晨发生在鲁中地区的一次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时段暴雨是积层混合云降水所致,中低层存在切变线和辐合线,风场中尺度结构造成小尺度对流单体的发展,这些对流单体以带状结构组成回波群镶嵌在大面积的层状云中;伴随弱冷空气侵入,风场的中尺度结构主要出现在4km以下的层次,中低层切变线和冷空气的侵入是强回波单体发展的动力因素;在垂直方向上,强回波区有明显的垂直运动。风场的中尺度结构对鲁中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本文通过对鹤岗市2005年7月28日暴雨过程中的雷达探测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得出暴雨过程中α、β、γ中尺度天气系统的遥感探测特征,并分析了这些中尺度系统间相互作用发生时的一些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994.
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IPCC(1995)第二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了极端气象事件变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往往是我国暴雨洪涝的多发区域,造成严重灾害,因此,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暴雨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选取了长江下游地区52站1960~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EOF分析将其分为3个分区,采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及趋势系数法等分析方法研究各分区汛期暴雨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虽然汛期同为暴雨降水的集中时期,但各分区暴雨降水在汛期降水中所占比重略有差异,暴雨降水量、频次所占比例的空间分布为西区较大、东区和北区略小,暴雨平均强度则西区和北区东部强、其他区域小.同一区域中降水量与频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不同区域间仅暴雨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好.暴雨降水量44 a中呈现了增加的趋势.各区汛期暴雨具有多重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暴雨降水量和频次的周期在西区与全区的较为一致,主要是6~9 a的周期振荡.东区和北区有着不同尺度的振荡周期.各区的暴雨降水强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3 a的周期振荡.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降水量除北区外,全区及其他分区的突变时刻均发生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这一时期,暴雨降水量在1980年代中期~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增长的过程,北区趋势并不显著.全区暴雨平均强度在突变时刻之后有一个减弱的过程,而西区和北区的暴雨平均强度变化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5.
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NCEP/NCARⅡ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实测的降水资料,对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的东西进退可能与暴雨过程存在某种联系.分析指出副高中心的下沉气流主要是由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中凝结潜热释放效应所致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下沉而产生的,副高中心垂直运动的出现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而副高南北两侧雨带不但可以加强副高,同时又会激发正涡度增长,限制副高在南北方向上的活动,此时西侧印度季风雨带则会在副高西侧激发反气旋性涡度发展,即可诱使副高西伸.因此,华南强降水和印度季风区降水的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加强西伸.  相似文献   
996.
《湖北气象》2008,27(1):96-96
《暴雨灾害》是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类期刊,以促进气象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气象科技进步、气象防灾减灾和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为己任。报道内容主要包括暴雨的数值预报、数值试验、诊断研究、预报方法及应用、暴雨洪涝灾害及其他气象灾害的成因、预测与减灾对策、新的探测技术和资料在暴雨、灾害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国内外暴雨、灾害科学研究与发展综述。本刊为季刊,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气象科研人员、气象业务人员、气象科研管理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惠稿。  相似文献   
997.
杨荆安 《湖北气象》2008,27(3):287-288
2008年4月随着我国南方地区相继进入多雨期,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出现数次暴雨过程。根据全国(不包括台湾地区)国家气象站逐日08时至08时24小时雨量实况资料,将受同一天气系统影响而出现的10站或10站以上24小时雨量≥50mm的降水过程以及1站或1站以上24小时雨量≥200mm的降水过程统计为一次暴雨过程(连续出现时只统计一次1。根据上述统计标准,4月份全国各地共出现7次暴雨过程,对其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98.
受“珊瑚”台风倒槽的影响,2005年8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在十堰市的房县、竹山和丹江口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地面加密气象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的阻挡、地面弱冷空气的扩散、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及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2)暴雨发生前存在较为明显的中尺度露点锋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3)卫星云图上有组织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成熟与消散对强降水临近预报预警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9.
采用常规资料、自动雨量站加密资料、NECP 1°×10 6 h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7年6月12-13日发生在广西柳州市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产生的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低层环流配置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中尺度气旋扰动所引发的对流云团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水汽输送辐合与低空急流和中尺度扰动的运动演变有着密切关联,低空急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引起此次暴雨的水汽源地可能主要是南海.  相似文献   
1000.
LAPS资料在一次鄂东初夏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武汉暴雨研究所实时业务运行的LAPS资料,从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干侵入等方面,对2008年初夏发生在湖北东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是受西风槽与西南涡东移、地面冷锋南下的影响而发生的;暴雨初期鄂东中高层出现水汽辐合,相应地中高层相对湿度与比湿增加;低层首先出现空气质量辐合,随后高层出现空气质量辐散,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都比强降水发生要早;鄂东暴雨期间低层维持大量云系活动。暴雨期间有随着高度增加而向东倾斜的干侵入前沿活动,这加强了当地上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层结,并为强降雨发生蓄积了能量;后期由于动力性条件触发,层结转化为中性,对流发展、能量释放而产生强降雨。通过暴雨个例分析发现,LAPS资料能够比较深刻地揭示出该次强降雨发生、发展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