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5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657篇
海洋学   200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41.
台湾第四纪澎湖海沟动物群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澎湖海沟位于台湾岛和澎湖列岛之间,它是台湾海峡中一段地形比较特殊的水域。据有关资料报道,此海域水深一般为70~80m,最深处可达200m。白湾西南地区有台湾重要的渔港,当地渔民凭借钢索制作的鱼网在深海捕鱼。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从海沟捕捞的哺乳动物化石数以万计。虽然渔民捕捞化石的具体位置不详,但总的范围在东经119”40’~120°50’和北纬22°40’~23°50’之间。1994—1996年间,白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赴台合作研究该馆收藏的、来自澎湖海沟的近500件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以及与其相关的古地理环境问题。这个哺乳动物群包含的主要种类有:似烷熊貉(  相似文献   
142.
宁夏中卫长流水剖面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余素华  郑洪汉 《沉积学报》1999,17(1):149-155
通过对我国西北腾格里沙漠前缘凹地-宁夏长流水剖面第四纪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特征参数和稀土元素之间以及其他元素相关系数研究,探讨了该区河湖相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气候环境演化过程。初步认为该凹地第四纪晚期近7万年以来沉积物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干冷/温湿气候环境演化并存有4~5次亚一级的气候冷暖阶段性变化。其中在约2.7m处,湖相沉积层中大多稀土元素有突变现象,可能代表了全新世大暖期(9300~5300aBP)在该区的反应。同时,认为风成砂是进入该区沉积体系的主要物源并保留母岩特征,但也不排除凹地周围侏罗纪基岩受风化剥蚀后随水带入沉积体系。该剖面的沉积物大致以风成砂、河流沉积、湖泊沉积旋回叠覆与气候干冷、冷湿、温湿趋于同步变化的模式。总体以干旱荒漠环境为主导,化学风化相对微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相似文献   
143.
珠江口至粤西近海更新世末期以来的现代沉积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和钻孔取样分析,获得珠江口至粤西近海区域的浅地层结构和沉积物有关的粒度、年龄和生物化石等资料,综合归纳了这一区域在南海海平面升降影响下的现代沉积过程。文章还对区域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4.
湖相沉积是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地质记录.东北平原在早-中更新世时期曾发育一个巨型湖泊(松嫩古湖),对这一古湖的演化历史和机制仍需多钻孔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针对东北平原杜蒙(HL)钻孔沉积物开展了26Al/10Be同位素年代学、古地磁年代学、磁化率地层学和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1)令字组和林甸组湖相沉积的界线为约900 ka;(2)林甸组的磁化率明显高于令字组,令字组的高矫顽力弱磁性矿物贡献相对较大;(3)林甸组磁化率的升高可能与湖平面降低、水动力增强、入湖的强磁性矿物增多或者氧化还原条件改变,从而生成了强磁性铁的硫化物有关;(4)约900 ka前后,松嫩古湖萎缩,可能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间大西洋深层翻转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简称AMOC)减弱致使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南移,以及海平面下降造成更多陆地暴露地表,水汽输送距离增加,进而共同导致东亚夏季风降水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45.
黄河口现代海洋沉积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地震地层学的知识,结合KDG2和S3钻孔资料,对2002年得到的现代黄河口地区的浅地层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解释,共划分出中更新世以来11个地震地层单元,对每个地震地层单元进行了地震相的有关描述,对剖面上出现的地质现象给予了合理推测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邻的钻孔资料,与全球冰期进行对比,构筑了黄河口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46.
甘肃陇中盆地会宁关公滩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陇中盆地会宁含小哺乳动物化石的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关公滩剖面沉积物记录了典型的原生沉积组构,沉积物沉积以后几乎没有受到后期的扰动.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与现今的古水流流向基本一致,表明区域西高东低的地貌至少在中更新世早期已经形成.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的矫顽力谱分析、三轴等温剩磁退磁曲线等岩石磁学结果显示: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的磁性矿物有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其中磁铁矿和赤铁矿是主要的剩磁载体,但其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为主.系统退磁结果显示,在大部分样品中,磁铁矿和赤铁矿均记录了几乎相同的特征剩磁的方向,整个剖面呈现单一的正极性.另外,关公滩剖面底部河湖相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小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初步研究包括复齿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变异仓鼠(Cricetinus varians)、大林姬鼠(Cricetinus varians)、复齿旱獭(Marmota complicidens)等六个种类,其中丁氏鼢鼠和复齿鼠兔是相对原始的种类,其时代跨越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早期,其他都是我国北方中、晚更新世常见的种类,该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性质表明其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早期.因此,综合磁性地层学和小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学结果,关公滩剖面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的沉积,剖面底部堆积及其哺乳动物群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47.
对取自台湾浅滩西北部福建东山岛外的浅钻ZK2孔进行了包括AMS14C测年、粒度、微体古生物、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等分析。结果表明该孔地层中存在两个明显的海相层和其间的两个陆相层,顶部的海相层为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形成的被现代潮流作用改造的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混合体;底部陆相层为MIS4期低海平面时期形成的河流沉积;中间的细粒沉积层又可划分为下部形成于MIS3期的以潟湖、潮坪和盐沼交替出现的海相沉积层,以及上部形成于MIS3期末到盛冰期出露水面之前的陆上沟谷充填沉积;台湾海峡南部在MIS3期之后发生了明显的构造沉降过程,但是在末次盛冰期海峡南部仍然出露水面之上形成了沉积间断面。本文研究内容为今后在台湾浅滩西北边缘到福建东南近岸区深入开展沉积学、地层学及古环境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8.
商志文  李建芬  姜兴钰  李琰  王宏 《地质学报》2020,94(8):2433-2445
大凌河河口地区LZK06孔40m以浅岩心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年代学等综合研究以及该地区LZK02- 04钻孔资料,揭示了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两次海侵- 海退旋回,依次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河流相 SymbolnB@ 晚更新世海相- 湖相/河流相 SymbolnB@ 全新世海相- 河流相地层。全新世早中期由于物源供给很少,研究区处于长达约10ka的饥饿滞留相沉积环境,平均沉积速率仅约0. 02~0. 05cm/a。全新世晚期约1500a cal BP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河流输砂量增加,研究区开始了快速加积过程,平均沉积速率约0. 9~1. 2cm/a,下辽河平原被快速充填,开始成陆。与全球海面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的对比,推断辽东湾的第II海相层发育于MIS 5- MIS 3早期,第I海相层发育于MIS 1阶段高海面时期。晚更新世以来频繁的海面升降是辽东湾泥质海岸带地层和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9.
150.
嫩江断裂带是松辽盆地的西边界断裂,但受第四系强覆盖等研究条件的限制,前人对该断裂第四纪构造活动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该断裂带北段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并综合大地电磁测深和纵波速度结构等结果,初步研究了嫩江断裂带北段的第四纪活动特征。调查发现,该断裂北段主要发育地貌陡坎、基岩滑坡、地层揉皱变形、近垂直擦痕、基岩崩塌与线性断塞塘等特征。探槽古地震研究揭示断裂带北段在(80.9±4.6)—(62.9±2.3)ka BP曾发生1次古地震事件,运动方式为正断,垂直位移量约1.5m,震级约为MS 7.1—7.3,断裂在晚更新世曾发生过强烈活动。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了解该断裂和松辽盆地的第四纪构造变形过程,并为评价该断裂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潜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