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6篇
  免费   2017篇
  国内免费   5130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240篇
地球物理   730篇
地质学   12346篇
海洋学   1268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414篇
自然地理   930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476篇
  2022年   520篇
  2021年   538篇
  2020年   457篇
  2019年   513篇
  2018年   394篇
  2017年   392篇
  2016年   439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727篇
  2013年   528篇
  2012年   666篇
  2011年   655篇
  2010年   552篇
  2009年   543篇
  2008年   519篇
  2007年   527篇
  2006年   570篇
  2005年   499篇
  2004年   478篇
  2003年   472篇
  2002年   460篇
  2001年   536篇
  2000年   400篇
  1999年   320篇
  1998年   363篇
  1997年   441篇
  1996年   383篇
  1995年   363篇
  1994年   318篇
  1993年   275篇
  1992年   293篇
  1991年   217篇
  1990年   216篇
  1989年   148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61.
王杰  刘珂  李健  宋传华 《地理科学》2007,27(Z1):118-125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并将继续产生长远而巨大的影响,其中气候变化对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的影响倍受关注.从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影响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人手,对近10 a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概括出气候变化对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影响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主要分为3类,即统计资料方法、实验观测方法和模型模拟方法,并指出未来开展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的影响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应将遥感方法和地面定位监测结合起来,积累连续的监测资料;应用遥感数据研究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应保证遥感数据有足够的时间序列.从而减小数据选择的随机性带来的影响.②在荒漠化面积随气候变化变幅较大的生态脆弱区,除关注荒漠化土地边缘进退发展外,还应格外关注荒漠化程度的转变和景观格局的变化.③应加快中国碳通量观测网络建设,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碳循环(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碳功能)的影响积累连续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62.
青海湖碳酸盐氧同位素环境记录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承 《盐湖研究》2007,15(1):16-19
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闭流型水体,地处东亚季风和西风的交汇影响区,对区域降水的改变等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其水位变化历史是研究区域季风环境演变极其宝贵和重要的环境档案。青海湖Q14B孔岩芯介壳δ18Oc变化曲线自1991年发表以来,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继续探讨。依据近年来青海湖气候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最新研究结果和个人对闭流型湖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认识,对介壳δ18Oc变化曲线进行了重新判读并得出以下结论:14.5~10.5 ka B.P.,青海湖区气候已逐渐从干冷向温湿过渡,季风降水逐渐增加;10.8~10.5 ka B.P.,青海湖处于碳酸盐滩湖环境,湖水深度从几米演变到接近干涸;10.5~9.5 kaB.P.,季风降水增加;9.5~8 ka B.P,湖水位从此前的接近干涸演变到此间的2~8 m,δ18Oc值跌落到一个较低的位置;8~3.5ka B.P,气候条件相对稳定,湖水不断蒸发引起重同位素的富集;3.5~0ka B.P,湖水处于同位素稳定阶段。研究结果还显示,δ18Oc值的短期波动与湖泊水位短期变化关系密切且明显,即水位高低分别对应δ18Oc的低值与高值。δ18Oc值的长期变化与湖泊水位长期变化关系不明显,水位较浅时,二者几乎无关联;水位较深时,水位的长期缓慢下降自然会导致δ18Oc逐渐攀升,而水位的长期缓慢上升也可以伴随δ18Oc逐渐攀升。  相似文献   
963.
过去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并认识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规律是碳循环研究的关键 问题。本文回顾了全球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储量估算研究方面的若干进展, 包括基于各种方 法和资料的主要估算结果及其尚存在的不确定性。重点评述了末次盛冰期和中全新世两个时期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对8.2kaB.P.以来全球大气CO2 浓度呈现升高的现象 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全新世中晚期全球大气CO2 浓度逐渐升高与旧大陆地区陆地生态系 统碳储量减少的事实是一致的, 新石器时期特别是农业文明开始以后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的持 续干预可能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64.
生物气主要有两种生成途径:乙酸发酵和二氧化碳还原.一般,海相环境以二氧化碳还原型为主,而陆相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主要以乙酸发酵型为主,随着深度增加,二氧化碳还原所占比例提高.通过对中国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涩北一号构造区新涩3-4井系列取样分析认为,生物甲烷的两种产生途径并不严格按照深度分布.乙酸发酵成因类型分布在浅层(160~400 m)及井底部位(1650~1700 m); 近地表(50~160 m)及中深部是二氧化碳还原型.浅层乙酸发酵型甲烷明显偏重的稳定碳同位素值与相对封闭的泥岩环境及相对有限的母质来源有关; 而井底部位(1650~1700 m)正常乙酸发酵型生物甲烷与粉砂岩为主的相对开放的环境有关,该层段水中极高的乙酸含量说明充分的营养供给不会造成甲烷碳同位素明显变化,同时也意味着本层段地下水活动强烈,从外界携带大量营养底物进入.分析结果同时表明一定浓度的烯类气体暗示着该区细菌活动性强的事实.商业性的聚集以CO2还原成因类型为主,乙酸发酵所占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965.
北京十三陵地区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Pb—Pb年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北京十三陵地区中一新元古界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地采样和207pb/204pb-206Pb/204Pb年龄测定.共测定了63个样品(大部分样品采取两种溶解方式),得到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第三段的207Pb/204pb-206Pb/204pb等时线年龄为1373±92Ma(95%置信度误差,下同,MSWD=4.7),杨庄组为1488±55Ma(MSWD=14),高于庄组第三段为1608±74Ma(MSWD=8.1).这些年龄数据与目前已有地质记录相吻合.串岭沟组的碳酸盐相的206Pb/204Pb-207Pb/204Pb未构成等时线,但全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比碳酸盐相具有更明显的线性趋势,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根据同一个样品用稀盐酸溶解和用氢氟酸加硝酸混合酸溶解的铅同位素比值的接近的现象,显示碳酸盐岩中的硅质没有陆源的特征,是沉积盆地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6.
云南墨江金厂金矿床成岩成矿年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墨江金厂是一个类型比较特殊的大型金矿床,与超基性蛇绿岩具有密切成因联系。其成岩成矿时代问题尚有不同认识,通过同位素年龄资料对比,认为金矿成矿母岩-蛇绿岩体是加里东晚期的产物;通过^40Ar-^39Ar法和其他方法的年龄测定以及野外对各类金矿化石英脉的对比研究,认为从海西至喜马拉雅期均有不同程度的金矿化。该矿床为多期次、多阶段叠加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967.
新疆东部马庄山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庄山金矿产于下白炭统白山组的一套浅海-滨海相火山碎屑沉积岩、火山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中,是一个典型的与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中型金矿床,在空间和成因上受控于次火山侵入岩体。从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等角度详细论述了金矿的地质特征,并进一步 探讨了矿床成因。认为其属海西中期与酸-中酸性次火山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68.
福建邱村金矿床控矿因素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红亮 《黄金地质》2002,8(1):40-43
邱村金矿矿体严格受构造、次火山岩、次火山隐爆角砾岩控制,通过对矿石黄铁矿Pb、S同位素分析以及相邻矿区成矿温度的对比研究,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元古宇麻源群深变质岩系,成矿热液来源于火山岩浆期后分异的热液,该矿床属火山岩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69.
吉东火山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主要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 ,S、C、H和O同位素特征研究分析 ,认为金成矿的物化环境 :温度为 15 6~ 2 84℃、压力小于 6 6 0× 10 5Pa (深度不超过 2km) ;成矿流体具有富含H2 O、SO2 - 4、Cl- 和高K+的特点 ,是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火山 次火山岩  相似文献   
970.
为了验证S型花岗岩中存在有机质残余的可能性,利用分离沉积岩中干酪根的酸溶法处理赣南西华山的花岗岩样品。酸不溶残渣的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鉴定表明,不溶残渣中有少量黑色含碳的物质。激光拉曼探针和显微富利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显示,残渣中含碳的物质是成分和结构不均匀的碳质物(carbonaceous matter)。西华山花岗岩中含有碳质物意味着该花岗岩浆源于沉积物,而且结晶温度比较低、压力较高,这与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