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2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387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1326篇
海洋学   22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13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本文从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矿物学、P-T-t轨迹和超高压地体抬升、保存机制三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矿物学研究正在向深入发展,其P-T-t轨迹具有三种成因类型。而其超高压地体的抬升、保存机制则是争论的焦点,其中增生楔模式(Platt,1987)和连续俯冲─仰冲机制较好地解释了抬升过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2.
滇中地区砂岩铜矿成矿过程中的有机质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滇中砂岩铜矿床宏观地质特征和微观分析数据,本文探讨了有机质参与成矿过程的事实及其在成岩成矿各阶段中的作用。在矿源层形成中,有机质以物理吸附为主;在成岩成矿作用过程中,以硫酸盐还原细菌还原作用和有机质分解产生的H2S等为特征;而在改造成矿作用过程中,则主要表现为残存的有机质热降解产生的CH4等还原性气体对SO4=的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83.
在岩溶及其伴生的成矿作用发生的同时,来自溶解岩石中被分离出的有机质、地表水携带的陆生植物及由含矿卤水自深部或它地搬运的有机化合物与其它岩溶液填物一起沉积于岩溶洞穴中.根据它们的不同来源及受到岩溶成矿的影响程度,可区别出改造型、继承型、搬迁型、原生型有机质.由于有机质的热稳定性低,因此能较好地反映岩溶的性质、演变过程及其中成矿的特点.研究岩溶型铅锌矿床中有机质的类型、变化、分布规律,有助于矿床成因研究,指导找矿.  相似文献   
84.
黑色页岩中铂族元素与有机质的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5.
太平洋西部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氮、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鲍根德 《沉积学报》1987,5(1):114-124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西部(南纬2°-8°,东径170°-173°20')水深在3800-5200米7个站位柱状样中有机质、氮、磷的含量分析,并与沉积物中粒度、微古、底栖生物、矿物资料的对比研究,指出了太平洋西部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氮、磷的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及地球化学特征。资料研究表明:有机质、氮主要来自海水的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的沉淀物,而磷同时又有火山喷发时颗粒无机磷的加入;有机质、氮的含量分布与沉积物类型密切有关,在某种程度上,对太平洋西部的沉积环境起了标志作用。  相似文献   
86.
论晋北石炭二叠系紫色高岭石粘土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晋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中与四号及九号煤伴生的含有机质的软质耐火粘土,即高岭石粘上,俗称紫矸或紫木节。对紫矸的成因过去有两种看法:(1)原生沉积的;(2)后期风化残积“由煤变来的”。笔者认为除这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外,还与成岩后生作用中有机酸的淋滤和高岭石的重结晶、有序化等有关,尤其是后期风化表生作用使有机质氧化淋滤去SiO_2形成一水软铝石、褪色、溶蚀多孔、质地疏松,形成今日所见紫色高岭石粘土。  相似文献   
87.
陆相原油的镍卟咻含量取决于有机质类型和成油环境。咸水盆地含量高,淡水盆地含量低。镍卟咻形成于烃类大量形成阶段之前。干酪根热降解作用不重新产生镍卟咻。随着埋藏深度增加,有机质和原油热演化程度的升高,镍卟咻含量随之降低,构型由DPEP向ETIO转化。故可作为讨论油源对比和热演化阶段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8.
高抒 《第四纪研究》2007,27(5):750-755
以江苏中部海岸潮滩沉积为原型,提出了获取潮滩沉积记录中沉积层保存潜力信息的正演模拟方法。模拟结果显示,在沉积物供应恒定的条件下,随着潮滩的不断淤长,岸线淤进速率逐渐减小,潮滩滩面的沉积速率逐渐降低,而潮滩层序中的泥质沉积的厚度向海逐渐增厚。沉积层保存潜力的计算结果显示,潮滩上保存潜力在高潮位附近和潮下带的较低部位为最高,可达80 % 以上,潮间带下部存在着低值区,保存潜力低于20 % ,与前人在潮间带进行的现场观测结果相近。对研究方法经进一步细化(如考虑滩面坡度和粒度分布变化、波浪和风暴潮作用、潮沟摆动等因素),并与反演方法相结合,可望更好地解释沉积记录中的环境演化信息。  相似文献   
89.
天然气藏勘探的成功或失利,取决于气藏圈闭的封堵系统和散失系统。介绍了四川盆地气藏圈闭封堵系统和散失系统的类型、分布范围和对气藏圈闭的保存和破坏作用。气藏圈闭封堵系统的优劣取决于圈闭的有效封堵面与区域盖层的有效整体封闭条件和区域水动力停滞带环境条件,封堵系统良好的圈闭,勘探成功率高。气藏圈闭散失系统由缺乏区域盖层有效整体封闭条件的剥蚀区、区域水动力自由交替带环境、通天断层或潜伏通天断层组成。散失系统导致圈闭失效,从而造成勘探失利。通过对四川盆地天然气藏的破坏与保存条件的多个实例剖析,提出在四川盆地及我国南方海相天然气勘探中应当重视对天然气藏破坏与保存条件的研究,以利于天然气藏勘探区块、目标的选择和勘探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0.
从已发现的油气田看中国海相油气勘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是古生界碳酸盐岩,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它的主要成藏类型是准原生型。对形成保存至今的工业油气藏来说,碳酸盐岩中有效烃源岩的总有机碳含量下限应≥0.5%,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煤系可对生烃作出重大贡献。碳酸盐岩中的储集体受裂缝—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以孤立的缝洞储集体为主者称纳溪型,各储集体内的流体性质、压力均可有不同;(2)各储集体间相互连通从而有统一的压力和气、油、水界面,若其似块状者称任丘型,若其似层状者则称威远型;(3)居于这两个端元间的过渡类型为塔河型,其各部分之间的流体性质和压力可有一定差别,无统一油水界面。应注意对似层状储集体的勘探研究,保存条件的好坏对海相油气田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分析复杂的多期成藏史中,要注意古隆起和晚期成藏的辩证关系。我国的海相油气勘探有难度,要重新评价有效和高效烃源岩,从较浅部和次生油气蒇入手逼近油气源,寻找主力油气藏,要重视岩性圈闭和各构造(形变)层间的不吻合性。中国的海相油气勘探方向可分为优先勘探、立争突破、劣中选优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