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37篇
  免费   4029篇
  国内免费   5831篇
测绘学   2842篇
大气科学   2323篇
地球物理   4542篇
地质学   13987篇
海洋学   2300篇
天文学   196篇
综合类   1278篇
自然地理   1329篇
  2024年   190篇
  2023年   728篇
  2022年   843篇
  2021年   876篇
  2020年   691篇
  2019年   1016篇
  2018年   774篇
  2017年   755篇
  2016年   791篇
  2015年   923篇
  2014年   1270篇
  2013年   1126篇
  2012年   1228篇
  2011年   1219篇
  2010年   1094篇
  2009年   1117篇
  2008年   1159篇
  2007年   1071篇
  2006年   1019篇
  2005年   859篇
  2004年   862篇
  2003年   866篇
  2002年   811篇
  2001年   822篇
  2000年   574篇
  1999年   568篇
  1998年   643篇
  1997年   670篇
  1996年   610篇
  1995年   585篇
  1994年   482篇
  1993年   443篇
  1992年   430篇
  1991年   425篇
  1990年   471篇
  1989年   405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2篇
  1975年   7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6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71.
官晓军  覃靖 《干旱气象》2019,37(5):799-80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数据、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以及NCEP GFS分析场资料(水平分辨率0.25°×0.25°),对2016年4月26日影响福建地区的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强度和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前期和后期的强度、结构、移动以及影响天气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前期阶段,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卷入以及近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低层切变线的动力抬升和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是造成飑线进入福建境内强度显著加强的主要原因;后期阶段,减弱的飑线与西侧福建龙岩和粤北地区的新生单体合并形成后部扩建型飑线,位置停滞少动造成闽中地区大范围强降水。利用改进的移动矢量计算方法得到的向前传播型和后部扩建型飑线的移速和移向与实况基本吻合,在短时临近预报业务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2.
从气象观测事实和物理的角度出发,定义了一种江淮切变线强度的定量化的表征方法,即综合与降水关系密切的切变涡度和散度形成能客观近似地刻画切变线附近切变强度的指标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再分析资料和实况降水资料分析切变强度与对应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强切变强度区域与降水雨带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降水区往往与强切变强度区域相一致或是比强切变强度区域略偏南;证实了切变强度与降水强度有正相关关系的事实,当切变强度■时,对应区域6 h累积降水量超过10 mm,甚至达到30 mm。  相似文献   
973.
毫米波雷达云回波的自动分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毫米波雷达在云探测方面比厘米波天气雷达和激光雷达具有显著优势,可获得更多的云粒子信息,是研究云特性的主要遥感探测设备。为了开展对毫米波雷达探测的云回波进行自动分类的研究,利用161次云回波的个例数据,统计得到了卷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和积云6类云型的特征量和其他参量的数值范围,利用分级的多参数阈值判别方法,达到了自动分类的目标,通过与人工分类的初步验证,两种分类结果的一致性达到84%,其中,层云和积云的识别一致较低的原因在于样本数据有限,仅有6次层云和8次积云的个例样本数据。通过更多样本的处理,提取的特征参量更可靠,自动分类的准确率会得到提高,以便将基于毫米波雷达的云分类技术应用于将来的云观测自动化业务。   相似文献   
974.
利用1979-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偏东偏南、强度最强,夏季偏北偏西、强度最弱。冬半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界、北界年际变化的幅度大,夏半年幅度较小。冬季、春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范围较大,秋季、夏季小,一年内,偏大年或偏小年的出现不具有季节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975.
卞双双  何宏让  安豪  潘晓滨  张云 《气象》2019,45(10):1352-1362
以人工增雨作业获取的飞机积冰实例资料为基础,利用WRF模式对51次飞机积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常用七种积冰预报算法对积冰潜势区和强度的预报效果,进而采用评分权重集成法建立了飞机积冰强度集成预报模型,并检验了其预报效果。结果表明:(1)假霜点温度经验法对2002年4月4日积冰个例的预报效果与实况一致,而其他积冰算法预报效果均与实况相差较大;(2)对51次飞机积冰预报效果进行统计检验发现,假霜点温度经验法的预报效果最好,积冰强度预报准确率为72.55%,其次是RAOB法,IC指数法和I积冰指数法次之,改进的IC指数法预报准确率最差,只有19.61%;(3)对比不同积冰算法建立的集成预报模型的预报效果发现,选用IC指数法、假霜点温度经验法、RAOB法进行集成预报时,预报准确率最高,且漏报率、偏弱率及偏强率均能控制在10%以内,比单一预报算法中的最高预报准确率提高了8%,且漏报率降低了4%,偏强率降低了8%。  相似文献   
976.
高分辨率模式雷达回波预报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静  才奎志  谭政华 《气象》2019,45(12):1710-1717
利用2018年7—8月GRAPES_3 km、东北短临(WRFRUC)高分辨率模式综合雷达回波预报数据和辽宁省SWAN雷达组合反射率(MCR)实况,基于邻域法FSS评分指数,分析模式在台风北上和副热带高压边缘暴雨过程中的雷达回波预报能力。结果表明:两家模式在不同降水过程中对小阈值雷达回波有较好的预报技巧,随着回波量级增大,模式预报FSS逐渐减小,雷达回波55 dBz时,FSS甚至为0。当邻域半径是3时,35 dBz以下的回波预报中GRAPES模式在台风北上暴雨中的预报技巧低于副热带高压边缘,35 dBz则相反。WRFRUC模式始终表现为台风北上暴雨中预报较好。当邻域半径9时,WRFRUC模式在台风暴雨中的FSS评分高于GRAPES模式,GRAPES模式在副热带高压暴雨中的FSS评分始终高于WRFRUC模式。GRAPES和WRFRUC模式的最大FSS评分技巧均出现在邻域半径是11时,分别为0.239和0.195。GRAPES模式中FSS评分在12 h逐小时预报中前3个时次较强,WRFRUC模式则表现为中间时次强,两头弱。  相似文献   
977.
978.
梅江河流域年均降雨量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降雨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及降雨空间插值的主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综合考虑高程、坡度、坡向等影响降雨空间分布的多种要素,应用协克里金方法,探讨流域降雨量的空间插值问题及其应用,并与反距离权重法、克里金方法等单要素方法进行了降雨空间插值的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应用协克里金方法,在综合考虑高程、坡度、坡向等影响要素的条件下,对降雨进行空间插值,其结果具有比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979.
介孔TiO2分子筛的复合模板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成华 《矿物岩石》2006,26(3):16-19
以钛酸异丙酯为钛源,吐温-60和十二胺为复合模板剂,通过控制反应液的pH值,采用溶胶-凝胶(Sol-G el)工艺合成出介孔T iO2前驱体,并通过热处理除去模板剂,得锐钛型介孔T iO2。合成产物采用粒度分布、SEM、TEM、XRD及等温N2吸附进行分析表征。研究表明:以硫酸为水解抑制剂,控制体系pH值为3,可以有效抑制钛酸异丙酯(TT IP)的水解缩聚速率,合成前驱体经热处理脱模后得锐钛型介孔T iO2,孔道有序度提高,介孔孔道收缩变小,晶粒尺寸L101=11.02 nm;颗粒粒度分布变窄,粒径减小,平均粒径为0.587μm;介孔T iO2孔径分布窄,平均孔径为4.0 nm,BET比表面积为143.2 m2/g,孔容0.16cm3/g。  相似文献   
980.
为研究软土地基上加筋土挡墙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通过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高度为10 m的加筋土挡墙数值模型,并对其施加坡顶超载和地震荷载,分析了回填土黏聚力(0 kPa、5 kPa、10 kPa、15 kPa、20 kPa)、内摩擦角(25°、30°、35°、40°)、底部筋材长度(6 m、8 m、10 m、11 m、12 m、14 m)以及筋材位置对加筋土挡墙地震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筋土挡墙的地震整体稳定性系数随墙后回填土的内摩擦角及黏聚力的增大近似线性增长;地震整体稳定性系数随着筋材布置间距的增大而减小,筋材应布置在边坡位移最大点位附近;地震整体稳定性系数随底部筋材长度的增加先升高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