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96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嘉兴港区地处上海南翼、杭州湾北岸,是嘉兴市市属两大开发区之一,辖区范围为平湖市乍浦镇域(不包括九龙山)55.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该区位条件优越,乍嘉苏高速、杭浦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和01省道、07省道新线贯穿境内,上海浦东、上海虹桥、杭州萧山、宁波栎社四大国际机场立体环绕,距上海洋山国际深水港53海里,距宁波北仑港74海里,基本实现了与周边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是“长三角”沪、杭、甬、苏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相似文献   
42.
嘉兴港区地处上海南翼、杭州湾北岸,是嘉兴市市属两大开发区之一,辖区范围为平湖市乍浦镇域(不包括九龙山)55.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该区位条件优越,乍嘉苏高速、杭浦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和01省道、07省道新线贯穿境内,上海浦东、上海虹桥、杭州萧山、宁波栎社四大国际机场立体环绕,距上海洋山国际深水港53海里,距宁波北仑港74海里,基本实现了与周边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是“长三角”沪、杭、甬、苏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相似文献   
43.
北宋初期以来,我国杭州湾以北的沿海水文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太湖流域古三江排水的格局发生改变,由古娄江、古东江和吴淞江组成的三路排水改变成仅剩吴淞江一路,东北和东南方向的出海通道基本不通,太湖地区的水面面积扩大,湖群发展,许多濒湖低田受淹,沦为浅湖;二是杭州湾至苏北沿海地区开始历史上海堤修筑的高潮,最终完成全面的海堤工程。这两个现象是同时开始出现的。形成北宋初期以来杭州湾以北沿海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可以用海平面的上升来解释。海平面上升使太湖流域东流水势受阻,为维持流域上游来水与下游输送的平衡关系,太湖自动向比降增加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4.
根据2014年1月及2017年2月杭州湾大、小潮水沙资料,计算了流速、含沙量、单宽潮量、单宽输沙量,进而分析了潮周期断面净潮量、净输沙量和区域冲淤分布。研究发现杭州湾涨、落潮平均流速比值整体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增大,绝大部分区域大于1.0,涨潮流相对增强,澉浦南岸和金山北岸尤为显著。含沙量平面上分布澉浦、杭州湾南岸两个高值区(大潮大于3 kg/m3,小潮大于1.3 kg/m3)以及北岸湾口至乍浦之间的低值区(大潮小于2 kg/m3,小潮小于0.9 kg/m3),随潮汛变化显著,最大含沙量浓度通常滞后于急流时刻。各测站涨、落潮量和输沙量呈现“大涨大落”和“大进大出”的特征,造成杭州湾短时间尺度内的“大冲大淤”。大潮两涨两落金山与乍浦、乍浦与澉浦之间区域净输沙量可达几千万吨,净冲淤则在几百万吨。  相似文献   
45.
当前常见的潮滩遥感提取方法往往通过估算来确定潮滩的边界,难以保证较高的提取精度.本研究结合GEE遥感云计算平台和GIS技术,选用1990—2021年间共77景Landsat卫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人工海岸线作为平均高潮线,利用水边线拟合平均低潮线,实现了对杭州湾南岸慈溪段的潮滩提取和面积估算,分析了潮滩区域时空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46.
打造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极,有助于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并成为引领浙江省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引擎。文章探究打造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极的相关问题,以期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打造杭州湾湾口增长极具有特殊的时代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其以“互联网+创新”为发展路径,实现以区域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等为核心的共同发展目标。重点举措包括:补齐“短板”,构建错位互补产业体系;集聚资源,打造科创协同优质网络;凝聚共识,建设一流高效基础设施;立足开放,打造高端要素汇聚平台;共建共享,构筑民生服务品质湾区;绿色发展,缔造宜居宜业幸福湾区。  相似文献   
47.
利用在杭州湾西部良渚古城遗址附近获取的沉积物岩芯,试图通过高精度加速器质谱(AMS)测年以及多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来揭示中全新世以来良渚地区的气候、环境变迁历史,进而讨论其与良渚文化消亡的可能联系.对沉积物的有孔虫分析显示:在大约7500 5200 cal a B.P.期间,研究区为富含有孔虫的潮滩相沉积环境;而约5200 cal a B.P.以来,有孔虫逐渐消失,反映了研究区逐渐脱离海水影响成陆的过程.孢粉记录显示:研究区在约5200 5000 cal a B.P.期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植被为主,伴有少量针叶植被,气候总体上相对暖湿.而在大约5000 4000 cal a B.P.期间,针叶植被的相对增加总体反映了趋于凉湿的气候.在约4000 1500 cal a B.P.期间,虽然常绿阔叶植被重新占据相对优势,但总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同时落叶阔叶类植被增加,表明了趋暖偏干的气候;同时,该段水生草本、蕨类植被和藻类的相对增加或许反映了研究区下垫面开始沼泽、湿地化的趋势.约1500 400 cal a B.P.期间,木本植被整体呈减少趋势,陆生草本植被则大量增加,针叶植被进一步减少,表明气候进一步趋干;同时,水生草本和藻类的急剧增加,可能反映了湿地化加剧的状况.最近约400 cal a B.P.以来,针叶植被急剧增加,常绿阔叶植被减少,可能反映了气候突然变冷的过程.岩芯下段禾本科孢粉(40μm)的出现与研究区脱海成陆的时间相吻合,这表明良渚时期(大约5000 4000 cal a B.P.)研究区水稻种植已有一定规模.但在大约4000 cal a B.P.前后的良渚文化末期,禾本科孢粉浓度一度出现降低,这可能反映了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的减弱,其与良渚文明衰落的时间基本吻合.总体上看,这一变化发生在趋干的气候背景以及沼泽化、湿地化加剧的下垫面条件下,暗示了气候、环境因素对良渚文明的衰落可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8.
运用多元统计方法识别浙北海域两个典型港湾的水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北海域两个典型港湾,杭州湾与象山港的水体污染状况日趋严重。本文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分析了研究海域水体的物理及生物地球化学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物理及生物地球化学特性,层次聚类分析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子区域;主成分分析分别在杭州湾和象山港识别出3个潜在的污染源,且陆源径流的输入、沿岸工业排污以及自然演化过程为主要源头。因此,研究海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应该立即采取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9.
杭州湾庵东浅滩沉积物中发现有多种造迹生物,主要有蝼蛄、泥甲虫、宁波泥蟹、珠带拟蟹守螺、泥螺、弹涂鱼、蚂蚁和鸟类等,营造的生物遗迹主要为觅食迹、居住迹和爬行迹(爬迹、拖迹和鸟足迹)等。分析表明,浅滩不同亚环境的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1)在潮上带植被茂密的草滩环境中,以层面上的生物觅食迹、居住迹和鸟足迹为主,造迹生物主要有蝼蛄、泥甲虫、蚂蚁和鸟类等,其中以蝼蛄的潜穴最为丰富。(2)在高潮滩的积水泥沼环境中,有大量近海喜盐植物,生物遗迹主要有宁波泥蟹的“J”形、“W”形和“Y”形潜穴、弹涂鱼的羽状爬迹、珠带拟蟹守螺在层面上营造的弧形、圆圈状的觅食迹和“C”形的条带状生殖迹。(3)在中、低潮间带的粉砂质环境中,以层面上珠带拟蟹守螺不规则的觅食迹为主。生物遗迹的分布与浅滩沉积底质沉积物粒度与含水量等特征密切相关。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杭州湾浅滩沉积的新遗迹学研究,而且对古代潮汐沉积及其环境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0.
编制完整可靠的历史地震目录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 但目前的现状是, 最新版本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中的某些参数在一些地区很难被认同. 本文以厦漳跨海大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例, 在该工作的区域范围内, 分别将《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和福建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目录逐条进行对比. 再分析几个影响较大的6级以上地震的时间、空间、强度参数的差异, 以及对工程场址影响的差异. 最后, 对今后“安评”工作中的历史地震目录的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