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4篇
  免费   464篇
  国内免费   1000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235篇
地球物理   286篇
地质学   1845篇
海洋学   59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12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51.
The effects of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Karenia mikimotoi,Alexandrium catenella,the causative species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the East China Sea,on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Neomysis awatschensis and Artemia salina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toxicity of eleven strains of Alexandrium----A.lusitanicum(AL-1)、A.minutum(AM-1)、A.spp.(A-K)、A.tamarense(ATHK,ATCI02,ATCI03,AT5-1,AT5-3,AT-6)、A.affine(AS-1,AC-1) to the two above organism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donghaiense and K.mikimotoi had no adverse effect on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N.awatschensis and A.salina at 96h.However,the survival rate of N.awatschensis and A.salina declined linearly with the increasing density of A.catenella,and the 96h LC50 for N.awatschensis and A.salina was 4500 and 460 cells/mL,respectively, Five strains of Alexandrium----A.spp,A.lusitanicum (AL-1),A.tamarense(AT5-3,AT-6) and A.affine (AS-1)at the density of 4000cells/mL and 96h had no adverse impacts on N.awatschensis. But other six strains of Alexandrium a.Tamarense(AT5-1,ATHK,ATCI02,ATCI03),A.affine(AC-1) and A.minutum(AM-1)decreased the survival fate of N.awatschensis significantly. Two strains of Alexandrium----A.lusitanicum(AL-1) and A.tamarense(AT-6),at the density of 500cells/mL. had no adverse effects on A.salina in 96h;while the other Alexandrium strains all had adverse effeets on the survival of a.salina, A.salina could increase its length with the increasing density of P.donghaiense,K.mikimotoi and A.luxitanicu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donghaiense and K.mikimotoi have ni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urvival of crustaeean zoop lankton in a short period. But several Alexandrium specised/strains could influence the survival of crustacean zooplankton likely by non-PSP substances. A.salina is shown to be more sensitive than N.awatschensis as test organisms to harmful species.  相似文献   
52.
中国近海主要鱼类种群变动与生活史型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种为了种族的延续和繁衍,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其生存的一系列生态学特征,即生活史的选择型。具有不同生活史型鱼种的数量变动形式也不同,换言之,种群数量的变动方式是各个种生活史的反映,种群动态与其生活史选择型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增强,一些传统经济种类的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有的资源潜力削弱,甚至有的生物种群的再生机制受到破坏,使其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强大的捕捞压力下,海洋渔业资源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命周期长的种类被生命周期短的种类所代替;传统的经济种类被低质的小型种类所代替。渔业组成处于不断变化和演替之中,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将会发生变化,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对各个生物种群来说,上述变化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它们的生存条件。物种为了延续和生存,通过自然选择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适应性调节,因而,种群原有的生态学特征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生长速度提高、性成熟加快等。在渐变过程中,物种生活史选择方向也将发生变化。研究鱼类种群的变动及其生活史型的演变过程,对科学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长江口区枯、丰水期后底栖动物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对长江口底栖生物曾进行多次调查研究:1980-1981年进行了“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 Boesch等,1986;孙道元、董永庭,1986; Rhoads et al.,1985;Sun and Dong,1985);1982-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进行了“长江河口南岸污染对底栖生物的影响”的研究(戴国樑,1989):1985-1986年中国科学院海研究所进行了“长江口底栖生物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的预测”的研究(刘瑞玉等,本集)。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栖生物的概貌。 1988年4月和10月,作者又对长江口枯、丰水期后底栖动物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所用主要材料是在123°E以西,30°30′-32°00′N之间水域的35个取样站(图1)枯、丰水期后所获。海上取样每站以0.1㎡的表层采样器取样两次,通过0.5mm孔目的筛子冲洗后,样品在实验室内挑选、鉴定、称重和计数。  相似文献   
54.
Okamoto (1969)指出,多变量的主成分具有变差最优性、信息损失最小性、相关最忧性和回归最优性等最优性质,因此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种领域。由于主成分可以看作所研究的某个复杂事物的一个概括(肯德尔,1975),并可根据主成分所提供的数据,按数值大小排列顺序分级,因此主成分分析也被遥感界应用于区分不同水质(Klemas et al, 1981)。 本文以渤海湾西北部海河、永定新河河口区的陆地卫星数据作主成分分析,以显示河口区海水不同污染等级。同时以河口区各站位实测的多项有机污染数据作主成分变换,按主成分数值大小,将各站位分为不同污染等级。计算表明,遥感数据显示的不同污染等级的地理分布与实测数据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5.
黄东海海水体类型综合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黄、东海和南海宝贵的生物一光学实测数据,进行了水体综合识别技术研究。探询了水体光谱离水辐射率、遥感反射率和漫衰减系数等物理量与以悬浮泥沙为主体的水体(CASEII.s)的响应关系。借用主成分分析思想,探询了经过大气校正的近红外波段卫星遥感反射率(Lrc)数据与CASEII.s水体的响应关系。发现这些物理量与水体类型有明显的响应点。  相似文献   
56.
根据1957~1987年期间采自浙江和福建沿岸的仙菜科海藻标本,初步鉴定有7属14种。分两次报道,首先报道其中的5屑7种:复羽多孢藻Pleonosporiumvenustissimum、日本对丝藻Antithamnionnipponicum和卡洛绢丝藻Callithamnioncallophyllidicola为我国首次较全面描述和绘图记录;赫勒对丝藻Antithamnionhubbsii为浙、闽海域首次报道;而如下三个种纵胞藻Centrocerasclavulatum、日本凋毛藻Griffithsiajaponica和对公藻Antithammioncruciatum在浙、闽海区早有报道。  相似文献   
57.
秋季东、黄海异养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2000年10-11月,乘"北斗号"考察船进行秋季"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大面调查,研究秋季东、黄海异养细菌的分布.结果表明,异养细菌在黄海和东海的丰度分别在(2.37-13.33)×108 cell/L和(3.05-13.62)×108 cell/L之间.细菌丰度最高值出现在长江口附近,且断面E和断面F各站位的细菌丰度明显高于其他断面.异养细菌丰度大小以长江口为中心向外海依次递减.东、黄海水体异养细菌生物量分别在244.45-1812.90mgC/m2和100.60-940.87mgC/m2之间.东、黄海异养细菌丰度无显著差异,但是东海海域水体异养细菌生物量高于黄海海域.异养细菌空间分布与浮游植物叶绿素在东海有一定的相关性,黄海异养细菌与硝酸盐浓度的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58.
基于 1 999年 6月“向阳红 1 4”号调查船的水文和气象资料 ,用σ坐标下三维非线性的诊断、半诊断及预报模式计算了黄海、东海海流 ,计算结果表明 :( 1 )当t=3d左右 ,密度场和速度场都已调整 ,得到半诊断解 ;当t =2 1d以后 ,解已达到准稳定态 ,并取t =30 0d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报计算的解 .( 2 )诊断计算结果表明 ,1 )计算区域的西北部有一支黄海沿岸流 ,为偏东向流 ,该流在济州岛以南流出本计算海区 .在计算区域的南部西侧还有一支流 ,即台湾暖流内侧分支 ,作气旋式弯曲后 ,转为东北方向流 .2 )在以上两支流北侧 ,即济州岛西南处 ,存在一个气旋式涡 ,它具有高密、低温的水文特征 .3)黑潮西侧有一台湾暖流外侧分支 ,先作气旋式弯曲 ,尔后向东北方向流动 .4 )黑潮在黄海、东海以较强的速度向东北方向流去 ;其最大水平速度在表层为 1 0 8 5cm/s,位于北边界附近 ,30m层、75m层以及 2 0 0m层的最大水平速度分别为 1 0 6 1 ,1 0 2 2及 85 1cm/s,且均位于南边界附近 .( 3)比较诊断、半诊断及预报模式计算结果 ,它们在定性上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59.
胶州湾是我囻黄海南部对虾的重要产卵场之一,每年4月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亲体陆续进人胶州湾,进行产卵活动。繁殖的幼对虾生长迅速,至8月下旬虾群平均体长可达13cm左右,成为秋汛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近年由于捕捞力量加强等诸多因素,湾内对虾的年渔获量由70年代的2-5t,减至80年代的1-2t。虽然1984年以来有关部门实施对虾增殖放流,对虾资源量有所回升,但是因春季洄游的亲体(雌虾)数量锐减,7-8月间又使用各种网具违捕幼虾,因而极大地损害了幼虾资源。刘瑞玉等(1992)曾调查研究了胶州湾对虾生物资源。本文根据作者1991年以来5月和8月的对虾拖网调査资料,对胶州湾对虾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变动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加强管理和保护幼虾资源,以及提高对虾产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0.
在现代生物科学中,应用生物卵壳亚微结构的物种特异性进行分类研究已成为可行性现实。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曾发现海胆类未受精的卵壳层颗粒中即存在着眀显的物种特异性差别( L?nning,1967)。很多学者通过对鱼类卵细胞发生期间的亚微结构及卵壳形成的研究,证实在鱼类卵壳结构中亦存在特异性的种间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与分类学、生物学及其区系分布有密切关系( Müller& Sterba,1963; Yamamoto,1963;G?tting,1966; Anderson,1967; Flügel,1967)。目前我国对鱼类卵壳( Egg chorin)结构的研究还鲜为人知,本文亦是首次通过对12种海洋经济鱼类受精卵的卵壳结构差别的探讨,为进行鱼类系统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