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8篇
  免费   589篇
  国内免费   827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34篇
地质学   2145篇
海洋学   239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近南北向构造在塔里木盆地的踪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厘清近南北向构造在塔里木盆地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笔者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分析,确认了以反转断层及相关褶皱为主导的挤压型构造是塔里木近南北向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发生发展于大陆内部,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和等距性、延伸的线性和断续性、纵深的陡倾性和穿透性、主断面的逆冲等特征。它的发育通常是基于先存的NS(—NNE)向张裂带和NNW(—NW)或NNE(—NE)向剪裂带,前者多演化为大、中型南北向构造,而后者多演化为中、小型南北向构造。近南北向构造的反转断层呈现为伸展—走滑—挤缩的演化顺序;最终定型于新生代;其驱动力主要源于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向西的推挤动力。近南北向反转构造是种复合型的封闭性构造,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2.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与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记录   总被引:27,自引:17,他引:27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秦岭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3条主要的晚三叠世板块缝合带,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后2条缝合带不具备冈瓦纳北界的基本要素。简要介绍了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有关古特提斯洋存在的基本事实,即早古生代洋壳残片、二叠纪蛇绿岩、泥盆纪—二叠纪放射虫硅质岩、各类不同性质的增生岩片、2种类型的构造混杂岩带和蛇绿混杂岩盖层体系的时代与性质等,已有的资料初步确定羌塘古特提斯洋盆演化的时限为晚泥盆世到晚三叠世。认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古特提斯洋消亡的主要场所,是恢复和反演青藏高原早期形成演化的最重要的窗口,也是地学界几十年关注的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埃达克岩或埃达克质岩及相关金属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概述了近年(2003~2006)来中国埃达克岩或埃达克质岩及相关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的一些主要进展,主要包括岩石的分布、分类、构造背景、成因,以及一些相关的岩石组合、成矿、实验岩石学和动力学意义等。  相似文献   
994.
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飞 《地质通报》2007,26(9):1079-1085
洋壳深俯冲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岩石比较稀少,是目前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建立新的冷俯冲带变质作用类型、探讨地幔水流体的成因、建立更广泛的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抬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洋壳深俯冲高压变质带往往与低压高温变质带组成双变质带,对双变质带的深入研究对于完整地重塑俯冲碰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简要地介绍了新疆西天山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5.
超高压榴辉岩产于全球许多造山带。这类岩石在俯冲和/或陆陆碰撞早期随陆壳的迁移形成于大于100km的深处。高压榴辉岩始见于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和拉达克喜马拉雅,这两处均位于印度缝合带以南的印度板块北缘(即主地幔断层,MMT)。前者的温压条件为650±50℃和13~18kbar。Sm-Nd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年龄显示的变质高峰期为49±6Ma,Rb-Sr多硅白云母和U-Pb金红石年龄揭示的冷却时间分别为43±1Ma和39~40Ma。后者温压条件为550±50℃和20±3kbar。变质作用高峰期为55±12Ma(Lu-Hf法;石榴子石-单斜辉石-金红石)、55±17Ma(U-Pb褐帘石)和55±7Ma(…  相似文献   
996.
古特提斯多岛洋洋-陆俯冲:木孜塔格蛇绿岩的矿物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前期研究认识到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蛇绿岩形成在俯冲带环境.为了进一步研究该俯冲带的类型,对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蛇绿岩变质橄榄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薄片观察发现变质橄榄岩的橄榄石以变质残余、变质重结晶和斜方辉石熔融结晶3种结构存在,但探针分析发现它们具有稳定且低Fo值(87.8~89.5);斜方辉石发育变质残余和熔融残余结构,En较低(88~90),Al2O3含量变化大(2.90%~5.13%);尖晶石为他形-半自形结构,其Cr#(=Cr/(Cr Al))集中分布在0.508~0.723和0.100~0.118两个范围内.根据这些来自岩石学和矿物学的证据,并结合该蛇绿岩的构造背景与时代,认识到该蛇绿岩形成在大洋向具有厚陆壳的大陆弧俯冲的俯冲带环境,为新疆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多岛洋洋-陆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7.
在回顾五峰组-龙马溪组两个地层单位沿革并重申其定义与划分基础上,重建了华南五峰组-龙马溪组及其相关地层序列的区域地层框架.根据这一框架中奥陶-志留纪黑色笔石岩系的穿时性、以及相关地层序列纵向演化特征与岩石圈板块挠曲模式的联系,结合所发现钾质斑脱岩源岩的板块汇聚背景,以及该阶段海平面升降与黑色岩系对应关系,提出控制该阶段华南黑色岩系的时空展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即该阶段自南东向北西的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幕式汇聚过程所产生的岩石圈板块挠曲-周缘前陆盆地的同向迁移,以及该阶段两次全球性的三级海平面变化快速上升阶段所导致的缺氧及欠补偿水体.本文认为,要在华南奥陶-志留纪(包括其他断代)寻找其他可能的烃源岩层位,可能要首先考虑类似背景下这两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快速沉降及深水缺氧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98.
Introduction Major tectonic activities occur in collisions zones between plates or intra-plate continental blocks. Therefore, it is significant to investigate collision processes. We know that orogenic and seismic belts in plate margins are closely relate…  相似文献   
999.
Introduction For a long time, the seismologists have paid great attentions to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o-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intensity, which provide us with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for the researches on crustal stress variation, tectonic activity and earthquake risk prediction in a certain spatio-temporal region. The existing results have shown consistently that the intensity of earth- quakes is characterized by non-stability, non-linearity in temporal domain and non-uniformi…  相似文献   
1000.
S.  Stein  E.  Klosko  顾瑾平 《世界地震译丛》2007,(1):66-78
引言在对固体地球多数大尺度过程的思考时板块构造概念框架的应用和我们对板块构造的现今理解深化中,天然地震学承担了重要角色。板块构造说神奇般的发展中,根据Uyeda(1978,2002)、Cox(1973)、Menard(1986)的观点,地震分布对板块边界和它们的运动提供了某些最强有力的证据(如,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