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5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384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07篇
地质学   1244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和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全球地震目录经常出现较大偏差.CENC发震时刻较早,CENC震源深度较深.2001年至2010年全球6.0级以上地震约11.67%存在明显目录偏差,印度洋板块北侧集中约70%有各类偏差地震.印度洋板块北侧各项误差统计占全世界同类地震约70%,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这种现象应与震源过程有关,与该地区S波走时异常问题耦合,而不是算法或随机误差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2.
2018年9月28日(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附近发生M_W7.5地震。通过对地震震源机制的分析得出,本次地震是由于摩鹿加海微板块内部浅层走滑断裂所致。历史地震和震后周边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表明,该区域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较为明显。地震引发海啸是此次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3.
85°E海脊是东北印度洋一条重要的线性基底隆起,形成于中生代印度板块北漂过程中的构造和岩浆活动。海脊的结构、性质和起源蕴含了东印度洋扩张和印度板块北漂过程的关键信息,然而目前对其构造属性和形成演化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分析了85°E海脊及邻区的重磁异常特征,结合前人对海脊外部形貌、内部结构、深部构造以及东印度洋板块重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海脊的性质和起源。结果表明,85°E海脊的形成是热点活动、洋脊扩张、转换断层、扩张中心跃迁以及板块汇聚远程效应等多种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海脊呈现明显的构造分段性,不同分段的结构、性质和成因机制不同。12°N以北的海脊形成于板内热点型岩浆作用;2°~12°N的海脊与NW-SE向和N-S向两期海底扩张的边界高度吻合,是白垩纪东印度洋扩张中心调整和板块重组的产物;2°N以南的阿法纳西-尼基廷海山是随着海底扩张逐渐侵位的热点型海脊,可能与2°N以北的海脊不存在成因上的关联。分析认为,2°~12°N的海脊中段是未来部署地球物理测量、进一步确认海脊性质和成因的关键区域。通过深海钻探揭示海脊不同分段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是破解85°E海脊的性质和起源、白垩纪印度洋板块重建事件以及热点-洋中脊相互作用机制等重大地质问题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994.
一、地质背景 研究区属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显生宙地槽褶皱区的一部分。晚古生代,两大板块沿二连浩特-贺根山一线碰撞拼合,形成本区晚华力西褶皱带。由于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许多微板块在碰撞造山中的缓冲作用,致使该区造山作用并不强烈,具有“软碰撞、弱造山”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5.
2010年智利大地震及历史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2月27日(当地时间)智利发生了8.8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该地震是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Nazca板块以每年8cm的汇聚速率俯冲于南美洲板块之下,使得该板块下部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破裂的结果。历史地震分析表明,目前该地区可能开始一个新的大震活跃期,未来3~4年内可能还会发生一次8级以上的地震。  相似文献   
996.
太平洋板块与希拉内华达大峡谷微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大多数是通过沿圣安德烈斯断层的走向滑动来调整的。在圣安德烈斯断层中部(CSAF),沿走向的滑动近于以无震断层蠕变的形式发生(Thatcher,1979;Titus等,2006;Rolandone等,2008;Ryder and Burgmann,2008)。  相似文献   
997.
研究表明位于康古尔断裂和阿齐克库都克断裂之间的东天山板块缝合(区)带经历了4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即泥盆纪吐哈古大洋形成、早石炭世俯冲造山、晚石炭世碰撞造山以及二叠纪造山期后缝合带的进一步变形.自北而南划分为4个构造带, 共同组成了一个向下收敛的楔状缝合区(带).东天山的矿产严格受构造控制, 相应地从北向南分布有前缘推覆带斑岩型铜矿床→蛇绿混杂岩带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叠瓦岩片带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热液型金矿床.这些类型的矿床集结成东天山地区4条大的成矿带: 康古尔断裂以北铜矿带, 金、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带(北带), 阿齐山-雅满苏铁(铜)、银多金属成矿带(南带)和中天山地块铁、铅锌、银成矿带.   相似文献   
998.
《地理教学》2010,(12):62-63
和所有火山烟尘一样,冰岛火山烟尘的根源是地底岩浆。英国地质勘查研究所的资料说,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边界上,岩浆从这个缝隙不断上涌,此外,当地还有一股向上的地幔热流,也会带来地底深处的岩浆。冰岛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两大机制相互作用,但它们也使冰岛成为世界上火山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999.
堪察加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西北边缘处。太平洋板块沿堪察加海沟俯冲进入地幔,而在板块边缘处,其俯冲特征是否有不同?本研究从IRIS网站下载7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来自2 239个近震事件和75个远震事件的77 141条P波到时数据,利用近震-远震联合层析成像方法(TOMOG3D)获得堪察加地区壳幔内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下方上地幔内存在非常明显的高速异常块体,且与深源地震的空间分布高度一致。分析认为,该高速异常体为俯冲的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和深度沿堪察加海沟由北向南均逐渐增加。地幔过渡带和下地幔顶部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块体,可能是因为堪察加半岛下方的太平洋俯冲板块在边缘或深部发生岩石圈熔融或拆沉现象,该高速异常块体即为拆沉的岩石圈。本文的成像结果中还可清晰地观察到2个板块窗口。堪察加地区浅部火山前线下方出现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可能是由于俯冲板块脱水或流经板块窗口的地幔流热物质导致。  相似文献   
1000.
就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作了较深入阐述,并据前人资料与新近调查成果,进一步明确:(1)北淮阳地区属扬子地块北缘,与华北地块南缘的分界为固始-肥中断裂以北。(2)超高压变质带内新元古代浅变质岩层确系存在,并与榴辉岩及其他超高压岩石,共同经受两期褶皱变形,形成早期为伸展拆离,主期为收缩挤压叠加褶皱变形带,而非外来构造残片,或俯冲过程被铲刮下来的“构造加积楔”。(3)蓝片岩形成于伸展拆离构造带内。榴辉岩为地幔岩,属岩浆成因。其他超高压岩石与“柯石英”可在“地壳异常压力”与“高压釜”机制联合作用下,在地壳较浅层次的伸展拆离构造环境下形成。(4)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火山岩系及侵入岩,代表了晋宁期地壳被强烈拉伸裂解扩张事件,但未形成洋壳盆地。(5)详细描述了大别山及邻区构造变形及拉伸与生长线理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认为是由“地幔差速环流”所引发的岩石圈与地壳各分层间伸展拆离滑断剪切过程中形成。大别造山带经历了裂解成盆、伸展拆离、收缩挤压、热隆成山,由多阶段构造运动所完成,而非板块碰撞造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