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8篇
  2016年   3篇
  201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汤家富  肖庆辉 《地质论评》1987,33(2):129-137
江西省武功山东段发育了两类不同型式的剪切带,即北北西向平移剪切带和东西向韧性推覆剪切带。它们是形成于同一时期并具有相似的变形特征,都发育有与运动方向一致的圆锥状-剑鞘状、舌状-饼状鞘褶皱和a线理以及强烈的片理化带。表明它们是在同一应力场中变形的,两者之间以转换断层为界。  相似文献   
2.
“新余式”铁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余式”铁矿是华南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也是我国最年轻的硅-铁建造型铁矿之一。本文在系统的野外和空内调研基础上,阐述了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副矿物、微量元素及矿石的组成、组构等特征。研究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于远源火山,其成矿作用为沉积的(后期受变质),因而确定其为一种“远火山-沉积变质铁矿”。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是以大陆为主的国家,广泛存在不同时代、不同方向、不同结构、不同性质的造山带,也有中新生代在陆壳基底上因裂解扩张形成的南海盆地。对这些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将为建立中国大陆构造理论提供地质基础和重要条件。20世纪30年代始,中国老一辈构造地质学家通过对中国大陆构造研究,陆续创立了不同构造学派,促进了对中国大陆构造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初,  相似文献   
4.
安徽宿松高压变质带中天蓝石黄玉柯石英的发现及其意义荆延仁,汤家富,高天山,侯明金,周存亭,梁万通,康维国(安徽地矿局区调所合肥230011)(长春地质学院)笔者等自80年代参加《全国变质地质图编制与研究》项目以来,相继在皖中张八岭、岳西、太湖、宿松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略分析了庐枞火山岩盆地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及火山岩盆地内两个重要不整合界面,两类不同性质断裂的特征。文中详细论述了庐枞及邻区印支期褶皱基底中两期叠加褶皱变形特征及其对地层序列与空间展布的控制。介绍了区内印支期金子运动与南象运动的存在表现及争议。根据近期在巢湖、和县一带普遍发现东马鞍山组与南陵湖组间不整合接触关系,进一步肯定了金子运动的存在,从而探讨了印支期两期褶皱变形形成的运动学基础及可能形成的动力学条件。在对上述成矿背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内三类矿床的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与火山岩有关的铁矿、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及铅锌矿、接触交代型与层控型铁铜矿)。强调了燕山期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对岩浆侵入、火山活动及与其相关成矿作用的控制,并对区内典型矿床的控岩控矿构造条件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就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作了较深入阐述,并据前人资料与新近调查成果,进一步明确:(1)北淮阳地区属扬子地块北缘,与华北地块南缘的分界为固始-肥中断裂以北。(2)超高压变质带内新元古代浅变质岩层确系存在,并与榴辉岩及其他超高压岩石,共同经受两期褶皱变形,形成早期为伸展拆离,主期为收缩挤压叠加褶皱变形带,而非外来构造残片,或俯冲过程被铲刮下来的“构造加积楔”。(3)蓝片岩形成于伸展拆离构造带内。榴辉岩为地幔岩,属岩浆成因。其他超高压岩石与“柯石英”可在“地壳异常压力”与“高压釜”机制联合作用下,在地壳较浅层次的伸展拆离构造环境下形成。(4)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火山岩系及侵入岩,代表了晋宁期地壳被强烈拉伸裂解扩张事件,但未形成洋壳盆地。(5)详细描述了大别山及邻区构造变形及拉伸与生长线理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认为是由“地幔差速环流”所引发的岩石圈与地壳各分层间伸展拆离滑断剪切过程中形成。大别造山带经历了裂解成盆、伸展拆离、收缩挤压、热隆成山,由多阶段构造运动所完成,而非板块碰撞造山。  相似文献   
7.
汤家富  戴圣潜 《地学前缘》2016,23(4):109-128
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新的年龄测试数据,将华南地区基底岩系划分为3类5层:新太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D1);中元古代变质基底(D2);新元古代青白口系(D3A)、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中下泥盆统(D3B)、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中下三叠统(D3C)的褶皱基底。自北而南划分出秦岭-大别-苏鲁、扬子、江南、南华、武夷-云开、华夏及康滇等不同构造单元。阐述了华南地区形成演化与全球18亿年的Columbia、10亿年的Rodinia、2.5亿年的Pangea超大陆、裂解、汇聚相吻合过程。提出了陆内造山带形成,一般都经历了裂解成盆、伸展拆离、收缩挤压、热隆成山阶段。形成的主要动力源,可能是在地球旋转所产生地球圈层差速旋转总动力背景前提下,由地幔差速环流所引发的岩石圈及地壳内各分层与界面伸展拆离所产生。总结了中新生代,主要是燕山运动在华南地区形成的新构造格局,及火山岩浆活动的分布广阔性、展布的方向性、时间的迁移性,岩性的分带性,侵位的规律性,显然与“东亚多向汇聚”及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无关。将分布于华南地区主要金属矿床,分同生、内生、叠生3类,并就其矿床类型、形成条件、分布规律等作了初步归纳,就其控岩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板溪群的研究现状与“板溪混杂岩”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